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联动扶贫机制研究

2020-02-28陈芳瑜邹虹婷叶怡雄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20年2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

陈芳瑜 邹虹婷 叶怡雄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扶贫模式及资源优势的分析,基于精准扶贫的视角,提出了高校联动扶贫机制的构想,总结出了“政府+高校×高校+企业+贫闲地区”的联动扶贫路径,以此对高校扶贫提出针对性建议,促进扶贫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联动扶贫;高校定点扶贫;精准扶贫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高校作为国家发展的人才输送基地、思想库等角色,一方面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为帮扶地区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另一方面可以以贫闲地区为依托,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水平建设,自然就成为了脱贫攻坚战的主力军,肩负着新的使命和社会责任。

在长期定点扶贫中,许多高校也探索出了卓有成效的扶贫模式,但在高校精准扶贫过程中,一些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产业帮扶成效不顯著、贫困户缺乏发展动力、高校扶贫方式流于形式等(丁亚楠,2018)。并且目前大部分高校进行定点扶贫时,缺少与其他高校的沟通与互助。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各高校没有达到资源整合和规模经济的目标,增加了政策的实施成本,同时也没有使扶贫效益最优化。高校精准扶贫如何才能有效地发挥高校特色优势以促进贫闲地区发展?高校在扶贫过程中应如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增加扶贫效益?这些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亦构成了本文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本文在精准扶贫视角下,针对高校扶贫工作的开展创新性总结出了“政府+高校×高校+企业+贫困地区”的高校联动扶贫路径,提出了建立高校联动扶贫机制的构想,旨在对高校的扶贫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降低政策实施成本,增加扶贫效益。

二、深度贫困地区的发展困境

继习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以来,扶贫工作开始了新一轮针对性强、高质高效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扶贫工作剩下的都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的“硬骨头”,任务重、头绪多、难度大(苗国厚,2018:62)。

本文认为,尚未摘下贫闲帽子的贫闲区在抓扶贫工作时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第一,贫困地区的基础条件如住房、水利工程、交通等较为薄弱,制约着贫困地区的发展;第二,滞留在贫闲地区多数贫闲人口老龄化严重,部分身体状况不佳,总体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和意识较差;第三,贫闲地区村民往往采用家庭生产方式,不太愿意与他人抱团合作,产业很难发展成一定规模;第四,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主动脱贫致富的欲望不够,对政府的依赖程度较高。

三、广州高校扶贫模式现状

本文的分析对象是2016年起广东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的广州部分高校定点帮扶单位,包括中山大学驻柯木湾村工作队、广州中医药大学南蒲村工作队、华南理工大学孑L美村工作队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驻蒲芦洲村工作队。本文将在各高校的扶贫报告、网页信息、媒体报道等基础上,了解各高校精准扶贫的策略实施架构,分析各高校扶贫模式的共同点和差异性。

(一)高校扶贫的一般模式

在一般扶贫形式方面,各学校党委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每年都会进行多次慰问调研,捐赠食用油、大米等慰问品和慰问金。其次,夯实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资助贫闲户危房改造、改造农田水利建设等。同时,高校也组织校内师生定期开展志愿活动,如送医送药进行义诊、书籍捐赠、学生下乡支教。除此之外,部分高校还利用校内用工需求,解决贫困地区的残疾用工和转移就业问题。

由以上分析可知,高校扶贫的一般模式主要是高校本身对贫困地区进行输血,解决的是贫困地区的燃眉之急。然而扶贫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使贫困户们有能力、有条件、有信心摆脱贫闲,奔向小康。因此,必须把具有造血功能的产业扶植推进到扶贫中,利用扶贫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使其永久性摆脱贫困。

(二)高校扶贫的特色模式

高校扶贫的特色模式主要体现在其如何对扶贫地区进行产业扶植,促进当地产业增收,帮助农户增收致富。本文结合媒体报道、高校扶贫工作报告对广州高校的扶贫特色模式进行了如下概括和分析:

中山大学驻柯木湾村工作队依托校友企业荆州市民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村探索开展宽体金线水蛭养殖。该工作队还计划依托学院团队在村开展水稻+禾花鱼+虎纹蛙昆养,提供就业和租地收益。

广州中医药大学驻南蒲村工作队利用学校自身特色和优势,发展中药健康产业同与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相结合,同时计划打造中药花卉种植加教学基地的建设,配套旅游健康产业,从多维度带动村民收入增长。

蒲芦洲村有种植沙田柚的传统,但由于长期以来村民都以自种、自营、自售的方式种植,在技术管理、产品品质和销售价格方面得不到提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驻蒲芦洲村工作队为蒲芦洲村的沙田柚制定了电商推广方案,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帮助其拓宽了销路,还联系韶关学院对农户种植技术进行了长期指导。

华南理工大学驻孔美村工作队利用孑L美村秀美的自然环境和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文物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学校整合建筑学、环境设计、城乡规划等优势专业资源,对孔美村进行系统规划,优化环境,改善公共设施。

由此可见,高校在对贫闲地区进行产业扶植时,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和校内外资源,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特色扶贫模式,从根本上解决贫闲地区生产困境,实现产业增收。

(三)高校扶贫模式现存的问题

通过对四所广州高校的扶贫模式分析,可以发现高校扶贫主要采取的是“政府+高校+企业+贫闲地区”的个别高校扶贫路径,缺少高校之间的沟通与互助。高校定点扶贫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从高校扶贫长远发展的成本效益来看,还有可观改进的地方。

成本方面,一是学习成本有待降低。高校对贫闲地区进行一对一帮扶,首先要进行调研考察,进而选择科学的帮扶形式,这就导致各个高校初期无可避免地要投入高昂的学习成本。事实上,贫困地区之间存在异质性的同时,还存在普遍的共性,高校间在扶贫过程中若能够进行交流学习,即可大大降低学习成本。二是活动成本没能得到有效的摊销。高校对贫闲地区进行的扶助活动一般都是一次性,比如送医送药义诊活动、水利工程建设等,完成扶助活动后便收队撤回,活动开展的固定成本没有得到有效的摊销。其实有些受扶助的贫困地区之间的距离并不远,若高校在开展扶贫活动时能够加强合作便能达到规模效应,将使每次活动的固定成本得到更合理的摊销。

效益方面,首先高校之间缺乏信息交流沟通,这可能会使高校扶贫决策产生偏差,比如在信息闭塞的情况下,对产业扶植做出错误的战略定位。其次,高校在扶贫工作中没能把优势资源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特色资源库,而是采取单打独斗,未能将扶贫效益最优化。

四、高校联动扶贫机制的提出

杨智军等( 2018)认为“联动”是高校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包括高校与各级政府、兄弟高校、社会力量的联动。每所高校都拥有各自的特色学科和专业优势,通过建立高校间的密切联动机制,可以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基于成本效益原则,为使高校扶贫长远发展,本文进一步提出建立高校联动扶贫机制的构想,其子机制包括经验学习系统、信息交流系統、资源共建系统,实现路径为“政府+高校×高校+企业+贫困地区”,以整合资源,降低政策实施成本,增加扶贫效益。

(一)经验学习系统的构建

虽然每一所高校对于帮扶地而言都是知识与力量的代表,但真正置身于扶贫工作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闲难(杨智军,2018:63)。兄弟高校之间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借鉴,对降低扶贫工作的学习成本是简单而有效的。

在如今高校扶贫缺乏交流的情况下,可以在高校间搭建扶贫经验系统,具体做法可参照如下:在互联网信息数据时代,高校间可在网络平台构建高校扶贫经验分享论坛,具有模范作用的高校扶贫工作队在论坛分享经验帖,为遇到问题的兄弟高校提供经验帮助。除了线上学习之外,也要充分利用线下机会,定期开展座谈会、学习会和实地考察交流,从多维度进行经验学习,使高校扶贫工作队意识到扶贫工作的现实性,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信息交流系统的构建

信息交流系统对于经验学习系统而言内容更加一般化,除了经验的交流外,各高校对扶贫地区的相关信息也将公开,实现高校扶贫信息共享,加强兄弟高校合作前、中、后期的交流,促进合作共建的效率和效果。信息的交流主要包括贫闲地区特征、扶贫工作队的扶贫计划和进展以及扶贫中遇到的问题与闲难,在交流中寻找与兄弟高校的合作契机。

(三)资源共建系统的构建

上文提及的一般扶贫模式,可以结合当地实际与高校的专业特色、资源优势开展区域性扶贫攻坚战,按区域位置分配帮扶工作,以最低的学习成本、时间成本、交通成本实现最大区域范围的效益。如送医送药义诊活动,虽然高校都有能力和资源开展这样的送医送药义诊活动,但相对来说,像南方医科大学、广中医和中大在医科方面拥有较大优势的学校,开展送医送药义诊活动明显就能以较低的资源成本获得较高的资源效益,因此分配扶贫工作时,这些医科优势明显的学校就可以负责某一区域的所有医疗义诊任务。同样地,在进行危房改造、水利工程建设、村落规划等技术性活动,华工和广工等工科学校拥有明显的优势,它们就应当负责某区域的所有相关工作。这样一来,扶贫工作可以充分结合高校的专业特色、资源优势,以一校一区域开展工作,减少扶贫活动的固定成本,增加边际效益。

对于产业扶植而言,高校可以尽可能联动各校资源。每所学校都拥有自己的优势资源,他们在发挥这些优势资源时可以以最低的资源成本获得最高的资源效益。比如中大、暨大和广外可以发挥自身的商科优势和商科资源,为贫闲地区设计改善产业商业模式,华工、广工和华农可以发挥自身的工科优势,为贫闲地区提供技术指导。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驻蒲芦洲村工作队的扶贫工作为例,其在销售方面为蒲芦洲村的沙田柚制定了电商推广方案,在技术支持方面,与韶关学院联系合作,依靠韶关学院对农户种植技术进行长期指导。

资源共建的顺利完成又可反馈于经验学习系统和信息交流系统,及时总结扶贫工作的实战经验,加强高校扶贫工作队的信息交流,如此循环往复,高校扶贫工作得到持续发展,最大力度增进贫困地区的民生福祉,使村民的成就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提升。

五、结束语

在精准扶贫的新历史时期下,扶贫工作进入了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要想啃下最后的“硬骨头”,必须要联动各方扶贫力量,形成扶贫开发的整体合力。高校作为联动扶贫力量不可缺少的一方,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所提出的高校联动扶贫机制的构想,在丰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给高校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对扶贫工作效益的提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基金项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校级项目“高校联动扶贫机制研究—以广州高校定点扶贫为例”(项目编号:X201911846061).

参考文献:

[1]杨智军,覃吉春.在“尊重”的基础上,协调“联动”,携手“共进”,高校精准扶贫要做好“三篇文章”IJ]人民论坛,2018,No.603(22):62-63.

[2]丁亚楠,刘红波,郝晓锋.高校背景下精准扶贫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2018.458(33):97-98.

[3]苗国厚,杨玲玲.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破解三个关键问题[J]人民论坛,2018(11):62-63.

[4]吴一凡.精准扶贫视角下地方高校参与定点扶贫效果评价研究[D].银川:宁夏医科大学,2018.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
精确理解“精准扶贫”
浅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精准扶贫问题
贵阳实施精准扶贫之农村电商研究
普惠金融视角下大学生返乡创业与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论高校“智库”扶贫工程的实施及推广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