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疗效研究
2020-02-28杨涛
杨 涛
(阿克苏地区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新疆 阿克苏 843000)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 2016年6月~2018年1月接受治疗的128例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不同手术方式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观察组,男,35例,女29例,年龄20-75岁,平均(40.6±1.5)岁;对照组,男34例,女30例,年龄21-78岁,平均(40.3±1.8)岁;患者受伤后48小时内就诊。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钢板固定手术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手术部位麻醉,清理伤口,把伤口消毒。把骨折部位的软组织清理掉,将其进行复位处置。为患者精心挑选适合固定伤口的钢板,做内固定手术。手术完成以后,给患者服用抗生素,并服用脱水药物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和对照组一样,对患者的骨折伤口进行常规的处理,对其骨折部分进行复位处理。在对大腿骨折的患者进行手术时,如果复位效果不好,就要把伤口从大粗隆处切开,把导针插到切口内,为患者扩髓,在扩髓的部位放上扩髓钉。再在骨折的两头放上锁骨钉。对胫骨骨折患者做手术时,把髌韧带切开放入髓内钉。手术完成后嘱咐患者服用抗生素。
1.3 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并发症情况包括切口感染、钢板断裂、髓内钉锁钉断裂、关节功能障碍等;将两组患者骨性愈合、不愈合等骨折愈合情况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收集两组患者的数据资料,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分析,(±s)代表计量资料,值为t检验;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由x2检验,P<0.05时,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通过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的比较,可以看出
观察组有3例切口感染,髓内钉锁钉断裂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90%;对照组钢板断裂5例,切口感染8例,并发症发生率20.3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137,P=0.042)。
2.2 骨折愈合情况对比
对照组延迟愈合16 例(25.00%)12、骨性愈合例35(54.69%)、畸形愈合3 例(4.69%)、不愈合8 例(12.5%);观察组中,分别为骨性愈合52例(81.25%),延迟愈合6例(9.38%),畸形愈合4例(6.25%),不愈合2例(3.13%);观察组患者的骨性愈合率(96.87%)明显高于对照组(87.5%),差异明显(x2=3.91,P=0.048)。
3 讨 论
对于骨骨折来说,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是愈合的关键。在治疗中,切开复位的方式和内固定方式不合理,经常会导致患者骨外露,伤口感染等症状。经过临床研究显示,恢复骨折局部血运功能,能够改善骨折部位的愈合程度[1]。目前,髓内钉固定术被广泛认为是治疗骨骨折的最佳手术方案。
本研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法和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手术后的骨固定。术后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90%)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0.3%),差异有统计学意(x2=4.137 ,P=0.042);
观察组患者的骨性愈合率(96.87%)明显高于对照组(87.5%),差异明显(x2=3.91,P=0.048)。说明交锁髓内钉固定法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对外骨膜的影响比较小,还能够使患者在术后快速恢复关节功能,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可以有效的降低手术对外骨膜的影响,加快关节功能的恢复。交锁髓内钉采用利用了轴对称图形的数学原理,将对应力进行分散,负荷较小。与钢板内固定相比,不容易断裂,也不会发生类似钢板应力的遮挡而造成骨皮质坏死[2]。使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时,骨膜和软组织受影响比较小,不需要过多的剥离,可以有效的保证骨膜和骨组织的完整性。这种固定结构,通过在骨折两端置入髓内钉,可以形成稳定的结构,不会发生大的变形,可以有效的防止患者骨折部位受到压缩变形。还能够减少患者肌肉萎缩、褥疮、关节僵硬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