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急诊介入治疗
2020-03-01王燮辰张洪宇芮雅宝蒲艳军
陆 通,王燮辰,张洪宇,芮雅宝,蒲艳军,李 军,汪 静,汪 芳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肿瘤破裂大出血是原发性肝癌的严重并发症,病情进展快,发生率为2.5%~20%,死亡率可达33%~67%[1]。肝动脉栓塞术(TAE)对肝癌肿瘤破裂大出血的治疗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本文回顾性分析近6 年收治原发性肝癌破裂大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观察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并大出血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3 年1 月-2019 年4 月我科急诊行肝动脉栓塞术治疗25 例原发性肝癌合并破裂大出血临床资料,男性16 例,女性9 例,年龄(54.6±7.8)岁。本组病例中:乙型肝炎患者20 例,肝硬化患者19 例,多数患者肝功能为Child B-C 级。患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多数患者(20 例)伴有休克表现。患者术前均行腹部CT 增强扫描检查评估病情,经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20 例TAE 术前诊断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5 例介入术中诊断合并肿瘤破裂出血。
1.2 治疗方法:急诊行腹部B 超及腹部CT 增强等影像学检查评估病情。患者大多伴有失血性休克,术前根据患者病情给予补液、输血积极改善循环、维持生命体征等治疗。急诊行TAE 术,采用Seldinger 技术穿刺股动脉(多数为右侧股动脉,少数血管变异或穿刺困难者穿刺左侧股动脉),引入5F 导管鞘,采用超滑导丝引导下引入5F 导管,行肝动脉造影,造影观察肿瘤大小,术数目、肿瘤染色、肿瘤血供及出血情况,常规延时观察门静脉情况[2]。通过术中观察造影所见并结合术前腹部B 超、腹部增强CT 等影像学检查综合评估明确肿瘤出血位置、供血动脉,然后使用导管(5F)或微导管超选肿瘤供血动脉,分别采用超液化碘油(不超过20 mL)、明胶海绵颗粒(直径350~650 μm)栓塞。造影示:肿瘤出血停止,无造影剂外溢等征象后停止栓塞。患者术后常规监测血压、血常规、复查腹部B 超,部分病例复查腹部CT评估患者病情,血压、血常规及影像学检查提示患者病情平稳,休克纠正,血色素未下降可判定止血成功。
2 结果
本组患者均成功行TAE 术,其中肿瘤在肝右叶14 例,肝左叶6 例,多发者5 例。血供来自肝右动脉14 例,肝左动脉6 例,4 例肝右、肝左动脉均供血,1例肠系膜上动脉供血。DSA 造影示:肿瘤供血动脉增粗、迂曲、杂乱,肿瘤区伴有不同程度肿瘤染色,部分病例造影剂外溢。栓塞后造影示:肿瘤区碘油沉积,肿瘤染色消失,造影剂外溢消失。本组25 例患者术后监测血压、血常规、复查腹部B 超,部分病例复查腹部CT,其中22 例术后经综合评估判定成功止血;1 例术后仍有出血,第二次行TAE 术止血成功;2 例术后生命体征不稳,血色素下降,于2 d 内死亡,判定止血失败,止血成功率92%。25 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发热等症状,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消失,23 例患者手术1~2 周后病情稳定好转出院。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瘤体破裂出血患者主诉腹部疼痛为首要症状,多数患者腹痛剧烈,以上腹部为主,部分伴有腹壁僵硬等腹膜刺激症状,大出血时伴有失血性休克表现[3]。TAE 术中DSA 造影既是栓塞前评估手段也可以明确诊段[4]。
原发性肝癌瘤体破裂出血的发生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多数为推测分析,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5-6]及收集病例分析考虑与以下因素相关:①肿瘤位于肝脏表面,缺乏肝脏实质包裹、支撑;本组25 例患者中20 例肿瘤位于肝脏表面或局部突出于肝脏表面。②肿瘤生长迅速,常伴有坏死及瘤体内部出血,当肿瘤内压力增高导致肿瘤破裂出血;本组患者中18 例患者腹部CT 示:肿瘤瘤体密度不均,伴有不同程度坏死、液化、瘤体内出血。③外力撞击、损伤:本组患者中有8 例患者详细询问病史,发病2 天存在摔倒、腹部磕碰病史。④肿瘤新生血管无正常血管结构,容易破裂出血。肿瘤生长迅速侵袭正常血管造成血管破裂出血。⑤肿瘤巨大是另一个高危因素:本组患者中有10 例患者肿瘤最大长径大于8 cm。
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病死率可以达到25%~75%,治疗方法主要有肝切除术、肝动脉结扎术、TAE 术等[7-8]。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急诊行TAE 需注意:①急诊TAE 术因超选择动脉栓塞肿瘤血管,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肝组织,避免因正常肝脏栓塞造成肝功能衰竭。②栓塞材料建议使用碘油加栓塞颗粒,不建议使用弹簧圈栓塞,避免影响原发性肝癌后期介入治疗。③急诊TAE 术目的在于止血挽救患者生命,肝癌破裂出血患者肝功能多为ChildB-C级,术中加用化疗药物会加重肝功能损害,甚至术后并发肝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