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共享发展思想探颐
——基于对《哥达纲领批判》文本的解读

2020-02-28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思想

毛 磊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根本特征。从中共十六大提出的 “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1],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和十七大提出的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3],再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4]。上述关于共享发展的提法虽侧重点不同,但都紧扣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运用已创立的方法论基础,科学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理,特别是对未来社会形态理论的建构,表达了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中,建构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与人、人与社会共享发展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因此,认真研究与挖掘《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共享发展思想,对于新时代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为坚持解放与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与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一、《哥达纲领批判》中共享发展思想的基本内容

《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蕴含的共享发展思想,是马克思在对拉萨尔机会主义批判中所形成的逻辑必然。在《哥达纲领批判》的序言和正文中,马克思对共享思想的历史条件和理论基础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一)探索 “共享基础” ,认识共享发展的前提基础,深刻把握 “渐进共享” 的历史性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是实现共享的前提与基础。马克思指出: “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5]。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二者的生产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在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下,工人阶级或劳动人民共同享有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是自觉的将自身劳动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平等享有生活资料的消费。相反,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占有支配权,劳动产品的生产者即工人却不能拥有对劳动产品的所有权,资本家通过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社会产品为 “少数人” 享有。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强调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需要通过暴力革命手段来实现。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权力后应尽快废除剥削制度,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基础,使全体劳动人民能够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享有生活资料。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对未来社会两个阶段的划分,体现着共享的渐进性历史过程。就如马克思所说: “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 ,并且这个新的社会 “它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因为每个人都像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5],这是未来社会的第一阶段,每个劳动者都能从劳动中享有生活消费资料。对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马克思指出: “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5]。无论是哪一阶段都坚持着公有制的生产方式,全体劳动人民都能够共享发展成果,随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物质财富的极大富足,全体劳动人民享有的发展成果的水平在逐渐提高,从而激发全体社会劳动者建设新社会的积极性与信心。

(二)探索 “由谁共享” ,认识共享发展的现实主体,深刻把握 “全民共享” 的人民性

全体劳动人民是共享的主体,共享发展是全体劳动人民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要求,这是 “全民共享” 的人民性。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人民应是社会发展的享有者,是社会发展的目的,而并非是手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表明: “雇佣劳动制度是奴隶制度,而且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越发展,这种奴隶制度就越残酷,不管工人得到的报酬较好或是较坏”[5]。马克思经常提及资本主义制度是 “复活的奴隶制” ,工人虽然有人身自由,不依附于资本家,但他们自由得一无所有,只有到工厂中接受压榨剥削,工人所创造的财富不是因为工人的需要而存在的,工人只是财富生产的工具,并非目的。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批判拉萨尔机会主义所鼓吹的 “铁的工资规律” ,论证其错误性。一方面,马克思科学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是不可能通过调和的手段达到和解,两者是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在经济地位上是根本对立的,只有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一个人人所向往的新社会,劳动人民能够支配物,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 “少部分人” ,而是 “绝大多数人” 。另一方面,马克思强调全体劳动者是平等的,对社会资源的享有也是平等的。马克思反对拉萨尔机会主义所鼓吹的完全平等的劳动所得观点,马克思强调 “从一个处于私人地位的生产者身上扣除的一切,又会直接或间接地用来为处于社会成员地位的这个生产者谋利益”[5]。所以,经过相关扣除后,社会全体劳动者才能共享劳动成果。尽管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会存在劳动产品的扣除和 “资产阶级权利” ,但与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成果由资本家独享相比,社会主义社会为全体劳动人民平等共享、实现人人能共享劳动成果奠定了制度基础,将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实现无差别的人人共享。

(三)探索 “共享什么” ,认识共享发展的现实客体,深刻把握 “全面共享” 的丰富性

政治、经济与文化共享是现实客体,实现全体劳动人民对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共享,这是 “全面共享” 的内容丰富性。政治地位与政治权利的平等享有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论及的。马克思批判拉萨尔唯心主义国家观下的普选权、人民权利,指出这些权利只有在资产阶级内部 “少数人” 才能享有,即 “这一切美妙的玩意儿都建立在承认所谓人民主权的基础上,所以它们只有在民主共和国内才是适宜的”[5]。工人和劳动者的政治地位和权利的实现是要在新的社会实现的。在新型社会里,全体人民就能够享有真正的政治权利。经济上的共享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和享用。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多次批判拉萨尔机会主义企图缓和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让工人阶级放弃革命道路走改良主义的道路,这一错误的机会主义路线,只会使工人劳动者丧失对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享有,走向更加贫穷艰苦、甚至死亡。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废除雇佣劳动制,彻底消灭剥削,全体劳动者才能共享生产生活资料,到那时他们才能解放自己,才能从根本上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文化的共享主要表现为教育、精神道德的享有。马克思批判拉萨尔机会主义主张的在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平等教育的幻想,强调教育同样具有阶级性,要实现受教育者真正享受科学的教育。马克思对 “科学自由” 与 “信仰自由” 进行了批判,指出这是带有明显的资产阶级局限性提法。马克思强调工人应该信仰科学与真理,但不是拉萨尔主义所讲的科学与真理,而是无产阶级自身的信仰与真理。

(四)探索 “何以共享” ,认识共享发展的基本要求,深刻把握 “共建共享” 的条件性

公平分配才能实现共享,在共同劳动中公平分配劳动成果,有利于深刻把握 “共建共享” 的条件性。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 “劳动所得” 的分配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拉萨尔机会主义的完全平等分配观进行批判,如 “那么集体的劳动所得就是社会总产品” 的错误观点[5],强调必须经过相关扣除后,才能实现平等的分配。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理论构建的最终完成,也标志着对劳动产品实现公平分配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阶段。马克思科学表达了未来社会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存在的分配差异,以及两者分配的内在统一性。马克思指出,在第一阶段, “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他根据这张凭证从社会储存中领得一份耗费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5]。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劳动产品实现的是以劳动为标准来分配,这种按劳分配可以极大地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马克思在高度赞扬按劳分配的同时,也指出这一阶段分配所带有的局限性,这是刚从资本主义脱胎出来的新社会所必然带有的 “资产阶级权利”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强调,由于处在第一阶段,实行等量劳动获得等量产品,但有的劳动者先天条件的不同,他能提供的劳动数量与质量差异是很大的,最后在分配享有上就会造成事实上不平等。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把第一阶段推向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 “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5]只有在这一阶段才能真正实现平等分配,全体劳动者才真正能共同享有社会财富。所以,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全体劳动人民在共同享有的制度基础上是一致的,差异体现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制约了共享的条件,只有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状态下,全体劳动者才能实现真正的共享。

二、《哥达纲领批判》中共享发展思想的精神特质

通过对马克思所著的《哥达纲领批判》的深入解读发现,《哥达纲领批判》是立足于对拉萨尔机会主义的批判,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其中蕴含的共享发展思想具有以下鲜明的精神特质。

(一)从时间维度看,共享发展思想昭示着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时间维度来看,实现共享发展的理念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必然逻辑。共享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所追求的共同理想。自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来, “独享” 和少数人 “分享” 就占据着主要的社会潮流。马克思揭示人类社会自产生必然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并向着共产主义社会迈进,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阶段,人们之间的经济、政治地位虽有不同,但绝大多数人是向往着共享发展的目标。马克思在诸多著作中表明要废除私有制,消灭剥削,建立一个无阶级的社会,最终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共享的状态。《哥达纲领批判》中在对拉萨尔机会主义批判基础上所阐明的未来社会发展形态表明,人类终将会走向 “自由人联合体” ,到那时全体人民都能共享所有社会资源,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6]。实现共享发展,反映了马克思对全体劳动人民的殷切关怀,体现了人类社会长期发展必然走向共享的根本立场。此外,共享发展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内在矛盾运行的必然结果,共享发展成为历史必然。

(二)从空间维度看,共享发展思想预想达到的是整个人类世界的真正共享

从空间维度来看,马克思所倡导的共享发展思想并非局限于一域,而是站在整个人类世界发展的高度来谈整个人类社会的共享问题。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只有实现整个人类社会的共享,每一个现实的个体才能真正实现共享。马克思在 《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论述的共享发展思想,将共享发展的问题,拓展到整个人类社会,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道义力量。从局部共享到世界共享,马克思认为这得益于资本的世界扩张,资本家为了无限地获取剩余价值,就必然会开拓国外市场,这是资本扩张的内在逻辑。恰好资本的世界扩张,一方面加快实现 “将是各民族的国际的兄弟联合”[5],使各国工人阶级的交往联系成为现实,促成 “毫不相干的个人之间的互相的和全面的依赖”[7]。马克思揭露了拉萨尔机会主义关于 “反对各国统治阶级及其政府的共同斗争中的国际兄弟联合” 的错误[5],强调实现联合是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为实现工人阶级解放全人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交往的普遍性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局部扩展到整个世界,加速了人类迈向社会主义的进程。马克思从站在解放全人类的高度出发,强调惟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新社会,生产劳动不再还是奴役人的方式,而是成为解放人的手段,劳动成为第一需要,整个人类社会成为共享的社会。马克思主义内在的人民性必然导致空间上的普遍共享,空间上的共享发展性会随着时间上的共享发展性的形成而自动形成。

(三)从价值维度看,共享发展思想是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价值旨归

从价值维度来看,共享发展思想是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价值旨归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必然造成资产阶级 “少数人” 享有社会资源,对于这一部分人来说,他们是自由的,自由地榨取工人剩余价值,依靠资产阶级上层建筑自由的从事各项活动。但马克思将已创立的唯物史观方法论运用于社会发展过程的历史考察,从理论上打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的 “自由” 美梦。马克思强调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社会享有全部生产资料,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绝大多数人消费的生产,商品的形式将不会存在,劳动产品对劳动者的统治也自行消亡,劳动者成为劳动产品真正的主人,劳动者获得了自由。全体劳动者不再受到资产阶级的压迫剥削,而是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共建共享的社会实践中,在这一状态下人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享发展思想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它打破了资本家阶级对生产资料占有的界限,促成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被压迫的 “大多数人” 的斗争与反抗,使全体劳动者摆脱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狭隘统治,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内在的蕴含在共享发展思想中,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全体人员实现共享,就能朝着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方向前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实现,又进一步实现全体人员的充分共享。

三、《哥达纲领批判》中共享发展思想的现实启示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阐发的共享发展思想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现实目标指向。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发展上升时期提出的共享发展思想,在那个时代更多是一种向往与追求。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已经成为中共的奋斗目标,马克思共享发展思想对当下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坚持大力解放发展生产力,是践行共享发展思想的根本前提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表明,实现共享发展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上才能实现,否则共享的结果就是走向平均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是有害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优势就在于,社会主义制度能够灵活的根据现有的实际条件做顶层设计的调整,以期实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优化。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共享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综合国力稳步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提高,逐步迈向了共同富裕的进程。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生产力水平向更高阶段发展,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出来。要解决当前突出的矛盾问题,就必须抓住解放与发展生产力这一 “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着力点”[9],创造出更加雄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使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当前,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以期实现消除贫富差距与两极分化,就必须将顶层设计与微观落实相结合,牢牢抓住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创造出新时代更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践行共享发展思想的重要保证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论述了社会主义阶段理论,他将其科学的划分为三个阶段,过渡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前两个阶段必须要有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才能实现新生的政权稳固和社会主义的建设。实现共享发展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开辟与拓展了 “中国道路” ,指明了当代中国前进的根本方向,带领中国人民实现 “三次” 历史性飞跃,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 “能” 。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核心地位,正如习近平强调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10],因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始终把实现改革成果人民共享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实现共享发展,一方面要做到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11]。新时代的伟大际遇能够干一番大事业,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只有党统揽大局、协调各方,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行稳致远,为实现共享发展创造必要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实现共享发展必须进行新时代党的建设的 “伟大工程” 。加强自身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从弱小走向强大、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经历了艰难的发展历程的一条宝贵经验。中共十八大以来,将反腐进行到底,剔除党内毒瘤,使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得到净化,强化与巩固了中共的执政地位,为实现共享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三)坚持人民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是践行共享发展思想的必然逻辑

《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蕴含的共享发展思想,与习近平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阐发的未来社会主义阶段理论中提出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两个阶段虽内容有不同,发展差异的区别,但性质上都是一致的,都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全体劳动人民享有生产资料的经济制度,都坚持把全体劳动者放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都强调社会建设发展成果共享。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6]。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身的根本宗旨。始终围绕着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的逻辑展开[4],分别从发展目的、发展依靠、发展指向三个方面对共享发展作了本质规定,也从这三个维度证明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所以说,共享发展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从发展目的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为了全体人民,这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的彰显,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践行。一个政党只有知道发展 “为了谁” 的问题,才能激发内在动力,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奋斗。从发展依靠来看,只有 “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12],才能极大地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各个时期,人民群众都是最可靠、坚实的依靠力量,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创造历史伟业、实现民族复兴。从发展实践指向来看,改革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是根本要义,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才是发展的根本实践导向。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发展,全体人民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充分彰显了主体地位。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显然,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坚持其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制度属性和优越性的本质彰显。

总之,《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发展进行了科学阐述与预设,突出了对人类社会进入共享社会的向往与期待。步入新时代,需要不断挖掘吸取共享发展思想中的理论智慧,用以指导建构与落实共享发展理念,让全体成员都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享有者,实现真正的全民共享,在共享中实现民族复兴。

猜你喜欢

马克思劳动思想
马克思像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思想与“剑”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