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力微课,优化导学

2020-02-28唐慧彬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导学微课

唐慧彬

[摘要]随着微课这一新型教学资源的兴起,课堂由“教学”向“导学”转变。微课是导学活动的有效载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微课导学,引导学生开展多层次的学习活动,可以提升数学教学的信息化水平,整合和优化学习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微课;导学;元角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2-0071-02

微课已经成为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资源之一,其短小化和碎片化的特征便于快捷地读取和学习。微课导学教学模式也就应运而生,它以微课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自主式学习。微课导学移植于翻转课堂,一般由课前有效先学、课中合作交流、课后深度拓展几个部分组成。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层次还较低,所以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应该化整为零,将微课导学与教学环节有机融合,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助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元、角、分”一课时,笔者将“慧学南通”平台上的微课“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进行剪辑后应用,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动态引入新知,唤醒已有经验

“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好的新课导人,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为新课的学习开好头、起好步。在低年级的教学实践中,生动直观的素材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微课恰恰能够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地向学生呈现动态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其顺畅地调取已有的认知经验。

在“认识元、角、分”一课的伊始,首先以微课呈现当今世界流通程度较高的几种货币,学生感到新奇有趣,目不转睛地观看视频;然后播放超市购物的场景,显示一些商品的价格标签,展示收银台结算的场景……不到一分钟的微课向学生呈现了丰富多彩的货币世界,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了解了人民币是我们国家的名片,同时唤醒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对人民币的认知经验。当教师提问“关于人民币,你知道些什么?”时,学生纷纷畅所欲言:“我过年收到的压岁钱都是100元的人民币。”“我的储蓄罐里有1元和1角的硬币。”“我昨天用10元买了5本练习本。”“人民币上有毛主席头像。”……学生的思维如此活跃,究其原因,是微课视频带来的视听冲击,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了学习状态。在这一环节,微课导学既有知识的介绍,又有经验的唤醒,更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可谓一举多得。可见,用微课引入新课,能聚焦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

二、展示认知细节,提升观察体验

借助实物或者投影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时,素材往往是静止不动的,学生往往很难获得最佳的观察体验,这样会影响后续的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细致深入地进行观察呢?微课无疑是一个“利器”,它能化静为动,并且通过镜头的拉近和局部放大等拍摄手法,可以多角度呈现观察的对象,引导学生全方位地进行感知。因此通过微课整合视听资源,可以全面而细致地展示学习素材,让学生获取真切而深刻的观察体验。

在“认识元、角、分”一课中,人民币的组成、分类、币值等知识比较琐碎,如果单纯运用实物进行展示和讲解,学生收获的只是知识碎片,难以形成知识体系,常常会顾前忘后、顾此失彼。教师不得不反复提醒、反复强调。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乏味。如果采用微课导学则是另一番场景,通过放大人民币上各部分的图案,并运用变色和闪烁效果提醒学生仔细观察,他们很快就发现了各种面值人民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且能够有条理地进行表述。例如,在学习人民币的分类时,通过微课逐个显示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然后暂停,引导学生讨论可以怎样将人民币分类。依据观看微课后获取的人民币的细节和特征,学生各有妙招:有的按照面值进行分类,有的按大小进行分类……通过微课导学来教学人民币的分类方法,避免了零散而机械的说教。将视频分成两段进行播放,先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的结果进行思考,经过充分的讨论交流之后再观看分类的结果,既是验证也是巩固,让数学学习在微课的辅助下更加主动和充分。整个学习过程生动活泼,学生自发调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多渠道获取信息,深入地观察和思考,实现了多向互动。

三、创设数学情境,引导深入探究

有效的数学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指引和支撑。但是在情境的呈现形式上,单纯的语言描述或图像展示往往会使情境打折扣,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将数学情境录制成微课,则可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带给学生全方位的真切体验,引发学生展开深入的探究和思考,从而将数学情境的功效最大化。

在教学元、角、分之间的进率时,常用的方法是“数钱”,让学生数出10个1角,然后告知是1元;数出10个1分,然后告知是1角。虽然有操作,但是机械被动。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去探究人民币单位之间的关系呢?可以通过微课先播放一段数学动畫《三只小猪领红包》,主要情节是三只小猪帮猪妈妈种树,猪妈妈给每只小猪奖励了一个红包,老大领到了1张1元,老二领到10张1角,老三领到2张5角。动画结尾处提出问题:猪妈妈这样发红包公平吗?问题一出,学生很快就分成了两派,并展开了争论。为了说服对方,学生使出浑身解数,主动介绍自己对元和角关系的了解,自主调取生活经验,采用画一画、数一数等方法引出“1元=10角”的转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顺畅地迁移出“1角=10分”。以微课呈现数学童话故事,动态地展示了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使得数学情境富有情节性和趣味性,而挑战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比较和探究,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有机结合,从而真切地体会到人民币单位之间的十进制特征。

四、拓展课文知识,渗透数学文化

在数学课堂上渗透数学文化,可以使数学学习更具底蕴,让学生从数学的历史脉络中感悟知识和方法。数学文化内容丰富,静态的图片和文字不能全面展示其内涵和魅力,而微课能承载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素材,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经历上千年的跨越,身临其境地感受数学知识的历史变迁,从而收获更为深厚的数学认知和体验。

在学生认识了元、角、分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人用的钱是什么样子的吗?”在学生期盼的目光中,教师播放微课《中国货币的历史变迁》,从贝币、刀币、银锭、铜钱、银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行的各套人民币,再到现今的无线支付,学生在不到1分钟的时间里全面了解了货币的发展历史,眼界得到了开阔,知识得到了增长,并对货币的变迁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疑问:“在哪里可以看到古代的货币?”“古代的货币怎样看出大小呢?”“外国古代的钱是什么模样的?”“用微信付款,怎么看不见钱啊?”……这些问题将本课的学习延伸到了课外,课后学生通过上网查询、调查访谈等多种实践活动获取了更多的货币知识,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借助微课拓展了学生的认知,开辟了更为丰富而广阔的学习路径,从而让数学学习更具深度。

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带来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微课导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和多彩,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多元和自主,让数学素养更加丰厚和深刻。

猜你喜欢

导学微课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基于EduSoho的微课平台搭建与应用
导学下的小组合作之我见
高中政治微课设计探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