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对策分析
2020-02-28文|王坤
文| 王 坤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的提出了要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也是解决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方式,是明确我国经济发展优势的重点。在2017年2月所召开的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一次提出了要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的改革创新,明确了农村经济改革创新的重点。在十九大工作会议中明确的提出了要实现农村经济的振兴发展,加强对乡村发展潜力的释放力度,实现经济运营模式的创新,从多元化角度上来进行全面发展,制定崭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运营革新的主要突破口
(1)针对生态保护工作以及农业多样化发展进行科学定位。实现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动。农业生产技术以及经营机制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到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这是一种在思想观念上的创新改革。在土地流转制度的发展过程中,乡村资产交易市场化发展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寻找农村资源有序开发、多元化经营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在经济新思维的大众化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的扩展农民的视野,通过政府主导来进行农民教育工作,另外便是要吸引农村剩余资金进行产业链的建设,在完善农村经济环境的同时加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实现资金的优化发展。生态农业是进行生态资源开发的关键所在,也是建立新型农业的基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在这一基础上来进行资源的开发建设,提高环境保护力度,增加现代化农业经营发展质量,进而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2)注重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提升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从科学的布局角度上来进行完善。对比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来说,生态农业更加注重对生产要素的集中利用,要从协同发展的角度上来进行创新优化。所以说,要建立高效的生态农业发展机制,这样才能够引导农民的经济发展思想,实现农村经济的多样化发展。这便需要借助当地政府的统筹作用,按照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来进行全面规划,要实现对高效生态农业核心的建设,注重重点产业的发展,制定一项科学合理的生产标准,加强综合经营发展水平,完善配套服务。(3)要进一步的提升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力度。加强产业推广水平,提高绿色生态产品的比重,保证产品的质量,加强服务效果。在乡村土地制度这一方面来进行市场化流转,实现多元化经营,生产技术的升级和创新也是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崭新的经济思想引导下,生态农业应该始终坚持对新技术的引入,要从当地农业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来进行稳定发展,提高对清洁能源的循环力度,注重微生物病虫防治工作,逐渐的淘汰陈旧的农业生产模式。
乡村振兴视域下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发展原则,将农村现有的资源和产业结构等作为农业发展基础,要合理的进行农村产业规划,以此来促进农业生态的全面发展,将农业发展作为提升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国家乡村振兴以及精准扶贫战略的影响下,农村产业机构也将会实现进一步的发展,要在坚持以农业发展为基础的同时向着第三产业结构迈步。
2.优势为先,大力发展本土特色农业。每一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在现如今生态经济发展的环境中,应该坚持以区域特色产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注重区域经济、资源等多方面的优化协调,从而实现农村区域经济的特色化发展。加强对区域生态农业的发展力度,重视区域经济环境作用,提升对地方特色产业的开发力度,实现农产品的优化完善,保证农产品在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另外还需要加强品牌化发展战略,要始终坚持农业发展理念,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特色,这样便能够形成一个健全的生态循环结构,加强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提升区域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与时俱进,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将信息技术使用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借助科学技术的作用来 促进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这里所需要注重的就是人力资源的开发,要从技术和素质等方面来进行完善。注重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升对农村居民的教育培训力度,从多种方式上来让农村居民了解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并且实现对当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要找到一种适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路线,实现对高端人才的引进。
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生态经济的重视力度,始终坚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目标,通过相应的调整来实现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完善。注重对农业特色化产业的优化,建立独特的区域农业特色产品,以此来提升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要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来激活农村产业发展质量,实现生态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还需要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质量,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保证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