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0-02-28达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
◆达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
为认真落实“抓二带一促三”的农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引领农业产业发展的步伐。近年来,达州围绕打造千亿产业集群目标,坚持“培育、引进”并重的思路,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达州市重要的经济支撑。但受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原因影响,农产品加工企业“小散弱”,农业品牌影响力不够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为推动达州市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擦亮达州农业“金字招牌”,对达州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找到相应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达州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达州市紧紧围绕提升农业附加值、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壮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目标,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各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一)原料基地初具规模
围绕产业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基地(带)建设。大宗农产品:2018 年油菜常年种植面积达150 万亩、产量达29.2 万吨。建成现代畜牧业养殖小区749 个,市级以上标准化养殖场165 个(其中部省级 42 个),2018 年出栏生猪426 万头、肉牛10 余万头。特色种养业:建成优质富硒茶65 万亩、柑橘40 万亩、苎麻20 万亩、乌梅10 万余亩、油橄榄8 万亩、黄花7 万余亩,旧院黑鸡200 余万只,开江白鹅、麻鸭分别达300 万只、250 余万只。
(二)产值规模不断壮大
“十三五”期间,达州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由115 亿元增加到147 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0.9%增加到14.7%,实现年均增长6.2%;实现利润总额由3.2 亿元增加到5.1 亿元,实现年均增长12.6%。2018 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产值达120 亿元,规上以上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产值突破230 亿元。主要行业分布:畜禽肉类屠宰加工、粮油制品生产加工、酒水饮料生产加工、休闲食品生产加工、木竹制品生产加工和果蔬制品生产加工等6 大类。
(三)产业集聚势头显现
已建通川区、渠县、大竹县、开江县4 个农产品加工园区,以及达川区、宣汉县、万源市3 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成标准厂房38.2 万平方米,入驻重点企业80 余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集群发展趋势明显。其中,达州市(通川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园区成功创建省知名品牌示范区,先后被认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四川省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2017 年跻身全国制造业区域品牌30 强。
(四)农产品贸易逐年增加
农产品商品率高,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精深加工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大户产地粗加工农产品年产值达240 亿元,商品率达60%。产品远销成都、西安、重庆、北京、上海等地。电子商务发展快,随着渠县、宣汉县2 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县项目和万源“农村淘宝”落地建设,加之10 余家达州自创电商平台,全市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网购网销农产品达20 亿元;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自2010 年以来,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东柳醪糟、玉竹麻业、瑞丰木业、花萼食品、渠县柠檬、开江大闸蟹已出口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二、当前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达州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总体上还存在龙头缺、规模小、基地散,发展不充分等问题,独特的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尚未通过加工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与国内农产品加工业发达的地区(河南的漯河、山东的莱阳、吉林的德惠、福建的漳州)相比差距大。具体表现为:
(一)发展理念滞后,内驱动力不足
部分县(市、区)认为,达州区位优势不明显,产业基础较薄弱,加之农产品加工业知名企业布局已基本完成,培育、招引企业难度大,攻坚拔寨的信心缺失。大多数企业做大做强的欲望不强,甚至认为1000万是达州农产品加工产业投资的拐点,超过风险增大、基本都会亏损。“小富即安、小成即止”的意识浓厚,导致能做大做强的产(企)业驻足不前。熟悉资本运作、通晓政策法规,特别是具有较强坚守意识、开拓市场的大企业家为数不多,现代企业制度未建立。战略“近视”化严重,没有深入研究市场、细分市场和定位市场,从众心理和“羊群经济”倾向明显,缺乏差异化发展战略定位,同质化竞争突出,例如一窝蜂发展花椒产业、脆李产业,往往是到了盛产期搞死自己、整垮别人。
(二)先导性产业匮乏,缺少引爆市场需求的有效产品
多数企业都是按盲目跟随、模仿的形式发展产业,别人发展什么自己就跟风发展,缺乏对时代变迁引起消费习惯改变导致市场需求变化潜心的研究,如现代消费观念更加注重健康,对太油、太咸以及腌腊制品接受度逐年下降,相应的产品定位方向也应随之改变。如灯影牛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物资相对匮乏的时代适合当时的消费,而现在消费者普遍反映产品太“油”,不符合现代健康理念,相应无法持续适应市场的需求。
(三)产业定位太散,无法集群集聚
达州市农业产业发展定位从较早的“4+8”(生猪、黄牛、白鹅、旧院黑鸡四大畜禽产品和富硒茶叶、苎麻、黄花、油橄榄、香椿、马铃薯、醪糟、中药材八大农副产品),到后来的“3+6”(粮食、油料、生猪三个大宗农产品,蜀宣花牛、特色家禽、茶叶、果蔬、中药材、油牡丹六大特色产业),虽然逐年有集中的趋势,但集中的速度太缓慢,到目前,比较大的产业就有“四乡三都两基地一县”,加之每个县都定位3~4 个主导产业,这样就必然导致资源、要素分散,无法形成拳头产业去参与市场竞争,多而杂、小而散的现状依然没有根本改变。
(四)基地建设滞后,无法满足加工需要
除粮油和苎麻、茶叶生产基地相对集中外,其余产业布局较分散,专用型、标准化的原料基地不配套,导致品种混杂、质量参差不齐。2017 年以来达州市的柚子市场,由于琯溪蜜柚的进入,形成口感、色泽的巨大反差,导致即使价格非常便宜仍滞销;生产总量不足,单品种规模化面积不够,加之吸附外地原料不足,企业间歇性生产现象较为突出,如巴山雀舌旺季鲜叶原料下差1000 公斤/天。自建基地成本高,如东柳醪糟外调糯米到厂价2.02 元/斤,而自建基地的糯米成本达2.70~2.80 元/斤。大型企业核心示范基地建设滞后。部分企业注重扩能,但忽视自身核心示范基地配套建设,“龙头大、基地小、吃不饱”的问题十分突出,如万源市的花萼食品、开江县的红土地公司,仅仅依靠与农户的订单,不能保证和满足加工原料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加工专用品种严重缺乏,农产品加工业发达的国家、省、市均有专用加工品种,如美国专用玉米3000 多个,而达州市柑橘、粮食等都缺乏相应的加工品种。
三、达州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
(一)产地自然禀赋特
一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适合南方、北方物种共生,物种丰富。二是地处北纬30°~32°,而32°是公认的绿茶最优质产区。三是富硒。达州是全国三大富硒地(达州的万源、陕西的紫阳、湖北的恩施)之一,土壤中硒的平均含量达到0.4 微克/克,这种含量参数是最适合人体吸收的,所产产品符合当前消费者倡导的健康理念。四是上市资格资源。万源市、宣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企业上市可即报、即核、即批。五是国家产业战略定位。四川是全国生猪重点发展区。达州生猪小有名气,且量比较大、有生猪调出大县的政策资源。
(二)产业独特品质优
一是独特的地方品种,如旧院黑鸡、达州苎麻、宕府黄花等,品质优而特别,其他地方基本不可替代。二是独特的地方产品,如灯影牛肉、达州午餐肉、三汇特醋、蒙山酒,这些产品工艺成熟、风味独特,曾经市场占比高,消费者记忆深、口碑好,缺乏的是推介、传承与创新。三是产品品质好。如大竹的白茶,氨基酸含量高达11~12%,比全国白茶主产区浙江安吉茶产品含量高2~4 个百分点,且上市早10 多天。万源富硒茶,许多外地客商认为,这个产地的茶叶清香浓郁,品质上乘,但全国知晓率不高,缺的是品牌和市场有效拓展。
(三)部分产业已有基础
粮食产业:常年种植面积大且稳定,达川的米城大米、宣汉的桃花米等口感好、米质优,已有顺鑫农业等一大批加工主体,当前重点要做好基地品种选择、种植技术把控,以及引进龙头企业带动。油菜产业:达州农户有种植油菜的习惯,年产量长期稳居四川省前茅,目前已有通济油脂等加工主体,需要进一步发展基地和推进龙头企业提质扩能、铸品牌。茶产业:有基地、有基础,面积达65 万余亩;有加工主体,全市达200 余家,且有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如国储农业、巴山雀舌、竹海玉叶等。加之茶叶自身品质良好,且加工工艺成熟,需要的是抱团发展、行业秩序规范和品牌提升。生猪产业:一是正邦、大北农、德康、天王牧业等数家大型实力企业落地生根,可保证原料充足;二是有成熟的工艺、产品支撑,如午餐肉,缺的是大企业来带动。苎麻产业:达州有基地、有加工主体,缺的是抗刺痒技术的攻关突破,目前国内已有麻产业发展较好的企业,如江西的恩达麻业,如能与其合作,可加速达州麻业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一)推进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激发政企主体创业活力
要加强主抓农产品加工干部的学习培训,转变思维、思路,认清达州农产品加工发展的比较优势,从主观上敢为愿为、从行动上敢试敢闯。实施龙头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组织龙头企业高管参观考察国内知名大企业,学习先进管理理念、技术和模式,培育一批思想解放、与时俱进的实干型企业家。改变过去企业未有大规划、大战略发展的思想,引导企业定位立足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全链条谋划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市场推广,产品定位立足体现地方名特优势,避免人云亦云、盲目跟风,特别是不搞同质化竞争,相互内耗。建议实施农产品加工企业领头羊人才培养计划,支持农业企业领军人才培育,通过组织交流考察、高校培训、到知名企业顶岗锻炼等方式,对现有重点龙头企业技术管理人才进行定向培养。同时,建立企业家成长跟踪帮扶机制、激励机制,评选一批优秀农业企业家予以表彰鼓励,激发干事激情。
(二)加速先导性产业(产品)的开发,引爆消费对达州农产品的需求
要学习日本在研发生活日用品的一些先进理念,如小学生书包,具有定位、缓冲、浮力三大功能,契合当代家长监护孩子的关注功能,从而引导消费主流群体需求。达州农产品加工产业要挖掘和探索与人们生活生命质量息息相关,且已被市场认可的产业(产品),结合主要消费品功能、差异性需求超前思考产业(产品)定位,如达州有道地中药材,可考虑结合当代女性的健康需求,生产中药卫生巾。再如,达州市是三大原生态的富硒地之一,要下功夫研究做好富硒这篇大文章,再在宣传上做好策划,引爆消费者对达州相关农产品的渴求。
(三)依托特色准确定位主导加工产业,聚焦优势针尖化突破
纵观各地农产品加工发展得好的地区,无一不是针尖化突破,找到自己的利器,如眉山从泡菜、涪陵从榨菜着力,都有一个自己的主导产业,而不是多处发力,导致力量分散、无竞争力。我们弄清楚、搞明白哪些产业具有优势,经过充分认证,坚持差异化竞争,按照1+2 或1+3 的定位确定主导产业,真正把优势产业做大、做优,基地做实、做强。主导产业确定后,尽快建立1 个产业1 个规划、1 套人马、1 套支持政策。结合达州实际,建议重抓茶叶、苎麻,辅以生猪、肉牛、油料。如茶叶,有品质、有基地基础、有潜力加工企业等,再在品牌宣传上、组团发展上下足功夫,就能成为达州第一个破茧成蝶的特色产业。
(四)建设标准化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基本实现原料上优质保供
要按照扶持一个产业、跟上一片基地的思路,推行企业建核心基地,采取订单、入股等方式辐射带动基地延伸,实现企业与专合社、农户联动发展。在产业基地建设中,一定要按照食用、加工两区分的原则,建设专用型生产基地,确保同品质同特性,茶叶、苎麻、柑橘等产业要发展适合专用加工的品种。要推行标准化生产,绿色种植、生态养殖;要提高机械化水平,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功效。不断提升原料质量和降低供给成本。强化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股份合作、“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新型组织模式,完善利益联结与分享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
(五)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降低企业运行要素成本
坚持集中促集约、集约促集群、集群促跨越的园区建设思路,围绕增强承载力、降低企业要素成本和促进综合利用、融合发展抓好园区升级建设,不断提升园区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发展水平,引领产业集聚。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拓展通川区、大竹县、渠县、开江县4 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功能及要素配置,加快万源市、宣汉县、达川区农产品加工区建设进度,达到水、电、气、冷库、物流等配套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成本低廉、保障有力,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和集群化发展搭建载体。高起点建设川东北农产品及食品检验检测中心,为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条件。
(六)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引领产业发展强大引擎
要坚持本地育和外地引相结合,分产业筛选出基础好、有前景、有潜力且业主做大做强欲望强烈的本土企业,制定一企一策培育方案,有针对性地解决融资、保险、技术攻关、基地拓展等问题,引领壮大相关产业发展。对本地有资源优势,但缺乏龙头培育目标的产业,如猪肉加工,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和潜力新秀,借助外力弥补短板。推动外来企业与本地企业的嫁接合作,如引进薯类加工企业与开江红土地、麻类加工企业与玉竹麻业加工企业等,把本地企业的固定资产、基地资源与外来企业的技术、管理模式、品牌、市场渠道优势融合起来,提速达州农产品加工发展步伐。通过打造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形成拳头产品,实现优质优价。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引导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从规模扩张向转型升级、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产业集群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