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宗祠文化的当代社会功能及发展路径
——以上杭县为例

2020-02-28江晓兰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上杭县族谱宗祠

江晓兰

(中共上杭县委党校,福建 上杭 3642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站稳脚跟的根基”[1]。宗祠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包含谱牒文化、建筑文化等,是一个姓氏道德情操、精神风貌、文化底蕴和生产、生活过程的反映,是解读传统中国社会的一组密码。

一、上杭客家宗祠概述

上杭县是闽西客家县,被誉为客家祖地。客家先民原是居住在黄河、淮河和长江流域的汉族人,由于天灾和战乱等原因,他们背井离乡,辗转迁徙,最终在赣闽粤边的广袤山区扎根,与原住民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民系——客家民系[2]。客家人既保留了中原汉文化的特征,又在长期迁徙过程中,吸收了入居地族群的文化精华,形成以团结、奋进、吃苦耐劳和强烈的内部凝聚力及自我认同意识为主要特征的族群心理素质。客家人具有强烈的寻根意识和乡土意识,建立大量宗祠。据2014年福建省宗祠文化普查数据显示,上杭县境内有宗祠578座。交通较发达的乡镇如临江、白砂、才溪、湖洋、兰溪、古田、中都等宗祠数量较多,其中以白砂最多,有62座,平均每个村就有2座宗祠。上杭有2座宗祠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古田的廖氏宗祠和稔田的李氏大宗祠),6座宗祠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多座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座祖祠被列为涉台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3月,国务院将古田会议会址——廖氏宗祠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2月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稔田镇的官田李氏大宗祠建筑规模宏大,集宫殿建筑和民间建筑为一体,是典型的客家建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每年有大量的游客慕名前来参观考察。上杭城区的丘氏总祠,又名丘祠师范传习所,1905年丘逢甲与丘复在此创办 “上杭丘祠师范传习所” ,是福建省最早的民立师范学校,在传播新学、培育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现成为上杭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涉台文物点、闽西最书香古书院。

上杭县客家宗祠承载 “慎终追远” 的民俗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每年的春节、春分、清明,上杭县客家各宗祠的海内外裔孙都会自发前来寻根谒祖。除了大型的姓氏宗族祭祖活动,每年春节、清明、中秋等有纪念性的日子,家族至亲也会聚在一起,前往祠堂祭祀,缅怀先祖。村民除了在宗祠举行祭祀外,还会举办各种各具特色的活动,如聚族议事、民俗仪礼、休闲娱乐等。另外,上杭县客家宗祠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蕴含丰富的红色文化,为发展客家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提供了条件。

二、客家宗祠文化的社会功能

客家宗祠是客家人认祖归宗、聆听家训、休憩自省、勉励后人的重要场所,是告诉后辈们不忘来时路的心灵家园。客家宗祠文化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和社会功能。

(一)凝聚情感的渠道

费孝通指出,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3]。在乡土社会中,同一宗族的族众本来就是具有血缘关系人群的集合体,他们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血缘维系着千千万万人们 “血浓于水” 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客家人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即使相隔千山万水依然心系着自己的根、自己的祖先,正所谓 “头顶共客字,隔山隔水共条心” 。各家族往往通过宗祠祭祖活动,促进宗族情感交流,促进各支族之间往来,实现敬宗收族的目的。

上杭县的客家祠堂不仅强化了祠堂所在地及附近族人的宗族群体意识,而且还使远在他乡的族人得以联络和归依。一到宗祠祭祖的日子,不少远迁他地,甚至移居东南亚各国的子孙都会回到祖居地参加祭祀活动。1991年3月,台湾李氏宗亲会理事李哲源组织 “台湾桃园李氏宗亲谒组团” 一行125人拜谒李氏大宗祠和李火德陵园,他说: “海峡两岸原是一家,应该共同为祖国的统一和繁荣作出努力,谒祖团返乡就是为了使年轻人不忘本,知道根在大陆。” 该谒祖团开启了台湾李氏回上杭寻根祭祖的先河。此后,李氏大宗祠每年都会迎来一批批台湾李氏裔孙回乡祭祖,有一位台胞在李氏大宗祠激动地说: “我们虽然相隔两岸,今天回到祖籍地,终于把根续上了。” 宗祠作为一宗之根,把每个单一的家族组合融汇于一体,把远在他乡的宗族群体凝聚于一体,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道德教化的载体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才。上杭县客家各宗族的始祖列宗、贤达人士、显宦名儒的故事都被刻在祠堂的墙上、石碑上,记在族谱上,他们的信仰追求昭示后人,他们的荣光事迹为后人树立楷模,激励后人奋发图强、光宗耀祖。

上杭县客家宗祠的建筑、装饰一般强调儒家耕读传家、亲仁孝悌等传统道德理念,体现伦理教化的内涵特征。宗祠的中轴线与建筑物对称是有序的表现,遵循君臣、父子、长幼、男女有序的伦理,告诫后人要遵守族规祖训,秉承家风。祠堂的墙壁悬挂族规家训牌匾,镌刻寓意深刻的楹联,教育后代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规范后代子孙的行为准则。上杭县才溪王氏宗祠,正墙悬挂 “太原世第、及至于今、英才辈出、卓尔不群、孝悌为先……” 的族训匾,左侧墙上悬挂 “父母为我身体所自出,无论贫富贵贱,均宜孝养无违……” 《继宗公系族八则》匾,右侧墙上悬挂 “立从品德志趋,凡子孙初知章句,便教之以爱亲敬长、忠君信友……” 《宗训四则》匾[4]。这些匾额包含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等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与今天我们强调的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一脉相承。宗祠文化有效开展道德教育,在提高民众素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艺术熏陶的阵地

上杭县客家宗祠还是当地重要的建筑文化标志,体现当时的建筑理念,荟萃当地传统的建筑工艺。上杭县的许多宗祠规模宏大,前后厅栉比攀高,气势不凡,雕梁画栋,流光溢彩,精美绝伦,体现了客家建筑的典型风格。李氏大宗祠,占地面积5 600多平方米,是目前上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影响最广泛的客家祖祠之一,是福建省乃至全国 “颇具代表性的客家建筑之一” 。丘氏总祠有近600年的历史,是明清古建筑、客家民居古建筑的典型代表, “全县宗祠家庙不知凡几,杭邑(各姓)所建祖祠推此(丘氏总祠)为冠,画栋雕梁,蔚为巨观,俨如一座小宫殿” 。这些宗祠对于我们研究地方建筑工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宗祠里的堂号、匾额大都由德高望重的族人或外族书法高手所写,请当地有名的篆刻家篆刻,集书法、雕刻等文化艺术于一身,是难得的文化艺术瑰宝。中都的叶氏宗祠正厅前檐悬挂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书写的 “叶氏宗祠” 牌匾,具有较高的价值。此外,上杭县客家宗祠的楹联大都为反映家族渊源迁徙、寄望家族兴盛、劝导族中子弟等内容,郭氏家庙大门刻有 “开辟郭坊吾祖始,源流杭邑我家先” ,丘氏总祠大门联为 “一品衣冠世第,六朝花草文章” 。这些楹联,对仗工整,造词精丽,并注重用典,具有很高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三、客家宗祠文化功能的提升路径

客家宗祠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体现家族观念和信仰,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召民众。家族宗祠文化的兴起,代表着传统文化的回归,意味着人们对家国情怀的重视,对血肉亲情和家族尊严的感念。我们可以挖掘宗祠的文化底蕴,发挥宗祠文化的敦睦功能和教化功能,丰富乡村文化娱乐生活,提高乡村文化旅游价值。

(一)规范开展祭祀活动,强化人伦教育

上杭县客家宗祠的祭祀活动,不仅能唤起族人的血缘观念,而且可以对族众进行道德教化。近年来,上杭县掀起寻根谒祖的热潮,前来宗祠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的海内外客家后裔络绎不绝,达百万人次。春分、清明前后,上杭县各大姓氏的族人从异地返乡参加祭祀活动。祭祀时,各姓氏理事长讲述先祖丰功伟绩,感谢热心乡贤作出的贡献,同时族人按照长幼之序排列行礼,使个体感受宗族的内在规范,接受孝悌人伦的教育,实现从仪式到道德礼制的转换。但这些祭祖活动不够规范,仪式越来越简化。为此,各宗祠应规范祭祖仪式,增强祭祖的仪式感,宣扬族人的丰功伟绩、好人好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文明道德、和谐友好、勤劳俭朴等优秀品德,实现个体的先祖崇拜和道德教化。

(二)宣介宗祠文化,涵养家国情怀

祠堂蕴含弥足珍贵的宗族历史文化信息,记载宗族繁衍传承、认祖归宗、开基创业的故事。祠堂匾额、楹联、堂号、族谱以及族规祖训等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宣扬爱国、孝悌、敬业、勤劳等优良道德风尚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助于教化和规范族人的行为。上杭县各大姓氏宗祠的理事会,应鼎故革新,挖掘整理,续写族谱,丰润宗祠文化,通过设置展厅或展板,利用重大节假日特别是春节和祭祀期间进行宣传,或者通过电视、广播、微博、微信、专题网站等媒体进行宣传,让宗亲们在潜移默化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上杭县有些乡村的宗祠,已打造成富有特色的青少年教育基地。上杭碧沙村新建成的丁氏祠堂,内设丁氏文化展厅、丁甘如将军展厅,展示丁氏流派、流源、走向、民俗风情、历史人物等悠久历史文化,对子孙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爱国爱乡教育。各宗族可以借鉴这个做法,结合自己的宗祠特色,挖掘自己宗祠名人故事,打造名人展厅。还可以将本村宗祠的来源、楹联、堂号、著名的人物典故收集、整理编成小册子,作为乡土文化教材发给学生,让宗祠文化走进课堂,融入校园文化。除了走进校园,还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来,把宗祠作为学校的第二课堂,不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引导他们爱国爱家、敬老爱幼。

(三)提升宗祠文化功能,丰富乡村文化娱乐

上杭县客家祠堂大多为乡村核心区域的公共建筑,通常规模较大,内部设施比较齐全,但除了祭祖外,平时多处于闲置状态。为此,当地政府应提升宗祠的文化功能,可以在祠堂内设置图书室、展览室(主要展示宗祠文化)、老年活动室、书画室、公民道德教育室等,定期开展健康向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新型宗祠活动,如举办书画展、象棋比赛、评选尊老孝亲人物等。在宗祠周围设置广场,安装体育健身器材,使宗祠成为公共活动中心,让其具有休闲、娱乐、教育和祭祀等功能,增强乡村活力。

上杭县各村或者社区还可以宗祠为依托,开展祭祖、联谊、庙会、联欢会等活动。上杭县茶地镇千龙村温氏宗祠的宗亲每年都会在大年初一举办联欢会,联欢会的内容有集体拜年、文艺演出、讲述先祖逸闻轶事和表扬创业、做人、学习等方面比较突出的个人,整个活动喜庆祥和、丰富多彩,促进了村民的情感交流,增进了村民的团结,又激励了年轻一代读书、创业的热情。各乡镇、村(社区)可借鉴、创新温氏宗祠的做法,积极举办此类活动,既丰富村民的生活,又增进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团结。

上杭县各地有打醮、扛菩萨、舞大龙等传统民俗,这些活动或节日具有很强的大众性、娱乐性和参与性。可以在宗祠举办祭祀、舞龙舞狮、打船灯等民俗活动,或者把名人的生平事迹编写成适合群众演出的特色相声、小品、山歌,或者编写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汉剧、木偶戏在宗祠戏台上表演,增加节日气氛,宣传宗祠文化,教化育人。

(四)利用族谱优势开展对台交流

族谱是宗族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宗族的档案资料,也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20世纪80年代 “客家热” 在世界各地兴起,海内外寻根觅祖的客家人士纷纷前来上杭寻根、查族谱。上杭县利用族谱文献数量多的优势,设立客家族谱博物馆,成为全国唯一公办的以收集、整理、研究和开发利用客家人家族史料的专题馆,藏有闽、粤、赣、川、桂、台等客家地区153个姓氏2 683部11 800册客家族谱,19 151份民国以前客家契约,近百幅客家祖图及客家神明崇拜图等。丰富的族谱资源吸引了千千万万海外客家人前来查阅资料、寻根谒祖。上杭县借助馆藏族谱文献优势,建立客家族谱网站,开展对台族谱交流,举办研讨会和族谱论坛,不断提升其影响力和知名度。客家族谱博物馆应进一步发挥优势,深化闽台族谱对接,深入发展对台旅游、客家寻根游,为弘扬客家文化、宗祠文化,为振兴乡村经济、乡村文化作贡献。

(五)融入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旅游

上杭是著名苏区,上杭县的许多客家宗祠不仅是宗族祭祀、娱乐活动的场所,也是传承红色文化的教育基地。近年来,上杭县借助红色旅游兴起之势着力打响古田和才溪两张牌,努力发展红色旅游取得显著成绩。上杭县应借力红色文化旅游,打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组合拳,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将文化旅游打造成经济发展的名片。在古田主打红色文化的同时,通过赖芳村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赖氏宗祠和五龙村的旺生公祠,发展客家文化旅游。在才溪可以把才溪王氏太原堂打造成教育基地,融入才溪的红色文化教育,引导游客参观 “才溪九军十八师” 展厅后,去才溪王氏太原堂探寻宗祠文化内涵。

在上杭县城区有临江楼、丘氏总祠、红四军八大旧址太忠庙、客家族谱博物馆等,相关部门可以整合这些文化资源,联动发展,形成连带效应,开展各式各样的主题活动,吸引党员干部、学校师生、企事业单位职工前来参观学习,让他们在了解宗祠文化的同时,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猜你喜欢

上杭县族谱宗祠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The listening difficulties in Chinese EFL classrooms and the basic skills to improve their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慷慨宗祠祭先贤
吴有春
上杭 上杭县创新财政投入机制促进贫困村如期脱贫
青春闪光 何惧病痛——记上杭县官庄民族中学老师陈小燕
族谱撰修与宗祧承继——以祁门高塘王氏为中心
福建古田杉洋宗祠遗产调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