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

2020-02-29余丽红江敏毛芝芳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1期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训练

余丽红 江敏 毛芝芳

[摘要] 目的 分析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108例,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手功能情况、治疗前后的生活自理能力。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治疗后手功能评分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状况及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 经皮穴位电刺激;脑卒中;手功能障碍;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0)01-0093-04

Application of percutaneous acupoi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hand dysfunction after stroke

YU Lihong   JIANG Min   MAO Zhifang

Department of Geriatric Rehabilitation, Quzhou Third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Quzhou   32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percutaneous acupoi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hand dysfunction after stroke. Methods A total of 108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hand dysfunction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August 2018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sampling, with 5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acupoi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treatmen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as observed, and the changes of hand function and self-care abilit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improvement of hand function score and self-care ability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ranscutaneous acupoi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 has a high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hand dysfunction after stroke,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imb function and self-care ability of patients.

[Key words] Percutaneous acupoi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troke; Hand dysfunctio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腦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对人的生命及健康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近些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该病的死亡率不断下降,但残疾率并未得到显著改善,该病的致残率在各种致残性疾病中位居首位[1]。有统计学调查指出,约有70%~80%的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且多数患者存在上肢功能障碍的症状[2]。由于上肢动作较为精巧、复杂,若患者出现上肢功能障碍,可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3]。因此,需要给予合并上肢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相应的康复措施,从而改善整体功能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减轻家庭与社会的负担。目前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方法有很多,现代医学主要推荐康复治疗以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但是总体应用效果不够理想。随着中医学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发现中医疗法对于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疗效。本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108例,主要探讨脑卒中后遗症应用不同治疗方案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108例,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将入选患者依次分为观察组(n=54)、对照组(n=54)。观察组男30例,女24例;年龄61~78岁,平均(62.5±6.5)岁;其中脑梗死30例,脑出血24例。对照组男29例,女25例;年龄60~79岁,平均(61.8±5.8)岁;其中脑梗死32例,脑出血22例。两组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单纯实施常规康复治疗,主要措施为:在早期由治疗师协助完成上肢床上训练,床边被动运动及辅助运动等;在痉挛期主要由治疗师辅助进行上肢抗痉挛训练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康复期则由治疗师辅助进行上肢肌力训练及进一步的康复训练。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具体措施为:选择国产经皮穴位电刺激仪,将电极片贴在患者手背的八邪穴,电刺激频率为100 Hz,电流强度为10~40 mA,以患者耐受为宜,且在治疗的同时进行手功能锻炼,每次治疗时间为30 min,1次/d,持续治疗1个月。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临床疗效,采用FMA评分[4]进行评价,显效:治疗后评分改善幅度>60%;有效:治疗后评分改善幅度>3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即为无效。(2)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手功能,采用FMA评分进行评价,主要对7个评价动作的实施情况进行观察。(3)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自理能力,采用BI指数进行评价,主要对穿衣、行走、大小便等方面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Wilcoxon 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手功能评分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手功能评分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手功能评分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功能损伤,动脉粥样斑块硬化可引发脑血管堵塞,动脉瘤引起的血管破裂等是引发该病的重要原因。血容量低、血压升高、心力衰竭均可引发该病,同时凝血功能障碍也可引发该病[5]。脑血管疾病可能进展为脑卒中,如短暂性脑缺血;非脑血管性疾病、侵入性诊疗技术以及药物等均可引起脑卒中。此外,家族史、抽烟酗酒、熬夜等均是引起脑卒中的高危因素[6]。该病的出现对患者的健康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威胁。虽然近些年来医疗技术的提升使该病的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多数患者在发病后容易残留后遗症,尤其是肢体功能障碍,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上肢功能障碍在脑卒中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7]。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脑卒中后出现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展开探讨。

现代医学认为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出现主要是由运动神经元受损引起的,因此恢复功能需要从粗大运动逐渐过渡到精细运动[8]。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主要特点为:①麻痹、无力:不是引起患者残疾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最突出的特点;②痉挛:是患者康复的主要表现,由腱反射亢进引起,之后会逐渐发展为随意运动;③协调障碍:伴痉挛的症状同时出现;④运动障碍:部分患者可能自我感觉肌力正常,但无法完成有目的动作[9]。针对脑卒中后出现的肢体功能障碍,目前主要采取康复锻炼的方式,以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状况,但是总体的疗效不够理想[10]。因此,探讨如何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随着中医学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发现中医疗法在该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脑卒中在中医学中归属于“中风”的范畴,主要以“猝然晕厥,伴活动不利”或仅以“活动不利”为症状的疾病。现代中医学主要认为肝肾阴虚或气血亏虚是该病的主要发生机制,再出现风、痰、瘀、火等[11]。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在中医学中主要为“偏枯”,是指偏风、身偏不利,主要症状为半身不遂、手脚麻木无力等[12]。《类经》中记载:“知觉运动乃神机所控”,《内经》将偏枯的病变部位定位在筋,而肝主筋,由此可见中风影响了肝脏功能,从而损害了筋,引起肢体功能障碍。

经皮穴位电刺激主要是将电刺激疗法与中医传统经络理论相结合,通过穴位传导电流刺激,从而改善患者的功能状况[13]。该方法于1960年提出,主要用于镇痛治疗。1980年有学者发现,不同频率的电针刺激能够促使机体施放阿片肽类物质,缓解患者的疼痛[14]。传统针灸属于有创操作,因此,有学者提出通过穴位进行电刺激能够达到相同的效果,这也推动了经皮穴位电刺激在临床中的应用[15]。由于经皮穴位电刺激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最初主要应用于各种疾病的镇痛、辅助麻醉及解除上瘾性疾病的治疗中。之后,有研究证实该方法能够缓解运动性疲劳,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活动能力,因此在体育竞技康复训练中也有广泛的使用[16]。

经皮穴位电刺激是一种遵循我国中医学中“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理论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应用后表现出极大的应用价值。经临床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体内炎症因子释放、局部的微循环情况,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手功能障碍症状,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再者,经皮穴位电刺激还可调节人体脏器功能、交感神经活性,通过电刺激效应可有效调节患者的交感神经,促使神经系统平衡,改善血管通透性,从而达到改善机体代谢的作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是一种无创的中医疗法,主要是以中医经络学为基础,通过穴位电刺激,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同时具有不良反应少的优势。近些年,来经皮穴位电刺激在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表现出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因此,临床中常用經皮穴位电刺激来治疗老年脑卒中合并肩手综合征患者。同时中医临床治疗中强调整体观念,因此配合中医辨证施护,能够提高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的效果。中医辨证施护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型,如风寒阻络证主要采取温经通络的治疗原则,除治疗外,需要做好保暖措施,避免受风寒侵袭的影响;气滞血瘀证患者主要采取活血化瘀的治疗方式,配合穴位按摩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并加强饮食干预,避免由于饮食不当引起的血脉凝滞。通过辨证施治能够提高经皮穴位电刺激临床应用的效果,符合中医治疗的原则。

目前临床对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总体的应用效果较为理想。有研究[17]通过观察发现,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的观察组在肢体痉挛缓解程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这说明经皮穴位电刺激在缓解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经皮穴位电刺激能够有效加速神经元功能修复和代偿机制,主要是通过刺激支配神经,从而产生收缩的信号,并向中枢神经传入信号冲动,提高相应脑功能区的神经元兴奋活性,促使中枢神经细胞的再生[18-19]。同时,经皮穴位电刺激能够促使降钙素相关肽及内皮素的表达,从而改善脑细胞的供养状况,加速神经元的修复,有助于改善患者中枢神经运动控制功能,改善肢体支配状况[20]。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选择了八邪穴,具有活络止痛的效果,对于手指关节痹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手功能评分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状况及生活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国胜,张素钊.经皮穴位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16,25(8):1610-1612.

[2] 丁丽君,荣积峰,王卫宁,等.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手功能的康复效果[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 23(1):10-13.

[3] 吴超伦,徐赛,程图,等. 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石蜡疗法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手功能及肢体康复中的作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9):16-19.

[4] 毛芝芳,王雪莲,杨润成,等. 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现代实用医学,2017,29(12):1565-1566.

[5] Agunloye A.M.,Owolabi M.O. Exploring carotid sonographic parameters associated with stroke risk among hypertensive stroke patients compared to hypertensive controls[J]. Journal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2014,33(6):975-983.

[6] 陈创,李姗,唐朝正,等.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的影响[J]. 中国康复,2016, 31(3):168-170.

[7] 贾俊,钟建兵,刘剑,等. 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基础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临床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2018,34(5):22-25.

[8] Leonid Churilov,Audur Fridriksdottir,Mahsa Keshtkaran et al.Decision support in pre-hospital stroke care operations: A case of using simulation to improve eligibility of acute stroke patients for thrombolysis treatment[J]. 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2013,40(9):2208-2218.

[9] Singer J.C.,Mansfield A.,Danells C.J,et al. The effect of post-stroke lower-limb spasticity on the control of standing balance: Inter-limb spatial and temporal synchronisation of centres of pressure[J]. Clinical Biomechanics,2013,28(8):921-926.

[10] 黄烈弥,喻佳丽,杨秋萍,等.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6,38(1):49-51.

[11] 赵少忠,康珊. 熄风通络颗粒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3):90-92.

[12] 毛晓红. 熄风通络颗粒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疗效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0):7-10.

[13] 唐朝正,陈昌成,丁政,等.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疼痛康复中的应用[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2):145-149.

[14] 熊杰,刘佳,刘凯,等. 针刺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系统评价[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8):903-907.

[15] 刘嵘,郭小燕. 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60例[J]. 河南中医,2016,36(2):245-246.

[16] 钟慈琼,倪得亮,林伟健,等.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J]. 海南医学,2016,27(10):1687-1688.

[17] 励莉,陈沪蓉,邹云,等. 中医护理技术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手肿胀的影响[J]. 中国伤残医学,2018,26(6):12-14.

[18] 谢霞. 中医定向透药配合溫针治疗首次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疼痛效果[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6,37(5):113-114,161.

[19] 秦丽霞,郑建华,杨雪勤,等.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24例[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2):269.

[20] 谭开强.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中医康复治疗效果观察[J]. 医药前沿,2018,8(15):332-333.

(收稿日期:2018-12-04)

猜你喜欢

脑卒中康复训练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日间康复训练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效果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