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角下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思考

2020-03-01时小侬

经济师 2020年8期
关键词:金融体系普惠贫困地区

●时小侬

在加强落实精准扶贫的各项政策背景下,普惠金融模式恰恰展现出了其重要作用。新时期,商业银行已经将普惠金融业务作为常态化的业务形式,普惠金融体系日渐丰富和完善,但是就当前来看,普惠金融模式的开放程度并不是很高,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为了降低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普惠金融所起到的精准扶贫作用有限。但是在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下,商业银行以及相关地区、企业乃至个人都有必要创新思路,从而进一步发挥出普惠金融在精准扶贫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精准扶贫视角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概述

(一)精准扶贫政策

在国家开展全面扶贫工作之后,一大批贫困县、贫困村脱掉了贫困的帽子,但是仍然存在部分地区、家庭的深度贫困情况。精准扶贫主要面向贫困区域、贫困村、贫困户,虽然以较为落后的农业地区为主,但并不仅限于农村,比如城市内也有一些贫困户需要得到政府的帮助。精准扶贫政策出来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相关的资助,但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长远来看,单纯的资助政策并不能真正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只能是解决其短期的生活困难。所以,精准扶贫有必要借助金融政策方面的优惠条件以及共享资源来解决“授人以渔”的问题,通过推动贫困地区产业结构改革创新、扶持致富项目等来真正实现精准扶贫。

(二)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是相对于传统金融模式而生的一个概念,现如今,全球都在推广普惠金融模式,自从2005年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理念之后,我国金融机构逐渐完善普惠金融模式,尤其是从2016年开始,国务院还专门开始对普惠金融发展进行相应的规划,普惠金融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对于国计民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从金融机构的发展视角来看,普惠金融为其接下来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虽然传统金融模式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支柱,但是普惠金融模式是应对当前多元化经济发展的有效利器,如果商业银行一味抱陈守旧,则会错过这个金融改革的最佳时机。

(三)精准扶贫与普惠金融的关联性

在精准扶贫政策背景下,仅仅依靠财政支持很难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在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大潮中,普惠金融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小微企业、创业者等都获得了相应的支持,而精准扶贫的核心在于鼓励贫困地区走经济改革发展路线,不管是建立乡镇产业还是个人带头创业,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而普惠金融是为贫困地区提供“造血”功能的有效工具。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开发全新的普惠金融体系也是其未来长远规划中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在金融行业内部的竞争中,农村信用社、城市银行可以通过对普惠金融的深度开发而提高其竞争力。

二、精准扶贫视角下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

当前,基于精准扶贫视角来看,商业银行在普惠金融模式发展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是普惠金融并没有直接“惠”及“精准扶贫”的相关工作中去。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精准扶贫方向的普惠金融政策不完善

虽然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任务,但是面向精准扶贫的任务,仍然是以地方财政拨款为主要方式,通过财政拨款,可以快速解决贫困地区人民在居住、出行、生活上的一些不便,比如将贫困地区的居民进行集中搬迁,对原有的农村土地进行统一规划,但是这种扶贫方式只是为其提供了相对较好的居所,并不能真正解决其“贫困”问题。需要“精准扶贫”的区域在经济发展上比较落后,根本无法为村民提供可获得收入的途径。开展精准扶贫的途径应当鼓励创业者在当地开办企业,招收当地村民到企业中工作,比如在开展扶贫工作中出现了很多以村为单位的“联合社”,可以通过集体企业的发展来提高村民收入。但是,在精准扶贫方向下,普惠金融政策体系并不完善,即便是国家支持普惠金融向农村、农业和农民方面倾斜,但是受到商业银行本身发展的一些限制,其能够为“精准扶贫”提供的优惠政策并不多。

(二)精准扶贫方向的普惠金融体系不健全

当前,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体系也并不健全,普惠金融以向小微企业或者是创业个体服务,但是并没有主动配合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从创业个体来看,高校毕业生创业可以轻松获得普惠金融的支持,但是农民创业想要获得普惠金融的支持就存在很大的困难,可见,现如今普惠金融发展的整体大方向仍然是以面向城市为主。这种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主要还是受到传统金融模式的束缚,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大宗贷款利息仍然是其营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减少贷款用户也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如果商业银行完善了普惠金融体系,但是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能够满足商业银行贷款条件的用户也只占少数。

(三)精准扶贫方向的涉农信贷产品不充足

当前精准扶贫的核心主要是农业扶贫,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对精准扶贫的需求比较大,这些地区以农牧业为主,农民以及牧民家庭贫困,很难承受的住社会风险,很多家庭因为就医而返贫,综合精准扶贫的要求来看,商业银行有必要为极度贫困的农牧民提供一定的普惠金融产品。但是就目前来看,这类产品太少,尤其是信贷类的产品太少,很少有商业银行会为农牧民提供小额信贷。当然,在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模式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农牧民抵御风险,推出了一些保险类的金融产品,但是这些产品并不是所有农牧民都有条件购买。所以,从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得不考虑推出一些涉农信贷产品,这不仅是为了丰富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模式下的产品体系,更是发挥商业银行所应展现出来的社会责任。

(四)精准扶贫方向的普惠金融环境不佳

就当前来看,精准扶贫可以尽快地锁定扶贫对象,为其提供必要的扶贫支持,普惠金融在精准扶贫工作方面的优势能够尽快发挥出来。但是排除普惠金融体系、结构以及产品方面的不足来看,精准扶贫方向的普惠金融环境状态并不佳。普惠金融虽然具有“普惠”意义,但是为了保障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普惠金融模式的开展也必须要保障商业银行的盈利,而不能为了发展普惠金融出现“亏损”的情况。所以,普惠金融项目的开展往往需要精准的大数据支持,然而精准扶贫实现了“扶贫”工作的精准,却没能结合普惠金融的要求来推进“信用管理”的精准。

三、精准扶贫视角下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优化策略

(一)确定精准扶贫门槛,完善普惠金融政策

精准扶贫视角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的发展必须有相应金融政策的支持,否则普惠金融模式下可能会形成无序发展。而且为了实现普惠金融在精准扶贫方面工作的落实,需要确定精准扶贫享受普惠金融的门槛。在相应的普惠金融政策背景下,并不是所有的精准扶贫项目都适用于普惠金融模式,而普惠金融更多的是低息贷款的形式,如果政府能够为农民提供一些政策性的优惠,那么农民所需要借贷的资金就更少,在保障了农民收入的同时也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所以,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加强对普惠金融在“精准扶贫”项目方面政策的完善,研究出适用于精准扶贫的普惠金融项目标准,以推进普惠金融模式的有效应用。

(二)找准精准扶贫着力点,健全普惠金融体系

由于当前的普惠金融体系并不完善,根本无法找到精准扶贫着力点,在精准扶贫攻坚克难的背景下,普惠金融的开展似乎找不到最佳的依据。当下,普惠金融结构体系及服务体系都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普惠金融结构需要更加丰富,针对精准扶贫所提供的流程应该进行简化,而基于精准扶贫所开展的服务应该入乡、入村,实现对口接触。从地方性精准扶贫的情形来看,我国在普惠金融体系建构中应优先保障对贫困地区龙头企业的支持,从而通过企业发展来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为了推进普惠金融模式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效用发挥,金融行业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洗牌,对于能够为“精准扶贫”提供支持的金融机构,可以获得国家相应政策的支持,比如在政府扶持下,地方性农村信用社以及地方性商业银行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其拉动存款的过程中,这类金融机构也拿出很大一部分比例的资金来支持当地“精准扶贫”工作。

(三)基于农业精准扶贫要求,开发全新金融产品

在农业精准扶贫的要求下,商业银行在普惠金融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应开发全新的金融产品,专门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可以设定一些小额度的低息贷款项目,解决贫困地区居民的实际困难。金融产品的丰富有助于普惠金融发挥资金纽带作用,从而发挥金融产品的补充功能。同时,可以尝试开发针对农民的软资产抵押模式,通过软资产抵押来保障商业银行的基本利益,也对贷款人形成相应的约束。这些全新的金融产品可以解决农民临时性的资金周转问题,也许解决了这一个环节的问题,农民就能够跳出极度贫困的恶性循环。另外,还可以加强多种金融保险类产品的开发,为农民创业提供更多保障。

(四)加强普惠金融风险管理,构建精准扶贫金融生态环境

普惠金融项目的应用固然能够为精准扶贫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但是,必须要加强普惠金融模式下的金融风险管理,才能构建出完善的、安全的精准扶贫金融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金融循环生态圈,让更多的资金“活”起来。普惠金融风险管理一方面是对金融产品的投放风险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是对申请者的信用情况展开管理,加强相应的风险性防范措施的应用,通过一定的监督控制措施来确保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也为精准扶贫提供一定的支持,形成二者之间的平衡。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所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需要得到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的支持,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信贷产品及相应的资金,帮助其渡过创业发展及经济改革的困难期,通过开发产品、完善体系、加强风险防控等措施来保障精准扶贫攻坚克难阶段的成果。

猜你喜欢

金融体系普惠贫困地区
甘肃“强科技”需健全科技金融体系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解读
中国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远虑与近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