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真的“赞同”吗

2020-02-28储楚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0年1期

储楚

[摘要]数学课堂上经常能听到此起彼伏的掌声,而这一片响亮的“赞同”声背后却隐藏着滥竽充数的被动学习者。化解学生的这种被动“赞同”,一方面需要优化自主研究资料,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开展自主交流与评价,给学生的自主交流评价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关键词]数字与信息;自主交流评价;赞同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2-0007-02

【教学片段】

师:课前我们已经调查了每个家庭成员的身份证号码,填写了相关的信息,现在四人一小组一起来研究身份证号码上的数字代表哪些信息。

生1:身份证号码的前六位代表地址,前两位代表省,中间两位代表市,最后两位代表区,这是我的发现,你们赞同吗?

生2:我赞同你的发现,我拿我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比对了一下,符合你的发现。

(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生3:我发现了身份证号码的第七位到第十四位代表着出生日期。这是我的发现,你们同意吗?

生(齐):同意!

这是我教学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字与信息”一课时的片段。学生每说一个发现后,一句“这是我的发现,你们赞同吗?”总会带来一片掌声或是一片响亮的“赞同”声。

学生是真的“赞同”吗?

课程结束之后,我将每个小组的调查单收集起来,仔细梳理,并和学生做了简单的交流。结果发现:十组学生中有三组认为身份证号码前三位数字代表省,后三位代表市和区,有四组学生只发现了身份证号码前六位代表地址,至于“哪几位代表省,哪几位代表市,哪几位代表区”,他们并不知道。学生此起彼伏的掌声和“赞同”声中,有多少是真实的?

【教学反思】

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赞同”?

1.材料个性化背后的分析聚焦价值不足

有些小组的研究资料并不适合探究。交流过后,我仔细研究了每一小组的调查单,结果发现有些小组的资料根本不具备探究的条件。比如有一个小组的四个学生的调查单上都是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的身份证号码,所以这个小组的探究仅限于前六位表示地址,没有进一步探究的条件。还有一个小组的调查单上出现数据“320116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320111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320924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这样的数据会给学生带来一种误解,三个身份证号码都有320,它们共同的地方都是江苏省,所以320代表江苏省,剩下三个数字代表市和区。正是由于每个小组收集到的身份证号码不同,导致有些小组无法准确地进行研究,因此在课堂上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学生不知道发言的同学究竟是对还是错,因为他们不具备验证的依据,所以只能人云亦云。

2.语言形式化背后的独立辩证思维缺乏

语言形式化训练具有一定的弊端。为了引领学生开展自主交流评价,我专门设置了一些小学数学课堂常用语。例如,“这是我的发现,你们同意吗?”“我的发言结束,大家有什么疑问或补充吗?”“我很赞同你观点中的……我不同意你观点中的……”……设置的初衷是希望学生能先“入局”再“出局”,先让学生能够灵活地使用这样的语言,再借助这样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提高学生的交流水平,让学生能主动地和别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在交流的同时反思自己、勇于质疑。经过一段时间,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确实有所提高,但是这样提高的背后,也存在一些弊端。就如“数字与信息”这节课所呈现的,学生看似“赞同”的背后可能夹杂着“滥竽充数”的不听课者和没有发现的无力表达者。优生的“赞同”声有可能淹没了真实却微弱的“不同意”声。我在和一位中等生交流时就发现,对于身份证号码中间八位数表示生日这一发现,她是有疑惑的,她的生日是2009年8月5日,只有6个数字,她觉得应该是用6个数字表示,而身份证号码上却是用8个数字来表示,但是由于说这个发现的学生是班级的“学霸”,再加上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导致她不敢说出“我不同意”。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对于同一个问题的想法也会有所不同,但小学生的心理尚不成熟,他们不愿意做班级里的“另类”,在这种情况下,“不同意”也会变成一种“赞同”了。

二、如何避免被动“赞同”?

1.选择与优化研究资源

选择研究资源。数学课堂上的研究资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载体。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研究资源。在研究资源的选择上,教师应当精挑细选,充分发掘多方面的研究资料,避免出现会让学生产生误解的资源,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做好准备。例如,对于“数字与信息”这节课中每个小组研究的身份证号码,教师就需要进行筛选,确保每一个小组都有不同省份、不同市区、不同区县的身份证号码,为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身份证号码前6个数字所代表的信息提供充分的素材。

优化研究资源。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研究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对整节课使用的研究资源要有明确的预设,同时鼓励学生挖掘研究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鼓励学生去探索生活中的一些数字所代表的信息,在小组中和其他同学交流研究,通过亲身实践去开发数学研究资源,等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又明确了数学课堂教与学的关系。

2.有效开展自主交流评价

荷兰教育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要通过数学语言,用它特定的符号、词汇和句法去交流,去认识世界。”数学交流评价旨在运用数学知识与技能对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思考交流,对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想法进行分析判断。不仅师生之间要进行交流评价,生生之间更要展开交流评价。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开展学生的自主交流评价呢?

(1)制订规则。首先制订一种操作性的规则,让学生去关注别人讲话。关于这一点,美国著名教师罗恩·克拉克提出了两条要求:一是与人互动时,眼睛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二是和人分享时,要面向对方,脚尖指向对方。这两条要求都是一种可操作性的定义,当教师无法叮嘱学生去关注别人说话时,就要給他们很明确的指示。当然,教师也要将一些自己的交流技巧教给学生,比如发言的时候要看向大家;要会熟练地使用一些演示工具;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等等。

(2)学会倾听。认真倾听是自主交流评价的前提,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去听什么:听别人发言的内容;听别人所用的方法;听别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是否一样。要求学生有足够的注意力倾听别人的发言。

(3)学会思考。教师要引领学生去分析其他人的观点和想法,先思考自己是否能理解发言者的观点和想法,如果不理解,那就和发言者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如果已经理解了,那就要分析发言者说的是否有理有据,同时迅速思考自己的想法是否全面和合理,想一想是否能将别人的想法融入自己的想法当中。当然,在思考过后,需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4)学会判断。别人有好的表现时,要替他高兴;别人的发言有错误时,也要给予尊重。也就是说,认真思考之后要做出一个判断:是同意还是要反驳发言者的观点和想法。

(5)学会说理。在反驳发言者的观点和想法时,要说出反驳的理由。在交流过程,不能只说对或错,还要说道理,错有错的道理,对有对的可贵之处。用这样的方式进行交流,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要学生能自主地进行交流评价,规则、倾听、思考、判断、说理缺一不可。

3.提供足够的反思评价时间与空间

佐藤学曾说过:“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由此可见,教育是一门慢艺术。作为一门理性学科,数学更需要教师放慢课堂教学的脚步,给予学生理性反思和表达论证的时间和空间。没有教师的等待,学生之间的交流就会流于形式,学生之间的对话就不会充分展开。就像“数字与信息”这节课,如果教师舍得多花点时间在身份证号码的数字所代表的信息上,在学生的交流评价时多停留一会儿,给学生留出更多的对话空间,相信学生的交流评价会更加精彩。也许,这样的课堂并不行云流水,甚至磕磕绊绊,但只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从一句“我赞同”到大胆地喊出“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有一点疑问”,看似简单的过程,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生发却非常难。缺乏教师的引领和点拨,“学生的自主”不过是一句漂亮的空话。当然,引领学生自主地进行交流和评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锻炼和不断磨合。解决这个问题,更需要广大数学教师不断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