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择越多,越不快乐

2020-02-28

妇女 2020年2期
关键词:施瓦茨巴里最大化

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常遇到这样的场景:逛超市站在琳琅满目的货架前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在网上花了几个小时对比商品,最后却一件也没买成;微信里收藏了几百条认为可能会用到的信息和资料,却再没有打开过……物质生活和信息空前丰盛,我们在一定的自由度中实现了选择的自由,却突然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为什么我们的选择越来越多,却越来越不容易感到快乐?

选择多≠幸福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在他的著作《选择的悖论》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当人们无从选择的时候,生活似乎是无法忍受的;不过当选择数量持续增加时,海量选择的消极作用就会显现,要是可供选择的数目继续疯长,可能会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这是因为:

1.选择越多,机会成本越大。机会成本是指做选择的其中一项成本就是放弃其他机会,当选择越多,也意味着放弃的机会成本越多,也越容易造成人在取舍上患得患失。

2.选择越多,期望越高,落差越大。选择机会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预期的上升,但现实往往会与你的高期望形成落差。

3.信息过量,形成选择屏障。一旦缺乏做出某种选择的专业知识,就意味着我们没法做出正确选择。但我们并没有这么多时间去掌握每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结果导致选择焦虑。

4.選择越多,越容易后悔。考虑到可能存在一个最佳选项但又没办法选出来的时候,选择就意味着伴随着后悔。

5.选择越多,越容易陷入比较。选择越多,越依赖于他人的决定,所以越容易陷入社会比较,对自己的满意程度就越低。

上面这些因素都能对人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当选择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开始和幸福感成反比了。

为什么会受多选择的困扰

当你要做出一个选择时,你会一定要选择最好的那个?还是说足够好就行了?

1.最大化者:如果你只能接受选择里最好的那个,那么你就是一个最大化者。最大化者因为完美主义而力求穷尽所有选项,却因此陷入怀疑、焦虑、恐惧和后悔。

2.满足者:他们满足于足够好的东西,而不去想还有更好的东西在后面。一旦找到了符合自己标准的东西,就会立刻收手。

巴里·施瓦茨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最大化倾向高的人生活满意度更低,更有抑郁倾向。但有一个好消息是:没有一个人在每个方面都是最大化者。

比如:有的人在生活层面是一个满足者,无论是食物、衣物还是护肤品上,只要满足一两个标准就不再纠结其他选项;但在工作上他是一个最大化者:比如在写作的搜集资料环节会出现选择障碍甚至拖延的情况,总觉得有读不完的好书,搜集不完的好资料。根据这个例子,你可以想想,自己在哪部分希望做到最大化的完美,哪部分觉得足够好就行。然后有针对性地做出调整,改善做选择的效率。

用对方法,更加明智地做选择

想要做出明智的选择,通过一些方法可以实现:

1.选择之前,确定最重要目标

一个人每天需要做出的选择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事无巨细,想让每一个选择都尽善尽美,那么我们时间一定会不够用,对已经做出的选择也不能好好享受。所以做选择的第一步:选择对什么事情做出选择,也许才是我们最重要的选择。

2.选择时,降低期待

选择时适当降低我们的期待可以提高幸福感,并告诉自己并不是每一个选择都会决定你的命运。巴里·施瓦茨还给出小建议:除非真的很不满意,否则还是买常用那款,不要轻易被所谓的“新款”所迷惑。一定程度的理性,能让我们更好地做出选择。

3.选择后,不后悔不比较

做出选择后,就应该尽可能把精力放在维护和改善已有的选择上,学会看到已有选择的积极面,少纠结于消极的方面。

编辑/刘柳

猜你喜欢

施瓦茨巴里最大化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tudying Abroad
小飞侠(下)
小飞侠(中)
反目不成仇
人本管理,发挥图书馆场所功能最大化
美国女子患病胡子疯长20年 用丝带装饰
我迷路了
失去的时间(三)
雨天的发现
超级最大化软件有“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