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发生膀胱功能障碍的恢复效果观察
2020-03-01谭翠华
谭翠华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山东 济宁 272100)
近几年,随着建筑、交通等方面的迅速发展,脊髓损伤成为临床中常见的严重症状,该病往往会引起运动以及感觉功能障碍如四肢运动、排尿功能等,其中以膀胱功能障碍最为多见,该类并发症极易引起尿潴留、大小便失禁等情况,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积极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障碍,对于提升生活质量以及预后质量意义重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将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36例脊髓损伤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8例。其中观察组男10例,女8例;年龄30~62岁,7例;年龄:30~61岁,平均年龄49.6±4.7岁;致伤因素:11例交通事故、5例高处坠平均年龄:49.3±4.6岁;致伤因素:10例交通事故、6例高处坠落伤、2例其它;对照组男11例,女落伤、2例其它。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个体化康复护理,主要内容包括:(1)膀胱训练:①建立排尿意识:护士可将患者置于较为安静的环境,并辅以口头指令,使患者放松心态,必要时配以流水声,鼓励其进行排尿尝试;②习惯排尿锻炼:护士可嘱咐患者定期排尿,每3 h一次,督促其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此外,还可刺激机体外感受器以促进反射性排尿的出现;同时进行提肛训练以增强盆底肌功能。③手法排尿锻炼:首先嘱咐患者放松,双手置于膀胱上方,由底部向体部环形按摩约3分钟,然后再向耻骨后下方挤压,注意力度应缓缓增加,直至排出尿液。(2)留置导尿管干预:由于患者昏迷时排尿反射能力会明显降低,因此临床中较多选择留置导尿管的方案,为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几率,护士应嘱咐患者增加饮水量,并定期更换导尿管。(3)间歇性导尿干预:待病情稳定后,则可给予间歇性导尿干预,此过程切忌大量输液(不大于0.5 L),并注意保持规律饮水,导尿间隔时间大约为每5 h一次;且每次导尿量应小于机体最大安全容量(400~500 mL);护士还应通过残余尿量调节导尿频次,当残余尿量> 300 ml时,可每天导尿六次,若>200 mL则为四次,<200 mL则为三次,<100 mL则为一次,一旦残余尿量低于100 mL时,提示膀胱功能正在恢复,可根据实际情况停止导尿。(4)心理护理:积极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提高康复护理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该类疾病具有病情迁延难愈、痛苦程度大等特点,所以护士应与患者积极沟通交流,对其进行精神鼓励与情感支持,避免其产生负面情绪,增强其对抗疾病的信心;此外,护士还应利用患者反馈的信息给予心灵刻画,并引入积极评价模式,梳理患者的心理问题,缓解其心理压力。
1.3 观察指标
(1)膀胱容量;(2)残余尿量;(3)护理满意度;(4)尿路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 果
2.2 两组护理效果分析
观察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分别为(370.1±18.7)mL、(97.2±6.3)mL;对照组分别为(265.3±12.5)mL、(126.9±10.1)mL;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其它指标分析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尿路感染发生率分别为94.44%(17/18)、5.56%(1/18);对照组分别为77.78%(14/18)、27.78%(5/1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脊髓损伤后往往会造成膀胱功能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尿潴留、尿失禁等情况,一旦尿液无法及时排出,则极易导致尿路感染,若治疗不及时,则可能发展成为肾衰竭尿毒症。所以积极对脊髓损伤后发生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给予个体化康复护理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机体功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态。笔者认为,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家属应参与到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并了解相关康复知识,这有利于监督患者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并加快病情的康复。康复护理有利于促进肢体感觉的传入,进而促进反射弧的形成,最终达到恢复神经功能的目的;康复护理还可改善患者的神经中枢,并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缩短了自主排尿恢复的时间,减少了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出现的风险,提高了患者的预后质量。总之,个体化康复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膀胱容量,降低残余尿量,从而促进了自主排尿功能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