“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20-03-01杨云莉刘立义
杨云莉,刘立义*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放疗科;2.内镜中心,广西 南宁 530021)
对于医学生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缺一不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医学院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习主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具体的要求及目标,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因此,本文拟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分析目前医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可行的改进方案,为提升医学院校的思政教育水平提出一些建议。
1 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政治课程孤立于专业课程之外
目前医院学校的教学课程可划分为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思想政治课程仅是公共课程内的一小部分,其课程对象虽覆盖面广,但其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其原因大致有两点,第一,思政课多由非医学专业教师教授,其对医学专业不甚了解,讲课内容往往难以引起学生共鸣。第二,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各自单兵作战,缺乏交集与沟通[2]。
1.2 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
专业课教师多数为临床医生,在课堂上更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专业课教师普遍认为专业知识就是最核心的内容,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指导作用。出现上述现象,一方面是由于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不甚了解,另一方面是由于学校缺少对教师进行相关的继续教育,对于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方面的考核缺乏具体的量化要求。
1.3 医学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内容单一
首先,目前的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仍是以传统课堂面授为主,上课形式呆板、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其次,思想政治课程只注重传授课本内容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方针政策等,并没有与医学生的实际生活及未来职业发展联系起来,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和共情,亦难以达到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1.4 实践课育人存在短板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医学生的成长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大部分医学院校为学生安排了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但大多安排在学生毕业前夕。该时期学生忙于寻找毕业后的工作单位或考研复习,临床工作尚且不能专心地参与,更遑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2 改进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2.1 充分发挥思政课核心作用
思想政治课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对于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基本观点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及培养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传统思政课程的核心作用,并不断改进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创造出受到学生喜爱的新型思想政治课程[3]。
2.2 发挥专业教师的“领头”作用
名师、名医、学术带头人的一言一行均能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领头”作用,引导教师用其人格修养以及学识修为影响、带动学生,以此达到育人的目的。
2.3 使课程内容多元化
①专业课堂教学要根据自身课程特点,提炼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深化课程内涵,将社会责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元素巧妙融入课程中,全面实施思想政治教育。②可增设医学史、科学史、文学史等教育课程,让医学生充分了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能够了解并体会到医学中的人文部分,而不仅仅将医学当作一门专业技术。③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积极组织社区健康知识宣教、社区义诊、医院科室见习等一系列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思政教育的意义。
2.4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采用新型教学方法,能够让枯燥乏味的课程焕发生机。如采用情景模拟与角色体验、翻转课堂等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参与和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或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混合式教学课程,将网络、课堂及实践三者紧密结合,不仅能够扩展课程内容,也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人文育人功能,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与形式,将人文教育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