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地域民间剪纸艺术在学前美术领域的传承研究

2020-02-28杨玉红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0年12期

杨玉红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一、黑龙江地域民间剪纸艺术的起源与特色

剪纸作为我国广为流行的传统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其来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代,直到明清时期业已达到繁荣兴盛,并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很早以前,黑龙江的蒙、满、索伦及汉人,就已用金属薄片、绢帛、鱼兽皮、桦树皮等镂空剪刻各种图纹和形象。至今,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还保留着剪皮艺术,多年来,随着各类文化的互相交融,黑龙江民间剪纸采用折叠方法、阴刻的手法剪出形象,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风采。但这样的方式比较适合装饰墙面,却不适合冰天雪地的北方贴窗花。随着闯关东的关内人的迁入,也把关东各类的窗花剪纸带到黑龙江,这些作品不仅影响到本地原有的剪制方法和审美趣味,而且也把关内剪纸图纹的象征意趣渗入其中,逐步形成了阴阳结合、刚柔并济、粗犷中带有细腻的黑龙江剪纸。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间剪纸艺术汇聚于此,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映成趣,渐成特色。民众受到中原复杂的社会变动、信仰观念的熏陶,倾慕自然,开朗乐观,用剪纸来抒发对吉祥如意与富裕生活的憧憬。如今黑龙江许多地区还存在着结婚贴喜字、过年贴窗花、“挂笺”的风俗。其中以海伦剪纸、方正剪纸以及兰西挂笺为代表。自成一体,代代传承,剪纸成为黑龙江重要的民间手工艺品,逐渐走向国际艺术殿堂享誉海内外。

海伦剪纸具有久远的历程与广博的群众根基,[1]俗谚有“家家女儿会剪纸,户户闺中爱绣花”“窗外年猪叫,窗内小红人”的记载。1993 年海伦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海伦剪纸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往往尺幅比较大,品格淳朴豪迈,刀法朴拙而有气势,有浓厚的北疆风情韵致,在材料选择上不仅限于红色的剪纸,还大多采用黑色剪图案,在纸的反面衬上多彩的蜡光纸、金银箔等制成的套色剪纸,色彩对比强烈,地域特点浓厚。每逢春节期间,农村妇女总是要剪窗花、福字、喜字灯笼杆花等装点环境。作品主要用一些简单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人物等图案制成挂钱和窗花,形象简练生动,富有唯美神似的特色。近年来海伦剪纸蓬勃发展,新作不断,繁荣了黑龙江民间文化。

同获“中国民间 ( 剪纸 ) 艺术之乡”殊荣的方正县,作为我国民间美术中一朵盛开的鲜花,风格独特,名扬四海。方正剪纸具有古朴剪法、套色剪法及装饰剪法等几种剪刻方法,艺人在制作时兼收并蓄,融合北部地区剪纸的粗犷和中原地区剪纸的细致贯通,制作形成独特的地区风格。从民间艺人的制作表现出黑土地浓郁的民俗民风,匠心独运,作品形象丰富有趣,风格大方自然。

兰西挂笺从清朝末年开始,流传至今,一直是东北春节民俗中的装饰品,和对联搭配贴,象征富有,表示祈愿祝福的意思。[2]门笺,也叫“挂钱”“纸帘”“过门钱”,形式类似旗幡, 纹饰类似人胜,过年时贴在门楣或佛龛上,用以祈福、渲染节日气氛,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有钱人家过年通常把大钱窜起来悬挂在大门口或者门槛上,显示富裕高贵;贫穷人家为表达富贵愿望,把剪成大钱的剪纸贴在门楣下。挂笺色彩艳丽,流苏飘逸,图案内容丰富,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逐渐形成民间挂笺艺术。兰西挂笺形状各异,样式多样,图案简单,如玉皇大帝、连年有余、吉庆丰收等,有祈福祝愿之意,挂笺上面多刻有喜字和福字,呈现简单的铜钱样式,下端垂挂丝丝缕缕小穗,花花绿绿,随风飘荡,煞是好看。2007 年,兰西挂笺名列黑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兰西县因挂笺剪纸被文化部定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兰西挂笺多次举办专门挂笺展览,制作的我国首幅大挂笺走出国门办展,好评如潮。

二、黑龙江地域民间剪纸艺术的风格特点

黑龙江剪纸地方特色鲜明,基本上分为三种类型:

(一)满族剪纸特征比较浓厚的阴刻墙花、用烟熏制的套色剪纸。黑龙江省本地和不断迁入的百姓们在艰辛劳作进程中,孕育了真诚坦率、豪放仁厚的性格。为适宜冬天天气酷寒窗户上霜的特性,大多运用“剪影起花”(即阴刻)的剪纸方法剪刻形象,然后用松烟熏制成黑色,在图案空隙的地方,反面衬托彩纸,富有视觉冲击力强、明朗厚重的风情。这类方式特别适合装饰墙面,因当时北方窗户上挂满厚厚的冰霜,不适宜粘贴窗花。由于套衬的需要,这类剪纸的线型往往结实有力,表现的交叉分割比较连贯整体,便于有足够的黑色造型,来映衬底纸的色彩斑斓。塑造形象不单纯摹仿自然,而是以夸张大胆形式创造简单而又醒目的有趣形象,构图饱满而又井然有序,色彩对比舒适有度,将各类造型遵循同种方式组合拼贴起来,作品层次分明,节奏优美,动感十足。

(二)汉族文化浓厚线条较细致的阳刻剪纸。这类剪纸以表现黑龙江风土人情、吉祥谐喻的单色阳刻窗花为主要内容,唯细致美观、精巧富丽、玲珑透剔见长。这类创作本着装饰美化环境的本真意愿,把自然中美好的景物剪制成美丽的窗花,颇具关内齐鲁民间剪纸特征。

(三)满族及其他民族特色交融的剪纸。这种类型的剪纸拥有多地区风情习俗特色,阴阳刻结合,镂空和剪影结合,粗中有细、犷中带柔、刚柔相济、疏密有致,呈现多地区风格融合的民艺之花。在承继传统方面,有延续关内春节贴的窗花,其形象有各种花草鱼虫、蔬菜瓜果、飞鸟走兽、山珍海物等等,也有展现故事情节的“老鼠取亲”“猴子钓鱼” “吉祥富贵”一类,其显著特征是破除时空概念,大胆创新,想象力丰富,体现劳动的快乐,剪刻生活中喜闻乐道的景物。经过素材组合,寄予吉祥美好的意愿,还有通过戏曲、文学故事来表现善恶理念。

黑龙江省各族剪纸艺术家以他们聪慧敏捷的技艺,凭借刻、剪、贴、裱等手法制作优秀的剪纸作品。受地域环境和百姓生活习性差异的影响,各地区的民间剪纸图式风貌各有千秋。海伦的满族剪纸风格趋向写实,图式主要为花、蝶等,对称组合格局,线条顺畅,疏密相间,错落别致,剪刻精工细作,隽秀精美。兰西等地的汉人剪纸,以挂笺为首,主要借助几何花纹,构成精密,线条匀致,古雅淳朴,富有强烈的装饰美感。密山、鸡西地区的民间剪纸风格,则以朴拙纯厚,形象简练,有丰富的刀剪味道而闻名。然而延寿、方正等地区的剪纸创作,显著风格是以蝴蝶纹样做框架,擅长“花中套叶、叶中套花”,设计丰满、造型挺拔,浑朴秀美。大兴安岭、黑河等地鄂伦春族民众剪纸,则给人以一种古朴大方、粗犷立体的感受。大庆、林甸地区的民间剪纸,大多用花鸟图饰以及各类神的形象为主体,姿态各异,别致生动,富有灵动之美,格局自由奔放,剪刻通畅,线面结合虚实相生。总之,黑龙江地域的民间剪纸艺术风格富有形象精绝、构图丰盈、手段夸张浪漫、形式简练独特、线面粗犷大气,地域性强的特征。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策引导下,黑龙江省民间剪纸艺术,以其浓厚的地区风格和民族特色,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历届民间艺术博览会上深受海内外朋友的赞美和专家学者的青睐。

三、黑龙江地域民间剪纸艺术在学前美术教育中的传承

传承是技艺能够繁荣进步的主要保证。黑龙江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同样是重中之重的大事。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在年少期间就应当培养,剪纸正契合儿童年龄特点,完全能够做到寓教于乐。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利用动作发展、认知发展的培养,能够引导儿童了解我国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手工剪纸不仅是技能课程,更兼具人文性特征,因此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公共课程之一。教师要掌握地区特征,把握风格特色,开展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授课,帮助孩子理解民间剪纸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拥有富饶的地区文化内涵,表现人们对幸福美好的憧憬和向往。通过熊、梅花鹿、貂、狍子、老虎等栩栩如生动物形象,各种人参、松果、榛子、橡子等丰富多彩的山果形象,帮助孩子了解富有黑龙江地区特色的山花野卉、风俗人情。

(一)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兴趣

探究式学习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和了解实际生活,获取应用型知识,以增强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黑龙江民间剪纸艺术教学中也要运用探究式学习模式,在学前美术课堂上,培养学生对民间剪纸的浓厚兴趣,让他们领略到古老民间艺术的魅力。帮助对剪纸艺术知之甚少的学生,经过研习来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在剪纸教授中,要打破固有的形式、色彩、方法等制约,着重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从简单的点、线、纹样入手,到较为复杂的团花剪纸,由简到繁地提高学生剪纸能力。要根据生活中的废旧报纸、食品包装纸,自然界中的树叶、玉米皮等独特的肌理特征、多种材质进行剪纸教学,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全方位感受到剪纸艺术的无穷魅力。另外,根据剪纸与多种艺术形式如国画、京剧、青花瓷、皮影、印染的结合,引导学生从中汲取营养,产生创作灵感。例如,有学生结合立体造型的制作方法,把剪纸作品制作成一本立体故事书。多种形式的作品不仅激发了学生制作探索的兴趣,也开拓了他们的思路,激发出他们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创作点子。我们在课堂应用中应该做到扎根于传统文化,运用先进教授器材和教学方法,让优良的民间文化得到发扬和推广。

(二)培育创新思维,提升学生智慧

在实践中,注重继承与创新相融合,不时推陈致新,传承传统文化中优良部分,同时着重教学手段上的革新与提高。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学校设有专业课、慕课、选修课、特色课程以及兴趣小组,教材中也经常涉及剪纸创作教学。美术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及时予以点拨引导,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创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十分重要。从造型规律上看,剪纸源于生活,但必须高于生活。剪纸在表达主题时,不用太写实,学生经过对客观自然的了解,运用剪纸的艺术语言表达现实生活的理想和美好。教师要因学生采用手法的不同,因人而异,点拨到位。高职高专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很强,比较不喜欢平淡的理论讲授。在教授剪纸课程中,教师要适当削减理论的灌输,而是把学生作为主体,采用示范讲解来进行比较直观的教育教学实践。在单独纹样剪纸部分、折叠团花剪纸部分、彩色剪纸部分、立体以及悬挂吊饰剪纸部分的教学中,要专心致志地举一反三教授某个部分。教师可以在各部分中按照规划、创造、鉴赏、评论等多个步骤实行传授,引导学生了解和创造丰富剪纸的形式语言、技艺,整体提升学生的剪纸水平、实操能力和自我创新意识,促使学生在欣赏作品和观看教师操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想,凭借剪纸作品独立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与个人特色。极大程度地激发其创造潜力,帮助学生逐渐成为会学、会做、会用、敢于创新的新时代幼教人才。

(三)根据幼儿园特点,展开针对性教学

学前美术教育要根据儿童的需要和认识能力开展课堂教学。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关联的幼儿园见习考察,掌握孩子的兴趣与平常生活学习环境的设置。见习考察之后,教师再按着高职高专学生和儿童的现实情况制定相宜的教学规划。从剪纸基础着手,让学生了解掌握对称纹样、连续纹样、折叠团花剪纸纹样等适合儿童练习的剪纸内容,为将来自己有针对性的对儿童实施剪纸教学做好准备。儿童学习剪纸会让手部肌肉得到锻炼,可以加强肢体的协调性,变得心灵手巧。剪纸制作不仅培育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更好地发掘智慧和创造能力,让孩子体会到剪纸变幻的无穷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尤其注意提醒学生关注剪纸教学与幼儿园生活学习的相互融合,鼓励学生认认真真地学好剪纸艺术。教师要联合学生经过研习、创作各类剪纸,在幼儿园空间环境创设与玩教具制作教学中活学活用,以最接近幼儿园生活环境的教学形式教育学生,提升他们对剪纸研习的关注度,激发他们对剪纸学习的主动性,为未来更胜任工作积累更多的剪纸知识。

(四)通过多种方式的剪纸教学,巩固学生的剪纸基础

1.组建剪纸学习兴趣小组。课堂教学往往受时间空间制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创设剪纸专门兴趣小组,借用学校闲置的教室作为剪纸活动室,凭借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营建浓重的剪纸艺术气氛,发动学生主动参加兴趣小组的实践活动,推进民间剪纸艺术研究在学校范围内深入展开。兴趣小组由上一届具有精湛剪纸技术的学长学姐担当学习骨干,领导同学们展开学习创作活动,同时,用制度规范小组成员的日常活动。教师可以邀请民间优秀剪纸艺人到活动室为学生传授技艺,经过艺人的讲解示范鼓励学生更加积极热情地研习剪纸技巧。生活中有很多庆祝活动需要粘贴各类生动喜庆的剪纸,教师可以积极为兴趣小组联络业务,取得一些相应的物质奖励鼓舞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剪纸。

2.开展剪纸展赛,促进技艺提高。以赛促练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教师要根据现实学习情况,不定期的在全校范围内举办剪纸展赛,感兴趣的学生都可参与,也可以邀请有关联的院校一同举办展赛。号召学生环绕主题进行创作思想康健、充满正能量、展现地域剪纸文化,反映新时代家乡美好生活景象的剪纸作品。将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让全校师生观赏,设立的奖金奖项应从企业、学校、社会团体等多方面筹集。尽量多设置比赛奖项,让更广泛的参赛学生取得相应的鼓励,以此获取自豪感,激励其更加主动热情地传承发展剪纸艺术。

3.引导学生参与剪纸文化交流活动。剪纸的艺术特点集中体现了一个阶段人们的生活生产风貌,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剪纸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感受剪纸文化的丰富魅力,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有很大益处。教师要紧密关注各地区、城市为纪念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等重大日子所举办的剪纸文化展出,组织学生参观展演活动来学习各地优秀民间剪纸艺术,让学生以广阔的视野领略本地区剪纸文化内蕴,全方位认识家乡的民间剪纸文化,能够更好地培育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感受家乡剪纸的特色之美,从而推动其积极主动去研究学习。

总之,学前美术课剪纸教学活动对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促进黑龙江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实实在在地做好剪纸教学工作,以丰富多彩的剪纸活动鼓励学生热爱学习创作,提升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为将来成为优秀的创新型幼教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共同来孕育民间剪纸这株生命之花,让它在黑土地上盛开得越发五彩斑斓,让它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