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夫曼斯塔尔早期创作的审美现代性特征
2020-02-28李莉
摘 要:审美现代性从感性角度来捍卫人的主体性,是对现代科技文明与理性进步的一种怀疑和反叛。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是维也纳现代派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其作品中的审美现代性意识十分突出。尤其是他的早期诗歌和诗剧所追求的审美现代性,体现在对充满危机的“自我”主体的关注、对人内在精神世界的探寻以及对语言形式的深层变革上。这种独特的审美现代性特征既是对传统的反叛,也是对个体感性、激情与想象权利的捍卫。
关键词:霍夫曼斯塔尔 审美现代性 自我 精神世界 语言形式
马泰·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把现代性区分为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指出前者是以社会为主,张扬理性;而后者以个人为本体,用审美主义来对抗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a启蒙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制度层面和物质科技层面,与社会的现代化与工业化进程息息相关,诸如启蒙、工具理性、科技万能论等,是对理性的一种狂热崇拜。审美现代性则是在艺术美学领域对人的情感、本能的一种强调,从感性生命的角度来捍卫人的主体性。同时,它还是对现代科技文明与理性进步的一种怀疑和反叛。“它通过强调与科学、伦理相对的审美之维(或与之相关的艺术价值),以生命与感性的原则在现代知识谱系中为主体性立法,从而达到反对理性绝对权威的”b目的。审美的现代性极其重视艺术的审美原则,以审美原则替代一切其他精神与社会原则,视审美为最高原则。
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维也纳现代派,是一个非常具有现代前沿意识的文学流派。它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从客观转向主观,从外在转向内在,形成了以表现自我、心灵和梦幻为宗旨的艺术风格”c。作为维也纳现代派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作品中的审美现代性意识十分突出,尤其是他的早期诗歌和诗剧,简直就是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在德语文学里最典型的代表,既有对人生及个体命运状态的关切与反思,又突出运用现代派文学的描写技巧,将两者融于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意象叠加、时空腾挪,对主人公心理的细致透视,对生命的精确意象折射,对语言流畅的驾驭,这些都凸显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洒脱、不羁、随性以及对生命的关注与思考。如果说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昭示着一种从永恒性美学向内在性美学的深刻转变,那么,霍夫曼斯塔尔所追求的审美现代性意识就在于对充满危机“自我”主体的关注,对人内在精神世界的探寻和对语言形式的深层变革上。
一、对“自我”的关注和充满危机的“自我”
现代派文学除了一般意义上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瞬息万变的意识活动、鼓噪不安的生命冲动等描写外,还会从另一个侧面来表现人的思维广度、密度和深度,以此来说明人对于认识自己、把握心灵奥秘的渴望以及对无意识黑暗领域的探索。霍夫曼斯塔尔在创作上将外在现实引入内在精神中,力图展现世纪转折时期维也纳充满危机的自我和心灵;并用心理描写替代了外在描写,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文学创作相融合,通过无意识来探究人的内心世界。他早期众多的作品纷纷展现了有关自我、梦幻、无意识等这些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主题,并将现代性艺术手法引入其作品之中,以乔伊斯式的表现方式,让自我心理自然地表露出来,不受任何逻辑的束缚。而霍夫曼斯塔尔对个体命运“自我”的关注正是他思维的智慧表现以及对人生幽微的精深探视,从始至终他都未停止过对生命意义的探寻。翻开霍夫曼斯塔尔早期的作品,无论是独幕诗剧《昨日》(1891)、《傻子与死亡》(1893),小说《第672夜的童话》(1895),还是虚构体书信《钱多斯的一封信》(1902),都以文学表现形式见证了诗人对“自我”主体的关注以及对充满危机的“自我”的展现。1893年,他曾在《法兰克福报》上撰文发表了对“现代性”的看法:
而今有两样东西显得十分时尚,那就是既剖析生存,又逃离生存。人们感兴趣的并不是那个情节,不是那种外在和内在生存力量的相互关联,不是威廉·麦斯特式的学习生存,也不是莎士比亚式的世道常情;人们在解剖自我的心灵生存,或者在做着梦。……时尚的是在心理上倾听着草木生长的声音,倾听着那个纯粹幻想的神奇世界里的潺潺流水;时尚的是布爾热和佛陀……时尚的是剖析一种心境,一个叹息,一丝疑虑;时尚的是本能地,甚至梦游般地倾心于对那美的种种领悟中,倾心于一种颜色的和谐中,一个闪烁的隐喻中,一个神奇的比喻中。d
《昨日》的主人公安德烈生活在奢华风格浓郁的文艺复兴末期,热衷于享乐并声称“昨日会骗人,只有今日才是真的”e。他在剧的开始宣称“昨日已经永远流逝”,在剧尾又发出感叹:“昨日并不是封闭且被遗忘的,而是永远都停留在那里,只要我们还想着它。”这反映了霍夫曼斯塔尔对时间的反思:安德烈企图忘记过去,最终却受到了惩罚。“自我同一的破碎”(Zerbrechen der Einheit des Ich)使主人公丧失了感知时间、与周围人打交道的能力。评论家们对《昨日》不同的评价正表现了这部作品不确定的自我评价。小说《第672夜的童话》创作于1895年,属于19世纪末维也纳现代派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有着明显的《一千零一夜》的童话因素,同时含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人公商人之子一直在寻找自我,却永远无法找到,于是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唯美至上的自我世界,“长久地沉醉于这个伟大而深沉的美中,这个属于他的美中”f。他失去了与现实世界的直接联系,心理的平衡被打破了,内心是极其矛盾的,同时自我也是分裂的。他“在感受着这些事物美的同时,同样也体会到了它们的无意义”g。主人公在营造唯美至上的自我天地时,希望断绝与现实世界的一切联系。然而“他的四个仆人却像狗一样围着他形影不离”h,使他无力割断这样的联系。同时,商人之子把现实中的所有人都物化成自我主体可以随心所欲加以扭曲的对象,完全排斥一切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他陷入了充满危机的自我生存冲突中而不可自拔,他既竭尽全力自我封闭,又觉得自己由于某种“神秘的力量而与他们完全连生在一起”i。小说第二部分,当主人公被不可抗拒地置于现实的境地时,他觉得自己在这个“熟悉的”世界里就“像一个陌生人”。现实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梦幻,他在其中经历着一个个噩梦,直至最后死亡。这个无名字的继承人一生都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从未有过真正的自我个性,也从未找到过自己的生命之路。
1893年,霍夫曼斯塔尔创作了《傻子与死亡》。这部独幕剧成就了他在当时文坛的声望,也是研究其后期创作的标志性作品。主人公克洛迪奥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努力摆脱各种外在的束缚,可结果却没有学会对生命的忠诚。书桌、远眺的目光以及其他艺术品构成了他存在的依据,他也意识到自己最终错过了真正的、直接的生命。如果说少年维特是歌德战胜自我内心危机而创造出的一个人物,那么克洛迪奥也可以看作是霍夫曼斯塔尔对自身生活和艺术创作进行反思的一个戏剧人物。“我缺少直接的生活体验”,克洛迪奥在剧中如是说,霍夫曼斯塔尔在日记中也如是写道。克洛迪奥把大自然看作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他的生命如同一本书,他就像一位没有艺术作品的艺术家,生命的本质在他死亡的那一刻才真正得以显现。“死亡才是真正的生命”,克洛迪奥把死亡当作生命之师、现世意义之师。母亲、前女友和好友之死让他明白,人只有在痛苦之中才能把握住生命的本质,而他却从未经历过真正的痛苦。这部作品让读者感受到霍夫曼斯塔尔自我评价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是诗人观照内心自我的真实写照。
《钱多斯的一封信》创作于1902年,但它不代表诗人本身正处于创作的危机之中,其实质是在反思诗人的存在危机,一种更深刻的自我意识危机。对于19世纪末的诗人来讲,精神与肉体、自我与世界已分裂开来,过去那种天人合一的同一感觉(Totalit?tsgefühl)也已破灭,一切都变得支离破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早已不复存在。因此,人们已不再可能连续有机地进行思考和谈话。钱多斯被逐出“天堂”,产生了一种严重的精神空虚和僵化感;但是这一切并不是毫无希望的,至少现存的一些事物,如一把浇水壶、农田旁的耙子、阳光下的狗,还能给人些许慰藉,在它们身上钱多斯再次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死亡的地方也是语言再生的地方”,生活的经验常常以生命为代价。《钱多斯的一封信》反映了20世纪初出现的一种矛盾情境,即用一种形式的语言去否定另一种形式的语言。钱多斯在第一种状态中觉得世界与自我和谐统一,创作流畅而自然;而在第二种状态中陷入了语言怀疑的旋涡,语言本身变得不再让人信服。因此,舞蹈、哑剧和音乐成为语言的替代品或辅助手段。
霍夫曼斯塔尔在以上几部剧作中充分展现了主人公对自我的关注以及出现的自我危机问题:自我陷入不可克服的认识危机之中,失去了认识和判断的能力。瞬间的感受、突如其来的印象、碎片式的心理活动,是人物对于外部世界的全部感知方式。从这一角度来讲,霍夫曼斯塔尔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印象主义色彩。马赫的感知哲学可作为解读霍夫曼斯塔尔作品不可缺少的审美基础。马赫否认任何统一形式的自我,认为自我不过是“感觉的复合”,自我“并非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确定的、严格限定的统一体”j,而是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中。他把“自我”化解成一切“可感的、可听的、可视的、可触及的东西”k,他的名言是:“自我不是第一性的,而是要素(感觉),自我是由要素构成的。”l马赫的感知哲学使人失去了从整体上认识自我的可能性,故而他认为:“自我是不可救药的。”m自我不再是把握现实整体的主体,充满危机的自我既是感知的手段,又是感知的对象,这是霍夫曼斯塔尔作品中审美现代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二、用诗探寻内在的精神世界
霍夫曼斯塔尔作品中的审美现代性特征还体现在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上:他不是通过外在世界的客观描述来忠实地还原现实,而是把外在现实引入内在精神,从微观心理视角折射出那个令人反思的外在世界,从中揭示世纪末的时代精神特征。19世纪末,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濒临衰落,整个维也纳充满了世纪末的悲观气氛。敏感的文人们处于一种深深的危机感之中:一方面,科技日益发展的外部世界让他们觉得实在难以把握;另一方面,精神世界里传统价值观念逐渐崩塌,使他们感到心灵的空虚与寂寞。同时,他们深感自己对这种正在发生的变化无能为力,只能将其视作一种必然发生的过程。霍夫曼斯塔尔在1902年发表的虚构体作品《谈诗》中,将这种世纪末的没落感描述为“存在那不可阻挡的下坠”“阴影的深谷”,而诗歌是照亮这个深谷的瞬间。n
我们的灵魂赖以滋养的是诗歌,在诗歌中,就如同在拂过刚收割过的草原的夏夜清风,一股同时赋有生命与死亡的气息向我们飘来,一种繁华盛开的预感,一种凋落颓败的惊惧,是此时此地,同时又是彼岸,莫大的彼岸。每一首完美的诗歌都是预感与现实,欲求与满足。它是一种象牙制品,如同空气一样透明,他是一个永不睡眠的信使,魔术的咒语会将它全然完成。o
霍夫曼斯塔尔以诗化的语言和优美的意象表达了对诗歌本质的理解,即诗歌应该是表现人类情感和外部事物的结合,是对外部事物描述中展现灵魂的景象。他的诗歌具有极度醉人的形象性和特殊的韵律,展现出独特的诗韵风格。《我的花园》(1891)和《女园丁的女儿们》(1891)被赫尔曼·巴尔称作象征主义的典范之作p,借以阐明他对象征主义的定义,他还补充道:“它纯粹而清楚地包含了所有象征主义的特征,它不包含任何不是象征主义的东西。”q两首诗的共同之处就是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死气沉沉、早已僵化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对比。生活停驻在花园里,不能直接被触摸。“我们不能直接画出一个物体,只能画下它给我们留下的印象:画中之画。”r诗歌《云》(1891)反映了“我”在面對变幻多姿的云彩时那种不安分的心理状态。“潮湿的芳香”和“夜的呼吸”表明作者竭力想从大时代中寻求具有自我特征的词汇和语句。《早春》(1892)创作技法更趋纯熟,自然、人与艺术完美且毫无痕迹地融为一体。《世界之秘密》(1894)强调用梦幻般的词语来抓住世界的秘密。霍夫曼斯塔尔曾说:“有些人从爱情中认识生活,另一些人在冥思中把握生活,而我则借助梦之手来探生活之本质。”s《外部生活的叙事曲》大约写于1894年,描述过去,探讨死亡。诗的结构隐含了外部生活的不稳定性。诗中多次出现的连词“和”(und)产生一种让读者关注语言的效果。这首诗不是在讲述夜晚的静谧闲适,而是在感慨时间的易逝。
1894年7月,霍夫曼斯塔尔的忘年交约瑟芬·冯·韦尔特海姆施泰恩夫人去世。霍氏称这是自己第一次遭受如此大的伤痛与死亡带来的痛苦,因而写下四首三行体诗,其中一首名为《关于消逝》。这首诗虽为悼亡诗,实际上已经超出了悼亡诗的范围,开始了关于自我的思考。消逝就是死亡的代名词,诗人自身的命运中也包含了死亡的因子。自身与先辈的界限已经被消解,“一切都会滑落,匆匆奔逝”,“百年之前我已在”,“如此与我成为一体如我自己的头发”。t后代必然在先辈的阴影里向死亡滑落,当诗人回望自身时,觉得“我之自我”是陌生的,似乎失去了万物之灵长的优越性(“正如只狗”)。这种自我关照突出了“我”对自我对立性的质疑,对所处时代的无奈,这是一种解剖灵魂式的“现代感”。
霍夫曼斯塔尔用“纯净姿势”的美学构想打破语言的有限性,通过身体语言克服词汇语言的抽象性和间接性,力求实现个体内心真实情感的直接表现;同时,突出其世人皆懂的普遍性,从而使哑剧成为对抗现代理性的一种文学样式,突出其审美现代性的特征。
四、结语
霍夫曼斯塔尔作为维也纳现代派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初涉诗坛就被推崇为现代派的化身。无疑,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了自我、心灵和梦幻这些反传统的主题,无与伦比地表现出维也纳现代派独特的审美意识。他用鲜明而委婉的笔触,采用独特的形象来展现充满危机的自我、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和对语言的怀疑。正如他在《钱多斯的一封信》中写下的著名话语:“我完全失去了有联系地思考或者表达任何东西的能力……那些我为了表达任何一种见解而自然要使用的抽象语言,如今在我的嘴里像霉腐的蘑菇一样化解。”# 0零散化原则是现代艺术的形式法则,通过不完整性和零散化,通过断裂和碎片来反映客体世界的破碎形象。故而,《钱多斯的一封信》中的主人公钱多斯觉得自己再也无法连贯地思考和用连贯的话语去表述这个早已破碎的现实世界。面对如此的“自我”危机和“语言危机”,霍夫曼斯塔尔继而转向以舞蹈为代表的身体艺术,并提出“纯净姿势”这一具有现代性审美意识的美学构想。其作品中独特的审美现代性特征,既是对传统的反叛,也是对个体感性、激情与想象权利的捍卫。
ab 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8页,第8页。
c 韩瑞祥:《自我—梦幻—心灵——论维也纳现代派的审美现代性》,《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第3期,第66—73页。
d Hofmannsthal, Hugo von. Reden und Aufs?tze I. Hg. von Bernd Schoeller u.a., Fischer Taschen-buechverlag,1979:176.
e Hofmannsthal, Hugo von. S?mtliche Wecke. Kritische Ausgabe. Hg. von Rudolf Hirsch u.a, Frankfurt/M. 1975ff. Band III: Dramen I. Hg. von G?tz Eberhard Hübner u.a,1982:13.
fgh Hofmannsthal, Hugo von. S?mtliche Werke. Kritische Ausgabe. Hg. Von Heinz Otto Burger u.a,Frankfurt/M. 1975ff. Band XXVIII: Erz?hlung 1.Hg. von Ellen Ritter,1975:16.
i 韓瑞祥:《霍夫曼斯塔尔早期作品中死亡的象征意义》,《外国文学》2009年第1期, 第59页。
jm Mach, Ernst. Die Analyse der Empfindungen. Darmstadt: 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1991:19,20.
k Zuckerkandl, Bertha. Literatur und Philosophie:Hermann Bahr, Ernst Mach und Emil Zuckerkandl im Gespr?ch. In GotthartWunberg (Hg.): Die Wiener Moderne. Literatur, Kunst und Musik zwischen 1890 und 1910. Stuttgart: Reclam, 1984:171.
l Mach, Ernst. Antimetaphysische Bermerkungen. In Gotthart Wunberg (Hg.): Die Wiener Moderne. Literatur, Kunst und Musikzwischen 1890 und 1910. Stuttgart: Reclam, 1984:141.
no Hofmannsthal, Hugo von. Das Gespr?ch über Gedichte. In. H. v. H Gesammelte Werke in Einzelnausgaben, Hg. von Herbert Sterner. Frankfurt am M. 1975:291,293.
p 赫尔曼·巴尔(Hermann Bahr,1863—1934),奥地利著名诗人、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是维也纳现代派的理论代言人,著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文论。
q Bahr, Hermann. Die Wiener Moderne: Literatur, Kunst und Musik zwischen 1890 und 1910. Hg. v. Gotthart Wunbert. Reclam, Stuttgart,1981:250.
rs Hofmannsthal,Hugo von. Gesammelte Werke in zehn Einzelnb?nden. Hg. von Bernd Schoeller in Beratung mit Rudolf Hirsch. Frankfurt/M. 1979/80. Band 10: Reden und Aufs?tze 3. 1925-1929. Aufzeichnungen 1889-1929: 332,386.
t Hofmannthal, Hugo von. Gedichte. Hg. Von Mithias Mayer. Philipp Recklam jun. Stuttgart,2009:21-22.
u Hofmannstahl, Hugo von. Der Brief des Lord Chandos. Hg. von Mathias Mayer. Philipp Reclam jun. Stuttgart,2007:23.
v Brandstetter, Gabriele. Tanz-Lektüren.K?rperbilder und Raumfiguren der Avantgarde. Frankfurt am Main:Fischer, 1995.:56.
w 劉永强:《霍夫曼斯塔尔关于“纯净姿势”的美学构想及其艺术体现》,《文化艺术研究》2017年第3期,第55—61页。
x Hofmannsthal,Hugo von.S?mtliche Werke,Kritische Ausgabe,Band XXXIV:Reden und Aufs?tze. Hrsg.von Klaus E. Bohnenkamp, Katja Kaluga und Klaus-Dieter Krabie. Frankfurt am Main: Fischer, 2011:15.
yz@ 7 @ 8 Hofmannsthal, Hugo von.S?mtliche Werke,Kritische Ausgabe,Band XXVII. Hrsg. von Gisela B?rbel Schmid und Klaus-Dieter Krabiel. Frankfurt am Main:Fischer, 2006:358,54,55,363.
@ 9 Renner, Ursula. Die Zauberschrift der Bilder. Bildende Kunst in Hofmannsthals Texten. Freiburgi. Br. :Rombach, 2000:217.
# 0 Hofmannsthal, Hugo von. Ein Brief. In: H. v. H.:Erz?hlungen. Fischer Verlag Frankfurt/Main,1986:132.
参考文献:
[1] Bahr, Hermann. Die Wiener Moderne: Literatur, Kunst und Musik zwischen 1890 und 1910[M]. Hg. v.Gotthart Wunbert. Reclam, Stuttgart 198.
[2] Brandstetter, Gabriele. Tanz-Lektüren.K?rperbilder und Raumfiguren der Avantgarde[M]. Frankfurt am Main:Fischer, 1995.
[3] 韩瑞祥.自我—梦幻—心灵——论维也纳现代派的审美现代性[J].外国文学评论,2008(3).
[4] 韩瑞祥. 霍夫曼斯塔尔早期作品中死亡的象征意义[J].外国文学,2009(1).
[5] Hofmannsthal, Hugo von. S?mtliche Wecke. Kritische Ausgabe[M]. Hg. von Rudolf Hirsch u.a, Frankfurt/ M. 1975ff. Band III: Dramen I. Hg. von G?tz Eberhard Hübner u.a.1982.
[6] Hofmannsthal, Hugo von. S?mtliche Werke. Kritische Ausgabe[M]. Hg. Von Heinz Otto Burger u.a,Frankfurt/M. 1975ff. Band XXVIII: Erz?hlung 1.Hg. von Ellen Ritter. 1975.
[7] Hofmannsthal, Hugo von. Reden und Aufs?tze I[M]. Hg. von Bernd Schoeller u.a., Fischer Taschen-buechverlag 1979.
[8] Hofmannsthal, Hugo von. Ein Brief. In: H. v. H.:Erz?hlungen[M]. Fischer Verlag Frankfurt/Main 1986.
[9] Hofmannsthal, Hugo von. Das Gespr?ch über Gedichte[M]. In. H. v. H Gesammelte Werke in Einzelnausgaben, Hg. von Herbert Sterner. Frankfurt am M. 1975.
[10] Hofmannsthal,Hugo von. Gesammelte Werke in zehn Einzelnb?nden[M]. Hg. von Bernd Schoeller in Beratung mit Rudolf Hirsch. Frankfurt/M. 1979/80. Band 10:Reden und Aufs?tze 3. 1925-1929. Aufzeichnungen 1889-1929.
[11] Hofmannsthal, Hugo von. Gedichte[M]. Hg. Von Mithias Mayer. Philipp Recklam jun. Stuttgart. 2009.
[12] Hofmannstahl, Hugo von. Der Brief des Lord Chandos[M]. Hg. von Mathias Mayer. Philipp Reclam jun. Stuttgart. 2007.
[13] Hofmannsthal, Hugo von.S?mtliche Werke, Kritische Ausgabe,Band XXVII. Hrsg. von Gisela B?rbel Schmid und Klaus-Dieter Krabiel. Frankfurt am Main: Fischer,2006.
[14] Hofmannsthal,Hugo von.S?mtliche Werke,Kritische Ausgabe[M],Band XXXIV:Reden und Aufs?tze[M]. Hrsg.von Klaus E. Bohnenkamp, Katja Kaluga und Klaus-Dieter Krabie. Frankfurt am Main: Fischer, 2011.
[15] 刘永强.霍夫曼斯塔尔关于“纯净姿势”的美学构想及其艺术体现[J].文化艺术研究,2017(3).
[16] Mach, Ernst. Die Analyse der Empfindungen[M]. Darmstadt: 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 1991.
[17] Mach, Ernst. Antimetaphysische Bermerkungen[A]. In Gotthart Wunberg (Hg.): Die Wiener Moderne. Literatur, Kunst und Musikzwischen 1890 und 1910[C]. Stuttgart: Reclam, 1984.
[18] 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19] Renner, Ursula. Die Zauberschrift der Bilder. Bildende Kunst in Hofmannsthals Texten[M]. Freiburg i. Br. :Rombach, 2000.
[20] Zuckerkandl, Bertha. Literatur und Philosophie:Hermann Bahr, Ernst Mach und Emil Zuckerkandl im Gespr?ch[A]. In GotthartWunberg (Hg.): Die Wiener Moderne. Literatur, Kunst und Musik zwischen 1890 und 1910 [C]. Stuttgart: Reclam, 1984: S.171.
基金項目: 西安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syjsb201719)
作 者: 李莉,西安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德语文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