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提琴艺术中国化的历程及其启示

2020-02-28孙婷婷

关键词:民族化中国化小提琴

孙婷婷

(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小提琴艺术起源于西方,在西方音乐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从我国清朝时期起,就已经有了小提琴的演奏记录,历三百多年的融入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化特色的音乐演奏风格,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和赞赏。小提琴艺术中国化昭示:立足优秀民族文化,借鉴吸纳西方的优秀艺术文化,能够有效实现中西音乐完美结合的目标,使中国的演奏艺术得到有效传播和发展[1]。

一、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小提琴演奏艺术在中国民族化发展主要是指在音乐艺术发展过程中,结合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文化和思维方式,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巧妙地与西方小提琴演奏艺术结合在一起,使西方小提琴艺术在演奏过程中充满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风格。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笔者将它归纳为民族化的“萌芽阶段”“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兴盛阶段”四个时期。

萌芽阶段自康熙五十年意大利籍天主教遣使会传教士德理格成为清朝皇帝的宫廷乐师起,就将大提琴和小提琴传入了中国,并且他在担任宫廷乐师期间,创作了12首由巴洛克小提琴演奏的奏鸣曲,并长久地在宫廷流传。乾隆七年天主教教士鲁仲贤以礼物的形式赠与乾隆一批乐器,其中包括小拉琴,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小提琴。进入近代,学习演奏小提琴的中国人增多了,小提琴逐渐在中国发展起来。代表人物有致力于发展广东音乐的司徒梦岩,他将《燕子楼》《潇湘琴怨》等广东传统音乐用小提琴演奏并录制唱片,风行一时。

起步阶段小提琴艺术在中国“民族化”的真正起步时期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开始创作中国小提琴作品开始算起。虽然在初期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他的作品并未如数出版,但是这个时期已经有很多演奏者开始演奏他的作品。马思聪的编曲风格更加偏向于中国观众的喜好,结合了民歌、民谣等进行创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小提琴创作曲目。在马思聪的一生中,创作了几十首具有中国风的小提琴曲目,其中,影响最大、传播最为深远的包括《思乡曲》《山歌》等。这些曲目都具有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特点。

探索阶段1956—1978 期间,小提琴艺术中国“民族化”有了新的发展和新的探索,在第一届全国音乐周成功闭幕后,小提琴艺术“民族化”问题受到了极高的重视。中央音乐学院等高校发出了建立“中国小提琴学派”的声音,并鼓励中国小提琴音乐家进行本土创作。这个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秦泳诚的《海滨音诗》《情歌》等以及杨宝智结合民族乐器编曲改编的《喜相逢》等作品。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取材方面更加切合中国民间文化,其内容与中国的戏曲、曲艺等有关,并有意识地结合了中国民族民间的乐器和旋律。素材范围从民歌扩大到戏曲和曲艺的音调、创作歌曲、歌剧舞剧片段、特别是民族器乐曲的旋律。

自1966年起到1978年,是小提琴艺术在中国“民族化”历程的低谷时期。由于政治因素等原因,大量的小提琴作品被禁锢,大批小提琴音乐家的创作和演奏受到限制,其曲风和创作类型单一。尽管如此,在这一时期仍出现了改编京剧作品为小提琴独奏曲的尝试,以及李自立《喜见光明》、陈钢《苗岭的早晨》等作品,为平淡无奇的乐坛增添一抹亮色。

兴盛阶段从1978开始至今,小提琴艺术中国“民族化”进程提速。小提琴音乐家与国外的交流越来越多,人们的视野拓宽,创作、演奏更加多样化,为小提琴家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奠定了基础,拓宽了创作道路,曲风也越来越丰富。如表达个人情感的《沉思》)以及赞美大自然的《云岭之诗》等曲目,都表现出了不同的曲风。

同时,我国的小提琴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小提琴教育家如司徒华城教授、杨宝智教授等,为中国的交响乐发展和小提琴民族化创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数十年间,涌现出一批在国际上获得重要奖项的小提琴演奏家,如薛伟、吕思清等。但是从总体上看,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艺术融入到西方演奏中,还需更多的努力和创新。只有坚持结合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创作,才能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声音。

二、小提琴艺术中国化的意义

(一)使小提琴艺术得到普及和推广 在国外,小提琴是一种重要的音乐演奏工具,是西方文艺工作者展现西方音乐的重要工具之一。将小提琴艺术引入中国,不仅使西方音乐文化和审美在中国得到普及,客观上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在小提琴演奏中,通过融合中国民族本土文化,使小提琴演奏曲目和风格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表现的艺术风格和内容更加符合中国观众审美习惯。通过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与小提琴艺术结合在一起,能够加强中国观众对小提琴的欣赏程度,提高中国观众对小提琴的接受能力,使小提琴能够在中国得到发展和推广,提高中国与世界在音乐领域的联系程度[2]。

(二)提高国人的审美情趣 小提琴在传入我国后,随着历史的演变,其演奏技巧、表现形式等都发生了一定的变革。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小提琴艺术不再是照搬西方的演奏技巧、表现形式以及审美情趣,而是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结合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和文化进行创新和改革,将小提琴艺术融入中国的审美情趣,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小提琴艺术,使具有中国特色的小提琴艺术在全世界得到瞩目。例如何占豪、陈钢于1958年结合中国民间传说,并吸取越剧的曲调作为素材,通过小提琴独奏的方式,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此曲被誉为是“民族的交响音乐”,是中国协奏曲创作的典范。其成功之处在于创作立足于中国传统音乐,使中国观众的情绪容易被带动,通俗易懂,旋律动人。将中国元素与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相互结合,能够使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与西方音乐文化相互结合,使世界了解中国[3]。

(三)有利于民族音乐发展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紧密,音乐艺术文化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小提琴艺术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深度融合,有利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和推广。通过引进学习西方优秀的音乐文化,将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提供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我国传统民族音乐在结合小提琴艺术过程中,创造出更加富有生命力和活力的音乐,使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得到发展[4]。

三、小提琴艺术中国化的启示

小提琴艺术中国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创作题材民族化、音乐风格本土化、演奏技巧综合化等。

(一)创作题材民族化 在艺术文化作品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创作题材的选题,选择一个良好的题材,能够促进艺术作品的产生和发展。在小提琴艺术中国化发展过程中,创作题材的选择是小提琴与中国民族艺术相互结合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重要因素。我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的国度,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在小提琴艺术中国化发展过程中,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为小提琴艺术创作提供良好的资源,能够使小提琴艺术与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民间艺术甚至是地方戏曲等实现融合互动,从而实现小提琴艺术中国化。例如马思聪所创作的《内蒙组曲》就是借鉴了内蒙古的传统民族文化,结合《城墙上跑马》曲调创作出了世界闻名的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这类作品就是以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为背景、题材进行改编,为小提琴艺术注入了新的题材和元素,实现小提琴与中国传统艺术结合的目的[5]。

(二)音乐风格本土化 小提琴艺术中国化还体现在音乐作品和风格朝着民族化趋势发展,小提琴音乐作品在旋律、节奏、调式、表现风格上越来越趋近于中国化。小提琴艺术在中国传播时深受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在民族文化背景、宗教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例如《牧歌》在主题创作中以G宫调式为主旋律,在编曲过程中结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调式,节拍上采用舒缓悠长的四四拍子,表现了蒙古草原的辽阔、壮美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蒙古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演奏技巧综合化 在小提琴演奏过程中,演奏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许多中国小提琴作品中,作曲家们通过借鉴某种中国民间乐器的演奏方式,将中国民族传统乐器的音色通过小提琴演奏技巧表现出来。例如:陈钢的作品《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采用了我国新疆塔吉克族的音乐作为基本音乐素材,中段运用了小提琴拨弦技巧,模仿出我国东北少数民族乐器“冬不拉”的弹拨音色。又如陈钢根据口笛曲改编的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其中小提琴吸收了二胡的滑音和笛子的花舌等多种我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惟妙惟肖地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苗岭晨景。这种综合化的演奏方法丰富了世界乐坛,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综上所述,小提琴艺术在中国化发展进程中曲折迂回,中国音乐家通过将小提琴演奏与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小提琴音乐作品,不断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艺术推向世界。其最重要的启示是:一定要有文化自信,在立足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合理吸纳国外的优秀文化,融合创新,让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音乐艺术作品走向世界,照亮乐坛。

猜你喜欢

民族化中国化小提琴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Hey Diddle, Diddle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高师声乐教学民族化路径探究
Pear Conc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