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策略,丰盈学习体验
2020-02-28高娟
高娟
[摘要]“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的特色“窗口”,从三年级起,教材每册均安排一个单元,相对集中地进行策略内容的讲解,重在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处理,让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实现对数学策略的内化和理解,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领略策略的魅力和精彩。
[关键词]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2-0067-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可见,培养学生的策略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应将这一目标落到实处。“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也是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起点。在该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策略的特点和价值。下面以“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基于解题的经历,形成相应的经验、技巧、策略,进而拥有可持续性学习的资本和能力。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策略兴趣
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数学是“枯燥”“无趣”的代名词,无法对其提起学习的兴趣。究其原因,是因为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加之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很薄弱,难以适应学习的需求。如何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唤醒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的学习自然发生,进而促进学生品味数学策略的精妙。
在教学“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时,新课伊始,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摘桃的情境:“猴妈妈和小猴摘了1篮桃子,这篮桃子有多少个呢?”因为屏幕上并没有给出任何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学生只能胡乱猜测。有的学生猜20个,有学生猜25个,还有的学生猜35个……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说:“老师给大家一点提示,桃的个数比25多5。”“30个。”学生一下子就猜出来了。这样的猜一猜活动,旨在让学生感受到必要条件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教师接着创设吃桃的情境:“篮子里一共有30个桃子,猴妈妈和小猴每天吃3个。”让学生思考可以解决的问题,唤起学生从已有条件入手的学习经验,让学生感受到条件对解决问题的决定性作用,为本节课学习策略做好了充分准备。
上述环节中,教师并没有直接进行知识的讲解,而是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产生获取新知的强烈期待,初步体验条件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价值,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立足自主探索,关注策略形成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行为。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沿用灌输讲解的教學模式,将知识直接“和盘托出”,学生缺乏深入思考的过程,这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也因此无法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解题策略。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学生的思维深度参与,才能将策略的形成过程内化于学生的头脑中,这一切,自主探索是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顺应新课改教学理念,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使他们的学习更自然、更理性,思考更深入,最终实现策略的顺利内化。
紧接着,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例题:“猴妈妈和小猴摘桃子,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第3天摘了多少个?第5天呢?”题目出示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题目中有哪些条件?要解答什么问题?怎样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学生思考后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说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又比第二天多摘5个……也有学生说第一天摘的个数加5等于第二天摘的个数,第二天摘的个数加5等于第三天摘的个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探索解题的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后,得到的方法有:
①文字表达:第一天摘30个,第二天摘35个,第三天摘40个,第四天摘45个,第五天摘50个。
②列表:
③计算:
第三天:5x2=10(个),30+10=40(个);
第五天:5x4=20(个),30+20=50(个)。
上述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审题后,从条件入手,先理解题目中的关键条件,再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进而顺利解题。通过自主探索,学生想到了不同的策略和表达的方法,学生的思维实现了拔节、提升。
三、关注思维过程,实现策略外化
“什么都可代替,唯有思维不可代替。”在自主探索后,不管学生获得了何种解决问题的思路,都是他们积极思考的结果。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数学语言能力还很薄弱,很多情况下难以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如何将思维外显,把学生思考的过程有条理、有层次地表达出来,教师要动一番脑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先根据……求出……,然后再根据……求出……”的模式,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从而实现策略外化。
数学思维结构化,是课堂中教师要重点关注的。在例题教学中,在学生想到相应的方法后,教师并没有浅尝辄止,而是让学生思考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认为都是紧扣题目中的关键条件“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进行解答的。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演示思维过程,让学生透过思维结构图,清晰地感受到依据条件逐步逼近结论的过程,从而使抽象的解题过程变得形象化、直观化,在学生的心中建立起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思维表象。
上述环节中,在学生探索出解题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表述思维过程,使解题的策略得到外化,深化学生对所学策略的理解,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注重实践应用,领略策略价值
数学与生活有着广泛的链接和融合,数学知识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性,但它“理性的外表”常常使人忘却它与生活的联系,制约着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在学生掌握策略后,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教师应将学生的眼光引向生活,让学生带着发现的眼睛,到生活中寻觅数学,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悟所学策略的价值和意义,这才是学习解决问题策略的灵魂所在。
在教学“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后,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会填空
①4个苹果的重量是500克,每个苹果重()克。
②1个梨子150克,1个番茄比1个梨子少40克,1个番茄重()克。
2.会提问(依据条件提两步式问题)
3.会解答
一个皮球从16米的高度落下,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第3次弹起多少米?第4次呢?
这几道题紧扣课堂所学内容,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策略,感悟所学策略的价值,从而提升数学综合能力。
总之,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提升思维能力的“推进器”,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教师应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突破口,有步骤地向学生渗透策略意识,让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领略智慧角逐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