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全球化背景下西班牙文学中的文化观:乡土文化的关怀

2020-02-28王梓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3期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以电子媒介为主体等播放技术可以瞬息间将信息传播,这样的“信息民主化”重新整合各国各区域文化的同时,也让西班牙文学中对乡土文化的呼唤、对本土文化的关怀等主题再一次得到了重视和发展。我们以关怀本土文化并进行大量创作的马努埃尔·里瓦斯作品为例,分析西班牙文学中的文化观——乡土文化的关怀。

关键词:西班牙文学 乡土文化的关怀 马努埃尔·里瓦斯

西班牙自1939年内战后,历经近四十年的独裁统治。1975年,随着独裁者的逝去,西班牙才进入崭新的自由民主阶段。a这种现象不仅反映在政治经济制度的松绑与改变,在文化发展上,更是广纳百川,呈现多元化的样貌。由此,诸多的西班牙文学创作者,在写作中大量采纳其他欧洲国家的文学实验风格。在19世纪以前,各国的文化形成在于融合国内其他民族传统习俗而成,并经过对外交流、丰富其内涵、历经时间冲积等一系列过程才逐渐趋于茁壮。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班牙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界开始注意到“技术创作”对运筹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性,并关注其发展。b于是从1980年到1990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开发与运用,经济活动范围快速跨越国家和区域的界限,从而形成“全球化”的趋势。于是,以理念思维、信息、价值观书店和流行品位为代表的各类“文化概念”,瞬息间即能传播并影响全世界。毋庸置疑的是“信息民主化”帮助传统文化跳脱了固定国家、区域的藩篱,在融合了各国文化后重新焕发了生机。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技文明的进步,传播方式由单向趋于双向,对本土传统文化思维的挑战,不再全然由某一特定团体把持。现今在资讯媒体的毫不遮掩下,又借由社交网络的扩散,个人自我主张与见解充溢在多元的发表空间,使传统意义上的双向传播逐步转变为多向传播,带来了不同模式下的生活状态的交流和碰撞,并经由社交网络等传播方式不经任何筛检地进入不同的文化领域,从而加速各国文化的改变。如此的影响力,同样在文艺创作中反映了现实世界在全球化影响下的境况。

一、马努埃尔·里瓦斯与“本土化”

在科技时代下,西班牙文学也展现出全新的姿态,自治区的本土意识与都会多元文化,不仅表现在本土化作家以周遭生活环境取材,表现居民的纯朴生活观与理念;而且还描绘了当代青少年在面对信息丰富的环境时,表现出对生活的无知与无奈。这两种类型的创作,皆反映了一种生活状态,分别植基于传统思维的创作,以及大胆接受外来文化侵入后,对周遭生活另类模式的描述。其中,马努埃尔·里瓦斯就以独特的笔触对两种类型的创作进行了很好的表达。

马努埃尔·里瓦斯于1957年诞生于西班牙加里西亚自治区的科拉鲁尼亚省。他在年轻时曾经投身于新闻记者的行列,这段经历为他之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入观察的基础。基于对家乡加里西亚的热爱,马努埃尔·里瓦斯的文学作品最初皆以加里西亚语写就,写成之后,由作者本人或他人再译为卡斯蒂利亚语(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西班牙语)。在当时,大部分的加里西亚新兴作家都是采用这样的写作模式。此种举动显而易见地表达了新生代文化推动者的意图:他们不仅企图寻回本土语言之美,夸赞本土语言的独特,同时令其他地区或其他国家摒弃对该语言的刻板印象,正视其存在的价值。

事实上,加里西亚语在12世纪至15世纪是该区唯一使用的语言,可是等到天主教国王于1474年至1492年逐步统一西班牙后,卡斯蒂利亚语成为通用的官方语言,加里西亚语则局限于农民和劳工阶级间使用,这种语言上的变迁以该语言书写的文字作品消失匿迹为标志。女性作家萝莎莉亚·卡斯特罗于1863年以加里西亚语撰写出版的《加里西亚民谣集》更被视为该语言的再生文学的代表。但是,西班牙内战及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因政府实施独裁政权,加里西亚语的文学著作又再度锐减。不过当时一些优秀的作家如卡斯特罗,在流亡阿根廷期間,仍积极推广加里西亚语的文学作品。时势变迁,随着政权制度的转换,民主思想的高涨,使得加里西亚语在西班牙1981年所颁布的《加里西亚自治区章程》和卡斯蒂利亚语并列为该区官方语言,并定为教学科目的重要科目之一。

可以说马努埃尔·里瓦斯秉承该区域反抗卡斯蒂利亚政治文化之“本土化”的创作精神,坚持以加里西亚语连续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不仅表现加里西亚的民俗风情和乡土关怀的主题,亦融合传统写实与实验的叙述技巧,生动地描绘笔下人物的内心世界,因而其文学创作令人争相拜读。马努埃尔·里瓦斯以其鞭辟入里的观察,为读者细致入微地展现乡村文化。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后,外国新兴文学潮流的注入使得西班牙文坛先辈或者新锐作家将笔触深入刻画小说主角的内心世界,并强调“自我追寻”的主题。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马努埃尔·里瓦斯以独特的写作主题脱颖而出,获得文评界与读者界的双重肯定。马努埃尔融合了传统的写实主义和当代性的实验技巧,追随同样来自加里西亚(Galicia)的文坛先驱,如萝莎莉亚·卡斯特罗、文生斯劳·菲南德斯、赫尔巴洛·龚格依洛等人的步伐,抒写故乡的风土人情。另一方面,马努埃尔还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铸刻迷失于都会丛林的青少年形象,由此表达全球多元文化下青少年内心的迷惘和挣扎,借由两代人不同的思考方式来强调本土意识和受全球化影响的新世界思维,呈现了当前西班牙社会歧异的新民族观。

二、《百万只母牛》与《马铃薯食用者》

从1999年开始,马努埃尔·里瓦斯汇集《百万只母牛》与《马铃薯食用者》等多部短篇小说,以《土地的秘密》重新命名出刊。其中《百万只母牛》包括38篇由诗、寓言、短篇故事等多种叙述文体。《土地的秘密》中大部分的叙述故事都是以西班牙内战时期发生于加里西亚的真实事件为叙述蓝本,其中以《马铃薯食用者》《木匠的画笔》等作品最为脍炙人口。作者以生花妙笔在《马铃薯食用者》里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栩栩如生、活泼生动的有关加里西亚田野及与之共存的人物风俗画,以“马铃薯”这一农作物作为精神传承,具体表达了西班牙乡村土地之上精神文明的延绵不断。这一主题同样出现于短篇小说《木匠的画笔》中。小说中画家所执的画笔经历了两代人的继承,先是由某一位陌生的老木匠交给安东尼奥(Antonio),再由安东尼奥交给主人公。待画家主人公被执行死刑后,赫尔巴拾起它并收藏着,最后将它赠送给玛莉亚。显而易见,画笔在这里象征着文化或某种精神上的意义,马努埃尔·里瓦斯企图以《木匠的画笔》的递交,象征本土文化的传承。此外,在《?Que? me quieres,amor?》中同样有所体现。这本书是马努埃尔·里瓦斯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并获得了西班牙国家小说奖和多伦特·巴耶斯特奖的荣誉。这本书同样聚焦了西班牙的乡村生活,作者以敏锐的思维体察到加里西亚的酒馆老板、渔夫和足球教练等普通人的生活, 在16个以爱为主题的小故事背后,不仅展现了西班牙内战前夕的情境,还细致刻画了面对死亡时的恐惧、无助、怯懦、盲从等人性。作者将普通人心中的痛苦和孤独放置于加里西亚的生活情景进行刻画,从而使个体的情感在时代的关照下具有历史感和厚重感。本书的书名《?Que? me quieres,amor?》是来自13-14 世纪期间加里西亚诗人Fernando Esqui?o 的一句诗,其故事的表达也多具备诗歌的隐喻性和象征性,小说多以开放式结尾作结,与文章题目的多重含义的情况相契合。

在马努埃尔·里瓦斯的笔下,最值得深思的是,虽然电视等媒体令人瞬间知晓在全球各地发生的事件,却也逐渐导向个体行为,甚至成为人们发展自我,借以突显异于普遍现象的个性工具,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外来文化也直接导致了本土文化逐渐失根。马努埃尔·里瓦斯认为,在作品中“叙及他们全家吃饭当中,没人发声,因为我们都看着电视新闻的播报”。他更是借人物卡洛斯的祖父之口,语重心长地娓娓道出:“电视就代表了家庭的死亡。以前,午餐和晚餐的时间,就是全家人聚在一起聊天和讨论一天中所发生、遇见的事情。现在家人坐在电视机旁,却没有交流。家庭关系就如同社会分子,正在逐渐瓦解中。”类似的叙述读来令人心有戚戚焉,然而无法否认科技媒体正在改变社会文化架构的事实。

马努埃尔·里瓦斯承续加里西亚文学先辈的写作主题,对于故乡的民俗风情、生活样式信手拈来,转换成文学创作的母体。然而本土化创作内容,终将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字里行间,必将以更广泛的角度看待新文化的发酵,并振笔疾书检视全球化之正面影响,这样的文学作品将带领读者身临其境,发现人性之美,也为未来的文学创作题材注入了新视角,开创了崭新的风貌。

a 屠孟超:《西班牙内战后的小说概述》,《当代外国文学》1985年第2期,第 217-224页。

b 黄晓夏:《中国学术视野下的西班牙文学》,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1] 董燕生.西班牙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 廖秋林.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设计理论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

基金项目: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班牙当代作家马努埃尔·里瓦斯作品中的文化本土化现象研究》(项目编号:2019wt42)的阶段性成果

作 者: 王梓,在读博士,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西班牙文学及文学中的国家形象。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