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基于依法治校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2020-02-28王浩
王 浩
(沈阳音乐学院, 辽宁 沈阳 110818)
伴随社会发展, 法治理念得以有效贯彻, 高校法治化建设也已成为重要趋势。 在法治治理日趋完善的当下, 高校学生群体也更加具备维权意识, 这凸显以往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不足, 要求高校在法治基础上, 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解决好学生法治化管理中的问题。
1 高校学生管理问题分析
1.1 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尚不健全
如今, 适用于高校管理各类法规, 如 《教育法》 等, 自颁布至今已有许多年, 高校教育及管理形势正在不断变化, 尽管说立法本身有滞后性, 然而就高校法治依据而言, 未能加以及时有效的修正, 以至于高校管理法治化进程发展相对缓慢。 从另一层面讲, 现有规定所涉及的学生管理内容设定不够清晰, 概念性、 宣讲性的内容起不到管理效果, 以至于其在学生管理方面操作性不强。 较为典型的问题为, 在现有高校管理具体规定中, 未能就管辖主体作明确的阐述, 多数情况下所提及的 “有关部门”, 以至于学生管理职责划分不甚明确, 甚至于相互推诿的情况仍然存在。 同时, 高校法治管理, 还存在上位法依据不充分的问题, 由于高校管理法规对具体情况描述不甚明确, 如 “视情节严重程度” 等, 部分处分条款的制定也存在操作性不强的问题, 同时, 在另一方面放大校园管理的裁量范围。 除此之外,近年来, 全国范围内学生与学校法律诉讼频繁发生, 虽起因不能一概而论,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法治管理的缺陷, 有的高校在管理制度的制定方面, 没有充分考虑到上位法要求, 没有起到很好的管理效果[1]。
1.2 学生法治管理程序不够清晰
在高校管理中, 权力需要有所约束, 也就是要借助法定程序, 有效避免校园管理权力滥用的情况, 然而经研究发现, 部分高校在管理活动中,并不严格遵循法定程序。 在校园管理方式上, 通常是将学生与管理相对立, 管理行为也多表现为命令、 告知等形式。 对程序管理的过于宽松, 以至于高校法治管理得不到认可, 以纪律处分为例,通常直接告知其处置结果, 而不依照程序给予其申辩、 听证等权利, 各类管理环节的缺失, 也从侧面反映对学生主体的不重视。 问题的症结在于,高校管理部门往往将法治与校园管理相脱离, 而且只关注自身权力, 而对学生权利不甚看重, 许多纪律处分得不到当事人的正面响应, 甚至于出现上诉问题, 严重阻碍高校法治建设进程。
2 高校学生法治化管理的具体策略
2.1 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转变
首先, 要建立平等意识, 只有保证学生权利的平等, 方能真正体现法治化要求, 要想推动高校法治建设, 需要明确校内各类人群的权利, 以制度为依据, 建立平等的权利关系, 同时也要加强约束管理层, 不能忽视校园法规对管理层的约束, 从而对学生应拥有的权利加以维护。 在以往, 校园关系的约束依靠的是尊师重道的礼法,更多强调的是教师的权威, 而未能体现学生的立场与地位, 因其往往处于弱势, 导致无法实现真正的平等, 对学生权益的维护是不利的。
其次,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高校治理中, 管理主体始终是人, 其中包含校内各个群体, 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还需借助于教育的力量, 高校管理与教育具有目的一致性, 需贯彻以人为本的治校理念。 学生问题的处理, 应当重视学生自身利益和权益, 要在法治、 民主的基础上, 解决好学生关心的事宜, 优化校园管理的氛围, 提高学生对校园管理的认可度, 以管理促教育, 实现高校教育体制的完善。 同时,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其所关联的不仅是学生, 要求高校在制度制定时, 切实考虑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将人的管理贯彻到底[2]。
最后, 要将管理与服务相融合, 从某种意义上讲, 管理也是服务的表现方式, 在高校管理中, 应当理清管理双方的权利及位置, 不可一味强调管理, 而忽视服务学生的意识, 校园管理应有弹性, 过度的支配与管理会产生抵触情绪。 而且经调查发现, 法制观念的成熟, 使得大学生对管理有新的认识, 过于严格的管控是不可行的。所以, 关键是要转变管理者的观念, 要从服务的角度出发, 了解学生需求, 合理适度的执行管理工作, 保障好学生切身利益。 同时, 有的高校缺乏完善服务机制, 也需加以革新, 一改以往过于家长制的管理方式, 缓解学生与管理者的对立关系, 塑造更为有效的管理模式, 在校园法治约束下, 实现学生管理质效提升。
2.2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完善
首先, 从学生管理制度这一方面入手, 建立相关规章制度, 为具体管理工作提供重要指导。就我国而言, 在教育法治上进步明显, 但是距离社会所期待的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很多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需要做出改进和调整。 比较典型的就是考试作弊问题, 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没有依据可行, 把握不好处理力度, 往往很难得到妥善处理。 因此一定要注重规章制度的规范性和可行性, 在《教育法》 等法制中作出明确规定, 不应当流于形式, 注重相关措施落实到位, 切实提高管理的法制化水平[3]。
其次, 对高校现有法规作出调整。 比较常见的有 《高等教育法》, 这部法律制定年代比较久远, 大量规定内容已与当下高校管理现状不相适应, 为更好的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充分体现出立法的目的, 在管理实践中起到保障学生权利的作用,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调整, 在此过程中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融入服务型管理理念, 以此推动高校法制化建设, 提高我国法治化水平。
最后, 对学校内部相关制度做出改进。 学校管理工作的实施, 通常会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可认为其与法律法规是具有同等效力的, 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这就要求制定的管理制度通常需要满足以下几点: 第一, 一定要保证其合法性, 不能与国家规定内容产生冲突, 应当在原有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情况, 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 第二, 一定要保证其合理性。 当涉及到学校内部规章制度制定时, 一定要遵循公正合理的原则, 并且积极向学生和管理者等人员征求意见, 制定制度的人员需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权利保护问题, 最后制定出的规章制度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和推广, 切实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2.3 完善高校学生管理流程
为更加有序的实施学生管理, 应采取正当程序, 该概念最早起源于国外, 很多国家对其表示认可, 并将其列为立法的重要内容。 正当程序主要是指公平、 合理、 灵活等方面的内容, 充分体现出法律不可侵犯的原则, 切实保障法律的权威性。 当涉及到教育这一方面时, 相关人员本身需要具备一定的程序意识, 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去, 当出现需要处理学生的情况时,一定要慎重考虑, 给予学生合理的权利, 比如知情权和申辩权等, 一旦发现判定不合理的情况,学生可依据法定程序, 维护个人权益, 而且管理人员在高校学生问题处理中, 需严格依据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 防止出现侵犯学生权利的情况。
2.4 权利救济机制的合理化应用与完善
在高校管理中, 救济对于法律程序来说也很是关键。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不包含救济的权利是不完整的。 现有规定没有对救济相关内容做出明确的规定。 高校想要维护学生自身权利,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 对现有的申诉制度进一步完善, 主要是从校内与校外这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针对不完善之处采取相应措施, 提高申诉制度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明确具体处理的办法, 便于学生及时维护自己的权利。 第二, 考虑引入教育仲裁制度。 这一制度的引入能够很好的解决纠纷, 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化解成本, 为当事人提供便利, 与法庭处理纠纷相比, 该制度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更强, 很好的实现了诉讼和申诉二者的连接, 提高办公效率。 第三, 充分尊重学生的诉讼权。 一般来说, 诉讼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方式, 充分考虑到了学生权利, 体现出公平公正的选择。 通过诉讼来实现权利救济与法治建设的要求相符合, 同时也需要学生的大力认可。 借助司法的力量来进行合理干预, 能够起到一个很好的监管作用, 保障学生权利, 促进高校法制化建设工作的进一步优化[4]。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贯彻依法治国的当下, 高校也面临许多管理方面的新课题, 时代前进的速度大大快于我们制度建设和理念更新的步伐, 使校内法治工作建设相对滞后。 要想实现高校管理的优化, 势必要重视法治工作, 要求建立平等、 互信的管理关系, 转变高校学生管理的理念, 制定高度适用的管理法规及正规程序, 并且还要落实好权利救济机制, 有力推进依法治校的贯彻实施,最大限度保障学生管理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