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93例不良反应的分析报告

2020-02-28高盼盼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监测中心抗菌药器官

高盼盼,王 荣

(江苏省苏州科技城医院药学部,江苏 苏州 215000)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随着药品的新品种和新剂型不断增多,ADR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大,ADR的监测工作受到各个医院的重视。现将某院呈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493例ADR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某院呈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493例不良反应进行分类统计。

1.2 方法

对某院呈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493例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按照不良反应的总体情况、性别比例、年龄阶段、给药途径、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抗肿瘤药的不良反应进行分类统计和合理分析。

2 结 果

2.1 不良反应总体情况

以非新的一般为主,403例81.74%;非一般的严重其次,90例18.26%,新的一般15.62%(共77例),新的严重0.20%(共1例)。

2.2 年龄与性别分布情况

在呈报的493例不良反应中,女性有314人63.56%高于男性;从年龄分布看,60岁以上居多,共199人40.37%;其次是10岁以下(包含10岁),共71人14.40%;在10到20岁之间最少,21人4.26%;其余4个年龄阶段人数相差不大,都在50人左右。

2.3 给药途径与不良反应的分布情况

9种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引起的不良反应居多,共288例58.42%;其次是口服给药共152例30.83%。

2.4 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或系统

493例不良反应中,累及9种器官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占首位,共201例;其次为消化系统,共103例。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最常见,也最易被发现。累及肌肉骨骼系统、泌尿系统及免疫系统的以严重不良反应较多。

2.5 引起不良反应较多的药物及其临床表现

493例不良反应中,引起不良反应的前十名药物基本上是抗菌药,且以注射剂为主。临床表现有皮肤过敏样反应、恶心、呕吐、眩晕、腹胀、腹泻,个别有二重感染、肝肾功能异常、呼吸困难。

3 讨 论

3.1 不良反应总体构成比例

在呈报的493例不良反应中,一般不良反应占比较大。患者应在医生开药前,向其说明自己是否有药物过敏史或肝肾功能受损。若长期服用药物,还应定期去医院做检查。

3.2 不良反应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女性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多于男性,分析与某院妇科门诊量大有关,妇科门诊的抗菌药物和外用药物的使用率很高,这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年龄在10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发生率较高,儿童及婴幼儿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体内药物代谢酶不成熟、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能力差等导致药物吸收、分布等药代动力学与成人不同[1]。老年人的发生率高,可能与老年患者机体耐受性差、脏器功能衰减有关[2]。

3.3 不良反应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通过静脉滴注及口服给药途径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给药途径。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作用迅速。而口服药物经肝脏首过效应,降低了ADR的发生[3]。因此临床上应遵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注”的原则。

3.4 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的关系

从上述统计结果来看,皮肤及附件损害的不良症状较易发现,基本为一般不良反应,通过停药或对症治疗,便可痊愈,无明显后遗症。

3.5 不良反应较多的药物

临床上引起不良反应的基本是抗菌药。抗菌药的种类较多、用量较大及其给药方式也是引起不良反应较多的原因之一。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作为临床上治疗混合严重感染的首选,具有抗菌活性强且范围广、疗效高等特点,适用人群广泛,ADR随着使用率增高而增高[4]。

综上,药物的不良反应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身体状况有关,还与给药途径及药物种类等有密切关联。因此医师应避免滥用药,更应个体化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合理性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监测中心抗菌药器官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评价
类器官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ORGANIZED GIVING
抗菌药的常见使用误区
砥砺奋进的五年
学习考察,这十个城市是首选
肺脏:隐藏多年的造血器官
责任源于使命——访辽宁省环保厅核与辐射监测中心副主任林殿科
老年恙虫病并多器官损害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