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的课程思政探索与思考

2020-02-28杨祖恩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专业课理论课

杨祖恩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理想信念坚定、三观正确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我们党视为生命线的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实践,努力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系列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原则、方法提出明确的要求。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 “三全育人”氛围在高校愈来愈浓厚,“课程思政”广泛开展并成为高等教育的热门话题。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个讲话明确了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价值、定位及其相互关系,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指明了方向。近年来,高校在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其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同时,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课程思政”并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方法进行了探讨,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效果逐步增强。但是,课程思政在大力推进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到位、能力不到位的问题,需要高校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增强课程思政的自觉性;需要加强指导,帮助教师提高课程思政能力,增强其课程思政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需要加强制度建设,构建“三全育人”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教师“课程思政”的积极性。

一、目前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自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三全育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视域,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先后颁发系列文件指导课程思政的开展。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充分发挥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年,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思政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并在我国各类高等院校迅速推开和有序实施。广大教育工作者热烈响应,积极开展工作,努力探索新时代“课程思政”的意义、内涵、方法与途径。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思政越来越得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效果不断增强。但是,经过仔细观察,特别是在“三全育人”的视域下,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视角仔细分析,目前,我国高校课程思政仍然存在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到位、能力不到位导致效果不到位的现象。

(一)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实施“三全育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工作者的共识。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后,高校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所有教师育人职责的课程思政成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颁发系列文件对课程思政的意义、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作了明确的表述。课程思政就是在课程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守好这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但是,依然存在部分高校的领导、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到位,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不够理想的情况。主要表现有:一是对课程思政的意义认识不足,责任认识不清,导致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不足、主动性不够。有的领导认为,已经有比较完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再搞课程思政有些“过”,从而对学校课程思政的实施不支持、不主动,学校实施课程思政缺乏合力与保障。部分专业课(通识课)教师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事,与己无关。因此,对课程思政不感兴趣,严重缺乏主动性,只教书不育人,导致“课程思政”的实施大打折扣,课程思政效果不理想。二是对课程思政的角色认识错位。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教师要既教书又育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育人合力,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思想引领与价值引导,不是在专业课教学中生搬硬套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牵强附会地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自己的专业课中全部体现,出现主次不分、弄巧成拙现象。

(二)学校、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不到位

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学校重视、组织与管理,建立一套有利于课程思政顺利开展的保障机制。目前,各高校都在开展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制度保障体系的探索,成熟的课程思政保障制度还不多见,严重制约着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与实效性的取得。专业课教师投身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课堂教学的要求。课程思政对其实施者要求既要有教书的能力,又要有育人的能力;既要掌握教学规律和方法,还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懂得说理的方法;需要教师具有从自己教学的课程中挖掘出思政元素并转化为育人资源,恰如其分地融入教学之中的能力。在课程思政的交流活动和项目中期检查中,有的老师提出,自己是教“高等代数”的,无法进行课程思政;或者质疑“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如何进行课程思政,音乐美术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在哪里等等。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专业(通识)课程教师课程思政知识和能力的缺乏,是影响和制约课程思政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性的核心问题。

(三)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不到位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全国高校积极响应,推进课程思政进程,探索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途径,形成了以“精彩一课为点、经典示范课为线、全课程参与为面”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格局,一批优质示范课呼之欲出,一批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师逐渐闪现光芒,课程思政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目前“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不理想。一是因为个别学校领导认识不足,导致学校推进课程思政速度不到位、保障不到位、措施不到位;部分老师认识的错位导致专业课教学中不作为、不“思政”,依然存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反向反行、教育分力现象。二是由于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不足,导致部分教师想“思政”但不会“思政”,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教师的乱“思政”,不知道课程思政是“术”与“道”的融合,其思想政治教育是隐性教育,颠倒专业课堂教学中教育内容的主次,学生认同度不高,严重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效果,甚至影响了师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与认同。

二、目前课程思政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自2017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课程思政以来,全国高校兴起了实施课程思政的热潮,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课程思政的洪流,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就“课程思政”实施的方法、途径以及管理体制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比如,罗仲尤等人认为,目前课程思政存在实施主体的认知障碍、课程思政规律把握的能力障碍、整体构建的融合障碍和效果评价的制度障碍,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的推进机制、筑牢专业课教师立德树人的制度保障、强化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提升教师对育人规律的把握能力等措施[2]。韩晓娟也提出了围绕“立德树人”,注重无缝对接;加强“四个协同”,落实“三全育人”;注重“五个融入”,倡导“五度教育”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3]。闵辉认为课程思政教师的基本能力是“自我提升能力”,核心能力是“挖掘—转化—融入”能力[4]等。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对课程思政的实施与效果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就目前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来看,仍然存在认识不到位、能力不到位、效果不到位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应该采用问题导向法,找准问题的原因,因症施策,用问题倒逼改革的办法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努力提高教学实效。根据随堂听课、座谈和工作检查了解的情况进行深入思考,发现当前课程思政所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宣传不到位,观念陈旧,认知偏差;缺乏指导,锻炼不够,能力不足;机制不健全,保障不力,缺乏积极性等。

(一)宣传不足,观念陈旧,认知偏差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生命线,是我党的共同认识和优良传统,是高校的重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确提出“三全育人”的人才培养思想,并把课程思政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为此,国家召开多次专题会议,习近平作了系列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颁发了系列文件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课程思政的关系、课程思政的责任与办法做了阐述和要求。但是,很多教师却对这些讲话、文件精神不了解或者知之甚少,导致仍然认为专业课就是传授知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辅导员的事,缺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想引导的自觉性,甚至还出现少数教师在课堂上散布不良言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反向反行、教育分力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各级单位对习近平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颁发的有关课程思政的文件学习、宣传不够,未曾达到教师人人知晓、个个明白的程度。

(二)缺乏指导,锻炼不够,能力不足

在与部分课程思政示范课专业教师的交流中,发现大量的专业课教师认为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不知道应该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甚至个别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背背语录,讲讲大道理,而自己所教授的专业课程中又没有相关的知识点,不知道应该讲什么。课程思政需要专业课教师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方法,需要他们具有认识自己所教授课程的性质、发现课程中含有的思政元素并融入专业知识中的能力。但是,他们却从来没有接受过相关的训练,也缺少这方面的锻炼,进行课程思政的能力严重不足,出现想进行课程思政但不知道什么是课程思政,怎样进行课程思政的情况,课程思政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课程思政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专业教师通过学习了解相关的知识,通过培训掌握相应的能力,然而,不少学校对教师要求多,要求快,但是疏于培训,自然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制度不全,保障不力,积极性不足

课程思政是一场课堂教学改革,这场改革需要加强领导,需要以制度作保障,需要增加投入。课程思政已经在全国高校普遍实施,也得到了各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不少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引导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立了相关制度对课程思政予以保障。但是,由于全面开展的时间不长,经验不足,还在努力探索与实践中,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通过制度保障课程思政的实施,用制度来调动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积极性。课程思政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学校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到专业课教师统一认识、同向同行、协同育人,需要各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教务处、学生工作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各教学院系分工合作,既明确职责,又协同配合形成合力,确保这场课堂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满意效果。但是,目前的状况是党委领导得到保证,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学院系在课程思政工作中的角色、职责与分工却不够清楚,配合还不够默契,这是实施效果不佳的主要因素。

三、提高课程思政实效性的主要路径

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要着力推动高校加强课程思想政治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强化每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5]。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它要求高校把课程思政作为系统工程来抓,做好整体设计,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全体教师都要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因专业、因课程进行适时、适量、适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的实施者是专业(通识)课教师,核心是课程,目的是思政。其实效性的提高需要高校组织老师认真学习,帮助其提高认识,增强教师的积极性;需要专家对老师加强指导,帮助其提高能力,增强教育教学的科学性;需要学校加强制度建设,科学管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自觉性

课程思政的核心是课程,关键是教师,目的是思政。只有教师具有了立德树人的意识,课程思政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成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古今中外教育家和优秀教师的共识。但是,多种原因使得不少专业课教师认为教师就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能力的培养者,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管理者的事。所以,课程思政的关键,也是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要帮助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意识。了解并认同一种理论是人们形成相应意识的前提。高校专业课教师局限于本专业,基本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不了解,没有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要他们树立立德树人的意识,需要高校组织他们学习教育家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学习习近平关于课程思政的系列重要讲话,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关于课程思政的系列文件。通过学习让教师明确立德树人是每一位教师的应尽之责,是新时代党对教师的重要要求,必须努力践行;通过学习要让教师明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显性教育,课程思政是隐性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主阵地,课程思政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思政课程重点在于大学生的思想引领、政治认同和价值引导,课程思政则是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通过学习让老师们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在学生的成长中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在学生的品德培育方面应该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绵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把课程思政作为假期全员培训的专题,把教育家对德育的论述、习近平关于课程思政的系列重要讲话、教育部等颁发的课程思政相关系列文件编印成册,作为教师学习的资料。同时,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家解读课程思政相关理论,邀请新闻行业专家举办新闻专业课程思政三个维度的讲座。集中学习、讨论和集体备课使老师们提高了认识,增强了课程思政的自觉性。

(二)加强指导,提高能力,增强教师课程思政的科学性

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提升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敢于课程思政,而且要善于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有自己的规律和方法。当前,课程思政实施的最大难度是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不足,表现为挖掘、转化、融入能力的缺乏,找不到自己所教授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比如有老师问:我上的是“数学分析”“微分方程”“植物”“动物”“油画”等,没有政治元素怎么进行“课程思政”?其实,每一门课程都有它的育人功能。徐道义教授曾经讲到他在科研工作中面对世界性难题时,相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坚定信心最终攻克难关。有数学老师把数学的严谨与做人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实现了“术”与“道”的融合,达到课程思政的最高境界。一般来说,所有的课程均包含爱国主义的思政元素,哲学社会科学应主要挖掘文化自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道德情操等思政元素。笔者在“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的教学中主要渗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新闻道德和法纪意识。自然科学课程的思政元素应该体现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结合课程找准契入点、突破口。艺术、体育类的课程则应更多地体现在艺术修养、真善美、拼搏精神等方面。另一种现象就是个别专业课教师企图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部在自己的专业课程中进行渗透,满堂全在讲政治,学生很反感,欲速则不达。要通过培训指导,帮助专业课老师认识到课程思政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教师结合各自专业特点,恰如其分地融入思政元素,不能机械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添加到专业课教学中。新闻专业的课程思政应当重在培养新闻专业主义精神。通过学习、培训还要让老师们明确,课程思政最简单、最基本的是为人师表,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表率,需要教师严于律己,成为遵章守纪的模范;课程思政最重要的是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需要专业课教师严守课堂纪律,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三)加强保障,科学管理,调动教师课程思政的积极性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课程思政是当前一场课堂教学革命,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勇气,需要支持,需要保障。制度是根本保障,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高校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实施课程思政的制度体系,为课程思政保驾护航,要建立有利于课程思政开展的机制,充分调动教师课程思政的积极性。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建立学校党委领导,教务处、学生工作处、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导,其他教学院系参与的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同心同德推进课程思政。要加强师德建设,让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成为课程思政的中坚力量。

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对于高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推进课程思政责无旁贷,全体教师理所应当。课程思政是课堂教学的革命,需要勇气和保障,高校应当加强领导、建章立制。课程思政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探索,需要培养。加强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当务之急和正确道路。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全校上下、全体教师同心协力、全力推进。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专业课理论课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