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析
2020-02-29秦伟陈静麻昌盛
秦伟 陈静 麻昌盛
摘 要: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不仅要传授学生职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职业精神。本文通过分析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学生和校企合作的关系,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出发,以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提出在校企协同模式下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方案、技能大赛及评价机制等多路径培育工匠精神的举措。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匠精神;培养方式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鼓勵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也是首次提出了“工匠精神”,工匠指的是技艺精湛的人,而工匠精神是指对待工作的敬业态度、对待专业的精益求精[1]。高职院校是否培养出大批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衡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根本标准,而富有工匠精神是评价合格的高技能人才的核心指标。本文从校企合作的角度以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分析在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一、校企合作、工匠精神、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
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校企合作的模式也各式各样,目前较为常见的培养模式有“订单培养模式”、“校企共建基地模式”、“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模式”等。这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供了新的思路。学生在学校期间仅靠学校的培养远远不够,因此企业参与,联合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是一条必经之路。学生可以在企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技术,提高职业素养,掌握为人处世之道[2]。
高职教育承担着为企业一线的生产、经营、服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职能[3]。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只存在职业技能的传授,忽略了职业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不利。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问题
1.教学过程中对“工匠精神”的重视不够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从“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两个方面着手,但是目前重心主要放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上,而在“职业精神”的培养中投入不到位,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也只是被动的去完成学校和企业安排的课程、无法与企业所需钻研和创新的工匠精神相对接。
2.教师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实践不够,无法引领学生
教师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基石,但是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教师只知道给学生灌入专业知识,为完成任务而授课,不能有效地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目标相结合
3.校企合作共育“工匠精神”的融合度不够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而现实中一些企业主要是为了获得职业院校学生的廉价劳动力或者是想通过校企合作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才与职业院校展开校企合作;而一些高职院校则是想获得政府给予的财政投入和补贴,或是技术、设备、资金和人才以及满足教学要求的学生实习实训的基地等而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这些行为只看到眼前利益,而没有培育学生的企业文化、职业精神,使得一部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在企业实习,实习期结束后就离开实习单位,没有延续性,从而影响了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阶段的“工匠精神”养成。
三、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以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1.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工匠精神的培育始于院校的专业教育,深化于企业的实践过程,具备跨界培育的特性,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是以产教融合为特征模式,将企业的岗位培训与学校学历教育相结合。校企双方能否实现共赢是合作的基础,因此在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过程中,对企业的选择是关键。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工匠精神融入课程结构体系
工匠精神来源于实践,对于高职生而言,实践包括教学实践和岗位实践,因此合理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体系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基础,也是工匠精神能够落地的保障。以高职类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合理确定在校课程与企业课程的比例,由于市政工程项目受政策、天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课程实施时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形式、教学时间等进行调整,也可制定多种模式下的备用方案,保证教学效果。在专业课程融入工程意识,将工匠精神的培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3.强化技能大赛,专业教育与工匠精神形成共振
技能大赛是对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程度的有效反馈,也是学生技能训练方向及程度的风向标。以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有侧重单项能力测试的测量技能大赛、工种操作技能大赛,也有偏向考核综合能力的施工技术大赛、BIM建模大赛,但是无论何种赛事,都要能最大程度地还原实际情景,提升学生自豪感,有效地推动专业实践教学,促进师生对工匠精神的了解与体会。其次,技能大赛可成为师生展现专业技能、传播工匠精神的平台。通过建立有效的技能大赛激励制度,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较强的引导价值,在参与技能竞赛过程中收获的技能提升和职业自豪感会进一步促进工匠精神在职业素养中的有效融入。
4.完善评价机制,多角度设计考核指标
随着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入实践,如何衡量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是企业及院校都关心的问题。以高职类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为例,首先应调整考核模式,企业在教学实施中的比例会有大幅度提升,对于院校而言,实践环节大量增加,评分难度增加,对于企业而言,又需区别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工人,校企双方可根据评分项目的特点,确定双方评分范围。其次在评价指标中引入工匠精神、工程意识等元素,工匠精神的融入不仅体现在参与度、出勤率等较为浅显的指标上,更应贯彻在结果考核的量化指标上,明确的量化考核依据是学生技能提升的方向。
四、结语
工匠精神的提出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应该顺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趋势,通过校企深入合作,为社会培养大量具备工匠精神的优秀市政工程人才,为我国经济的转型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朱小怡.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工匠精神”的培养[J].人力资源,2018(9):203.
[2] 王雯,张丹丹.校企合作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8(02):62-66.
[3] 徐宏伟.工匠精神的“理性之维”及其在职业教育中的培育策略 [J].职教论坛,2018(02):91-95.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NZJGH2019216);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教育教学科研课题(2019268)
作者简介:秦伟(1983-),男,江苏省沛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市政工程技术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