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六大育人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

2020-02-28王海滨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王海滨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习近平同志的讲话高屋建瓴、蕴意深刻,科学回答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2月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特别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如何才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呢?毋庸置疑,需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为此,绵阳师范学院通过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六大育人体系;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党建引领,大力推进课程思政课程创新,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平台建设,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宣讲模式,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实践改革,务实推进课程思政关爱工程,不断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一、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建育人功能

近年来,学校坚持“抓好党建促发展”工作思路,借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深化“党建+课程思政”模式,课程思政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将“课程思政”建设确立为“书记工程”,建立定期分析研判、协调推进制度。党支部培本固基,积极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推行“党建+课程思政”“党建+师德建设”等“党建+”模式,助力“课程思政”建设。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在教师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审中充分考虑“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落实情况,纳入听课环节,构建测评机制,在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的遴选立项等过程中融入“育德功能”指标,在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评价标准中融入“育德效果”观测点。

积极探索实践“专业思政”建设,发挥教师党支部在“专业思政”建设中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推进及时,2018年底前“双带头人”支部书记选拔方式和岗位实现全覆盖。“双带头人”工作室建设扎实有效,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教工一支部被确定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成功入围“首届新时代四川高校十大基层党组织”和绵阳市基层党建“3+2”书记项目AA级示范党组织。目前,“双带头人”带领教职工充分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支部在政治引领方面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彰显。学校逐渐涌现出一批品牌课程和特色学院,实现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师“双提高”。同时,课程思政也在催生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确保学校把党的建设贯穿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全过程。

二、大力推进课程思政课程创新,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绵阳师范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思政课程主渠道,全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大力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多措并举培育课程思政,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不断探索既符合新时代国家对思政课程和思政课程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使命、新标准,又符合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的思政育人新路径,形成以“载体丰富、圈层育人”为特色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推动“三全育人”落地落实,使思政课程真正“活”起来、“动”起来、“鲜”起来、“红”起来、“实”起来。二级学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活动,108门专业课程被纳入“课程思政改革示范课程”;组建由“双带头人”重点参与的“课程思政”宣讲团,遴选30名思政课程教师与16个学院108名专业课程教师“结对子”,开展“课程共建+任务共谋+难题共解+成果共育”的协同活动,共同研讨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

从“专业课教师只教好专业,育人是思政课教师的事”到充分认识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这一核心理念,正是得益于以名师专家团队为引领,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校级“教学名师”孙玉希教授领衔的“物理化学”将“格物、致知、明德 ”作为教学理念,经过两年的不断充实完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等诸多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贴切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大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德行,将德行转化为信仰,深受学生喜爱。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绵州育才计划专家王正惠教授领衔的“教育心理学”以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为指导思想,融合“课程思政”基本理念,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未来成为具有“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校级“教学名师”韩晓娟老师领衔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到教学方法上逐步建立起由“三典融入”“三段渐进”“三法强化”三种教学模式构成的新式教学体系,即“三三三式”教学体系,在全校树立了思政课程建设标杆[3]。

三、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

学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工程,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过程中,统筹推进各二级学院、相关职能部门作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依托“一学院、三中心、一基地”平台(简称“131”平台。一学院指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中心指四川新时代党建创新研究中心和纪念场馆教育、抗震救灾文化研究中心以及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一基地指绵阳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研修基地),发挥科研育人功能,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完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改进学术成果评价标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全校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学校加强课程思政课程群建设,积极培育“双带头人”为团队带头人,撰写课程思政教学方案40余篇。吸纳思政课程建设新元素,及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结合绵阳地域特点,开设抗震救灾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专题讲座,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系列校本课程,有计划地编印一批有绵阳师范学院特色的校本教材。立足区域,打造以地震纪念馆为主体的“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两类场馆教育实践体系;以“四个一”为总体要求,全面落实思想政治课教师全员社会实践制度,即专任教师每年必须参加为期不少于1周的集中社会实践,提交1篇调研报告,编制1个教学案例,每年举办1次展览评比表彰活动。通过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和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示范课展示、学术沙龙等方式,搭建多学科背景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课程研讨和培训平台。由“双带头人”、教研室主任和教育教学管理系列教师组成科研团队,提炼工作经验,形成系列研究成果,达到研教互哺的效果。

目前,全校共撰写调研报告400多篇,形成案例400多个,汇编文集7本,编有《用红色精神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抗震救灾精神理论与实践研究》等系列著作。其中,纪念场馆教育与抗震救灾文化研究中心研究成果《关于加强抗震救灾先进典型宣传的建议——以四川省长宁县抗震救灾为例》受到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领导批示。批示中,省委宣传部领导对调研报告给予了高度认可,对建议中加强先进典型宣传等诸条建议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宣讲模式,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学校积极营造思想政治教育浓厚氛围,形成了党委统筹,上下联动,全校协同,全体参与的工作机制,统筹抓好课程、课堂、教材和课程思政工作,营造“课程有示范、教师有榜样、成果有固化”的浓烈课程思政氛围,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环境和全员育人作用,注重队伍建设,打造“教学共同体”,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是加强团队建设,形成了课程思政管理、教学、科研三大团队,搭建多学科背景平台,聘请优秀专家学者、地方党政领导、时代楷模和代表人物担任特聘教师,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报告会,打造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讲座品牌“右木讲坛”和文化传承弘扬平台“国学讲堂”。二是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结对子”活动,一方面,使思想政治课教师深入了解专业课程,促进思想政治课具有思想性、理论性的同时,更具亲和力、针对性;另一方面,使专业课教师从“不想讲、不敢讲”到“主动讲、放开讲”,努力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思想政治教学新风尚。三是强化示范引领,通过评选表彰师德标兵、教学名师、教学良师、教学新秀等先进个人,选树课程思政优秀示范课堂和优秀教师,举办师德建设座谈会、课堂教学集中展示、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开辟优秀教师“两周一星”专栏等方式,形成示范效应,大力宣传敬业奉献的新时代优秀教师形象。

课程思政的深入改革,让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们热情高涨,忙碌而又充实。他们励志讲好中国故事,发出时代强音,将思想政治课堂搬到了校外,自觉接受社会民众的检验。学校借助学科优势,打造特色品牌,组建教师专业宣讲团,教师政策宣讲团、结合每年的时政热点,在校外掀起一轮轮宣讲热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正能量,凝聚师生人心。积极探索“宣讲+”模式推动宣讲入脑入心,提升宣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宣讲中穿插知识竞赛、有奖问答、微视频展示、微党课等,吸引大学生和基层群众自觉参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引导大学生和群众感恩党的关怀、凝聚团结力量。选派课程建设负责人和“双带头人”赴上海、广州等地培训调研,学习先进经验,回校采用专题汇报方式进行宣讲。近年来,学校共组织开展各类宣讲400场(次)、受教育人数达2万人(次)。

五、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实践改革,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

学校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实践改革,从学校顶层设计到二级学院、职能部门协同,再到教师层面分类制定实施方案,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路径与方法、手段等研究工作,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人才培养为契机,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不断探索课程思政融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措施,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

一方面,秉持“立足绵阳、面向四川、辐射西部,服务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理念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师生实践平台,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为课程思政融入社会实践活动提供载体,将实践内容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相结合、与服务乡村基础教育相结合、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关于壤塘县、平武县、三台县、苍溪县等贫困县教育扶贫调研,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守望花开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寒暑假“上山下乡”“逐梦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社会实践项目,教师带领学生走入乡村,走向基层,将地域发展特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课程思政实践的实效性。在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期间,学校师生以战“疫”为己任,战斗在防疫一线:党员谭晓磊同志冲在防疫第一线;熊维林同志坚守在凉山州坚持“防疫和脱贫两手抓”;黄洁同志第一时间回到工作岗位,落实防疫工作的“枢纽战”,坚持做爱岗敬业的“螺丝钉;传媒学院学子肖苓积极投身于家乡防疫工作等等。

另一方面,学校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了实践教学比重,在实践中注入“思政元素”丰富实践内容,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转化能力。创新学院教师利用在线课程资源,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积极打造创新创业教育金课,长期向全校大学生开设“创造学”和“应用创造学”课程,并对选课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指导,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学校教师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依托,创建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构建“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梯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及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指导机制,撰写发表教育教学类的创新性科研论文。近年来,《农村贫困民众心理贫困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给予精准扶贫视角》《教育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现状调研与对策分析》《“互联网+精准扶贫”助力北川羌族乡村振兴公益项目》《北川羌族乡村脱贫攻坚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分别获得四川省“挑战杯”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创青春”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六、务实推进课程思政关爱工程,充分发挥心理育人功能

学校务实推进课程思政资助育人关爱工程,将“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学校—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政策[4],构建“精神激励—德育浸润—能力拓展—物质帮助”相互融合的长效资助育人机制,创造性地开展学生资助工作,不断探索学生资助新理念、新模式,全面展示优秀受助学生风采,引导激励广大受助学生奋发自强、立志成才、感恩奉献。在资助工作顶层设计方面,充分发挥大学生资助服务中心的职责与功能,以“服务奉献,友爱互助”为宗旨,设置资助洽谈、谈心交流、自强社、授渔计划资助宣传、爱心超市几大功能区,全方位地为受助学生提供资助服务,引导激励学生自强自立,懂得知恩、感恩、报恩,勇于担当。健全高校大学生资助认定工作的实施办法,完善精准施策的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系统、家庭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等方式,动态建立、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料档案,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在奖助学金评选发放过程中,要求“一要做到精确、精准、精细;二要公平、公正、公开;三要严肃纪律、廉洁自律、自觉监督;四要及时处理学生反映的问题”。全面考察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成绩、创新发展及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公平、公开、公正评选发放奖助学金。

学校充分发挥心理育人功能,全面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构建“教育教学—咨询服务—危机干预—健康保障”“四位一体”的心理育人工作长效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开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开设“爱情心理学”“笔迹心理学”“性心理学”等系列课程,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全覆盖。定期举办 “5·25”心理情景剧大赛、“11·25”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心语速递”大学生心理健康周活动等品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定期开展教师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加深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信任,提升教师的团结协作能力,提高师生心理保健能力。大学生心理咨询室为师生提供免费心理健康咨询,应用心理学专业成立“领英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团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与心理问题案例分析研讨,既培养学生应用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知识转化与应用能力,又为师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帮助师生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推动学校形成“勤学、好学、乐学”之风。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