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根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2020-03-01魏振英

关键词:弘扬价值观核心

魏振英

(中共聊城市委党校,山东 聊城 252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泉。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血脉相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是我国展现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离开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根脉是值得深入思考的现实课题。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水源头

1.1 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沃土。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包容会通”、“见利思义、诚信为本” “勤俭廉政、精忠爱国” 等精神,是对中国优秀价值理念的概括和提升,贯穿于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方面,被人们普遍认同和遵循,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产生深远影响。

1.2 优秀传统文化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导航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的根脉与灵魂,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生性动力。传统文化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凝聚价值共识、指引精神方向的独特功能。深入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渊源,找到历史和现实的最佳契合点,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文化滋养,强基固本,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神聚气,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使其更具时代引导能力,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

1.3 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助推器

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的东方大国,中国更应当通过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新时代,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交融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道德理想和伦理品质,整合核心价值观,凝聚了中华民族的 “精气神”,提升民族归属感,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是当代国人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的具体表现。

2 践行核心价值观中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第一,理论层面缺乏系统深入的解读。对传统文化中的 “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自强不息” 等文化元素的当代价值缺乏深入阐释,对近年来思想文化领域倡导的 “诚信” “义利” 观缺乏文化底蕴的分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种种误解,简单地认为 “复兴传统文化” 就是 “文化复古”。第二,实践层面缺乏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价值转换。在实践中没能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市场价值,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存在的过 “度” 现象,没有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有些沦为媚俗肤浅、娱乐恶搞的纯商业炒作。

2.2 弘扬机制不完善

第一,管理工作机制不健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往往涉及多个部门,由于权责模糊、职能交叉,条块分割比较严重,缺乏统一高效和综合协调的运转机制,没有形成齐抓共管、合作共建的传承保护工作机制,相关监管工作缺乏力度。第二,相应的法律法规缺失。对于文化遗产保护措施规定原则性较强,实际操作空间有限,执行落实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缺乏文化法治化氛围,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缺乏有效监督检查,只注重当地经济效益而牺牲文物文化的现象时有发生。

2.3 激活传扬力度不够

第一,“泛文化” 现象严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只有其中的精华部分才是优秀文化,才是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的,而实际中,一些人对于文化中精华和糟粕部分辨别不清,全盘的仿造复古,没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基因,只是借传统文化之名,行牟名得利之实。第二,与实际脱节严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缺乏针对性举措,致使传统文化无法真正满足新时代人民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实际需求,造成传统和现代的脱轨,时常把传统文化挂在嘴边,存在简单化、表面化、口号化现象。

2.4 宣传教育不到位

第一,显性宣传教育针对性不足,缺乏吸引力。主流媒体迎合受众需求,主攻时尚类节目,未能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体平台,而作为新兴媒体的互联网、微信、抖音、快手等也未能发挥出受众广、传播快等优势,年轻一代热衷于过 “洋节”,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对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中与传统文化契合部分宣传普及较少。第二,隐性宣传教育内化力不够,缺乏持久力。尤其是家庭教育、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等,没有真正把握住其精髓内涵,而现实中对于能激发传统文化正能量的家风家教只是像一阵风刮过,以“仁者爱人” 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和以 “正心笃志,崇德弘毅” 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渗透力不够。

3 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深入挖掘和梳理,扩展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在对优秀传统文化基础设施进行保护和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构建起有效的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体系。

(1)做好传统文化挖掘阐释工作。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理念的讲深讲透,把家风家教看成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发掘,在全国逐步建立起家风家教的文化研究体系、长效联动机制。

(2)开展传统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积极开展普查工作,抢救濒危项目,建立有价值的永久档案性文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对古建筑、历史街区及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传统手工艺等重点保护,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实现 “神” 与 “形” 的现代统一。

(3)开展传统文化交流活动。积极申办遗产大会和各类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利用各种手段对传统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系统的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群众的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办好各类高规格的文化艺术节和民间艺术展演,积极参与国外艺术活动,拓展海外演出市场。

(4)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保护项目传承人是重点,通过传授、培训、宣传以及扶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有人,传承人的地位也应得到尊重;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开展积极健康的民俗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保护和传承手段多样化,通过“活保护” 措施,使民族民间艺术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3.2 建立完善传承机制,做好融合文章

要使制度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就必须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机制建设,使其规范化、合理化,形成特有的文化传承传播体系。

(1)加强组织领导机制。政府要切实发挥主导作用,整合传统文化资源,集中调动各方力量,构建协调联动机制,提升综合协调能力,加强部门之间协作,形成 “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共同参与” 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新格局,积极探索 “企业运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百姓受惠” 的文化建设新模式。

(2)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统筹整合资金用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点项目倾斜,在税收政策、补贴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设立专项资金,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激励奖励和人才培养制度,支持基层引进、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尤其是紧缺人才,如具有文物保护和古建筑修缮技能的人才等,将传统技艺传承人的培养、培训纳入职业教育范畴;鼓励优秀传统文化 “走出去”,积极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3)推进传承创新机制。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增强传统文化的创新含量;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势,健全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化文化品牌意识,创建名牌文化工程,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传承教育基地。如山东曲阜着力打造的政德教育基地,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4)完善现代传播机制。加大对主流媒体主阵地的建设力度,使其在向科技化、数字化的转型过程中,不断发展成熟,同时加大对微信、微博、客户端、QQ 等新兴传播载体的发展支持,促进媒体舆论引导的立体化和科学化,提高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搭建互动式、体验式的国内教育大平台,突出核心功能,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达到 “普及知识、感悟人生、开启心智、传承文明” 的目的,形成崇文向善的传承氛围;提升文化传播内容品质,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重新唤起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提高传播的穿透力。

3.3 加大宣传普及力度,营造良好传承氛围

宣传普及关键是要注意时效性和地域性,着力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更具有时代引导力,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

(1)推进媒体宣传。充分发挥电视、电台、报纸等主流媒体平台优势,扩大覆盖面和传播力,主动承担媒体责任。近年来,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朗读者等优秀节目深受观众喜爱,通过寓教于乐形式,让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示在画面、声音、文字中,浸润人们的精神家园,发挥媒体引导创新合力。

(2)创新社会宣传。社区通过设置主题街道、国学经典长廊、宣传展板,展示优秀文化、传递道德礼仪,营造了浓厚社会氛围;把民俗、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公交站台、广告宣传、路灯灯杆,让群众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加大对反映核心价值观文艺作品创作的引导和扶持,推出有影响的诗歌、皮影、剪纸、书画等承载传统文化元素。

(3)运用现代媒体技术。把 “互联网+” 与传统文化深度结合,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让网络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平台,借助微信、微博、QQ 等新媒体的快速、广泛等优势,突出诚信、守法、爱国等文化主题,以传统文化为依托,提高传播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出一批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域性实践的成功案例。

(4)强化典型宣传。弘扬仁、义、诚、敬、孝等传统美德,倡导慈孝文化与社会治理的有机结合,引领崇德向善的社会新风尚。重大传统节日,比如重阳节推出养老孝亲典型,清明节推出孝义典型等;各地开展 “感动人物” 评选,树立了一批爱岗敬业、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的群众身边典型。

3.4 抓住重点人群,形成合力传承局面

普及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路径选择。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在于入心入脑,要内化为每个人的日常言行,这要求我们从基础教育抓起,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坚守住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

(1)坚持从青少年抓起。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中,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发展中国国画、书法等特色课程,推进国学进课堂和经典诵读活动,在润泽青少年心灵同时,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领悟传统文化精神实质,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提高自身人格修养,增强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2)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为引领新时代发展的骨干力量,党员干部要做弘扬传统文化的表率,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和为官执政道德建设,推进党员干部家风建设,加强道德修养,把党性修养和政德锤炼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担当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3)志愿者队伍引导。大力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培育志愿团体,招募传统文化志愿者,在家庭、单位、团体、社会中努力做好的榜样,带动社会良善风气;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用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来弘扬社会正气,传递社会正能量,促进人们形成积极向上、诚信友善的良好社会氛围。

猜你喜欢

弘扬价值观核心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