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极端个人主义”的幻灭
——《马丁·伊登》中的美国梦分析

2020-02-28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罗丝个人主义马丁

向 洲 芹

(重庆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重庆 402160)

一 、杰克·伦敦及其《马丁·伊登》

杰克·伦敦(Jack London,1876—1916)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美国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杰克·伦敦在其短暂的一生里,仅用了不到20年时间从事文学创作,但他的作品却颇为丰富,一生共创作了17部长篇小说,17部短篇小说集,3部中篇小说和相当数量的报告文学和论文。他在1909年发表了带有半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马丁·伊登》,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成就,被公认为是他的代表作。

《马丁·伊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和无情。主人公马丁·伊登原是一个年轻的水手,出生于社会底层。由于机缘巧合,他结识了银行家莫尔斯一家,并一见钟情爱上了莫尔斯的女儿罗丝。在爱情的巨大鼓舞下,马丁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通过每天只休息五个小时来实现他的作家梦。但他的稿子却一次次被退回,再加上罗丝本来就不看好他的这条写作之路,最终和他分手了。后来马丁以极大的毅力和艰辛的付出获得了成功,成为知名作家。原先瞧不起他的人都对他另眼相看。罗丝也想和他和好,但是被马丁断然拒绝。当马丁跻身于上流社会后,他看透了资产阶级的自私和虚伪,得到的不是欢乐,而是可怕的空虚,最终以自杀了结一生。

杰克·伦敦为读者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物——马丁·伊登,对他悲惨的遭遇寄予了同情,对他所处的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在美国文学发展史上,《马丁·伊登》这部 “美国梦”破灭的作品影响深远,并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现今,国内国外的读者们和文学评论家们依然没有失去阅读和研究《马丁·伊登》的兴趣,反而是以巨大的热情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如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精神分析学说、自然主义、消费主义等来解读这本小说。总之,这部作品被公认为美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经典名著。

二、 《马丁·伊登》中美国梦幻灭的实质——“极端个人主义”的幻灭

杰克·伦敦在评论《马丁·伊登》时说:“马丁·伊登之所以自杀,是因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个人主义者。他无法了解别人的需要,而一旦他的幻想消失后,他再也没有生活的目标”[1]。

按照杰克·伦敦的本意,他并不是把这本书按照那个时代流行的“成功小说”的模式来写的,他想攻击的是“个人主义”,但相当多的读者却误解了。曾在赠给作家厄·辛克莱的一本《马丁·伊登》的题词中写道:“我写《马丁·伊登》的宗旨之一,就是攻击个人主义。我一定是失败了,因为没有一个书评家发现这一点。”[2]大多数评论家都认为他实际上是在赞美个人主义,攻击社会主义。杰克·伦敦无奈之下,在许多场合做出过解释。1909年11月23日,杰克·伦敦在一本送给弗雷德里克·贝姆福尔德的《马丁·伊登》的扉页上,再次强调了这本书的宗旨:

“这是一本让大多数评论家都误读了的小说。作者的本意是控诉个人主义,却被误读为对社会主义的攻击;作者的本意是想证明一个人是没办法孤立于社会而生存下去的,却被误读为社会主义导致了马丁的死亡。如果马丁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不可能自杀。”[3]

马丁的思想复杂而又矛盾。“他信仰的是斯宾塞‘生存竞争、适者生存’的思想和尼采的‘超人’哲学”[4]。他毫不隐讳地宣称:“我是个人主义者”。但悲剧在于,马丁的个人主义是严重极端的。伦敦希望把马丁塑造成一个不顾一切追求成功的人,所谓的极端个人主义者。他带着理想主义色彩孤军奋战,积极追求成功,但是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在汉语中,“个人主义”是一个贬义词,人们普遍认为个人主义是顾自己而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而在西方国家中,“个人主义”是个中性词。在他们看来,个人主义是一种强调个人利益和自我支配的社会哲学;是一种从个人至上出发,以个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看待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世界观。个人主义的英文源于拉丁文individuum,最开始是形容为一种温和的利己主义,在资产阶级身上发展到了高峰。个人主义主张一切价值以个人为中心,反对权威和对个人的各种支配,实际上是一种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价值体系。然而,在个人主义前加“极端”一词,这个词汇的含义和实质又不一样了。事实上,极端个人主义是一种极端病态的表现。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权利、义务与创造力,但如果无视了他人的价值和权利,就会变质。极端个人主义的实质是一种欲望的膨胀。它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看到自己,看不到他人,是一种明显的利己主义。当极端个人主义发展到无所顾忌的地步的时候,就会走向人性的扭曲,带来悲剧化的结局。

最终,极端的个人主义思想,使马丁·伊登不可避免地感到精神空虚。他觉得一切都是幻觉,是不可靠的:成功不可靠,名气不可靠,朋友不可靠,爱情也不可靠。他的精神太疲劳了,他的心灵生病了。可以这样说,没有自杀前的马丁就已经彻底对人生失望了。实际上,马丁·伊登的奋斗史,或者说他的追梦过程根本就是疯狂的做白日梦。马丁追梦过程中无节制的个人主义只给他带来了孤独、抑郁、痛苦和空虚,直至毁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受到了重创,感到勃然无助。马丁的自我毁灭说明在拜金主义盛行的资本主义社会,一个人梦想成功、追求成功、努力奋斗,到头来也无非是美好希望的彻底泯灭。

三、《马丁·伊登》中美国梦幻灭的必然性

第一个因素在于物质上的满足不等同于幸福感。物质和欲望可以给人们带来短暂的满足感,有些人以为有钱就会快乐,所以拼命追求物质和生活上的富有。然而,现实也证明,只有物质保障不会给人们带来满足感。真正的幸福,一定来源于精神。古今中外,所有贫寒的人都渴望实现物质上的成功,希望能证明自己,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人们无一例外会发现一个沉甸甸的现实——有钱并不能必然幸福,幸福与财富不能划等号。人们生活中追求的,无论是爱情、友情、亲情,还是别人的好评,都是用钱买不到的。每个人都希望事业有成, 书中的马丁后来成功了,有名有利了。但什么是事业有成呢?赚多少钱才是成功呢?悲哀的是,幸福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啊!马丁的精神世界开始空虚,而精神上的愉悦他用钱买不到,他很无助,甚至痛苦。他太孤单了,在整个追梦的过程中是因为他有渴望成功的精神寄托在支撑着他。现在他成功了,物质上富有了,精神寄托反而没有了,他找不到生活的热情,只是觉得人生充满了无趣和痛苦。最终,他心如死灰,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毁灭了自己,宣告他追求的“美国梦”的破灭。

其次,马丁对罗丝的爱是另一个无法实现的梦。促使马丁努力奋斗的主要动机之一便是追求罗丝。马丁对罗丝可以说是一见钟情,他把罗丝看作“一个精灵,一个天仙, 一个女神”。在他眼里,罗丝是他理想中的女人,她是那么优雅,那么迷人,那么有文化,那么的与众不同,简直就是完美的化身。现实生活中呢,罗丝最开始也很喜欢马丁,不由自主地被他吸引。因为他没有钱又没有名,她就想改造他之后嫁给他。然而,马丁拒绝罗丝按照她的方式改变自我,最终被罗丝抛弃。马丁不服气,发誓要证明自己,在漫长的两年里拼命努力,他终于扬眉吐气成了有名的作家,取得了与罗丝相称的身份。但当罗丝最后在得知马丁成功之后来到他的宾馆恳求他的原谅,并希望重续旧情时,马丁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她。马丁太清醒了,清醒得可怕,他突然意识到他对罗丝的爱不过是一场幻觉,这个在他记忆中仙子一样的女人不过是他幻想出来加上了华丽滤镜的女人。这个女人当初嫌弃他拒绝他,拒绝得那么彻底,伤害得那么直接,现在自己功成名就之后就来哭哭啼啼求复合又何尝不像一个小丑呢?罗丝哪里明白,马丁希望得到罗丝的爱只是为了得到真正的纯洁的爱,与社会地位、财富等等毫无关系。眼前的罗丝如此庸俗,多么让人失望,自己当初疯狂地付出这么多年的努力多么像是一个冷笑话。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太大了,马丁的心开始变得冰冷,冷到彻骨,自己都觉得诧异。他们两个人以前是两个世界的人,现在照样是两个世界的人。这时,马丁才明白“他并不曾因为她的行为而狂欢,而激动。那了不起的感觉,那精彩的感觉只是理智上的。在他应当燃烧时他却冷冷地估量着她。他的心没有被打动,他意识不到任何对她的欲望。”[1]

第三个因素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马丁把爱情理想化了,放大了爱人的优点,而忽视了缺点,甚至视而不见。这是一种理想化的不真实的爱情。马丁喜欢的只是他自己幻想中完美的资产阶级小姐形象,并不是真实的那个叫罗丝的女孩。另一方面,马丁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为了提升自己,他读了大量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著作。这些思想影响了他,改变了他的世界观。在他的理想中,资产阶级上层社会中的人都是人中豪杰,是追梦成功的杰出人物,可是他成了名作家取得社会地位后发现好多资产阶级的人物其实爱慕虚荣,没有灵魂,没有追求,金钱至上。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太大了。对于马丁来说,无论是爱情的理想,还是社会的理想都破灭了。没有成为作家之前的马丁,其实是可以过普通人的生活有着平凡的幸福的,但是他为什么最终走向毁灭了呢?这部小说渗透着杰克伦敦对人生哲学的思考,让读者为之唏嘘感叹。事实上,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理想呢?什么样的理想才不会和现实脱节呢?既然要做一个追逐梦想的人,就应该是脚踏实地地追梦。咱们试想一下,如果从头再来一次,马丁从一开始就爱着的是写作本身,而不是希望靠写作去出名以此来证明自己,以此来赢得罗丝和上层社会地位,他的命运就不会那么悲剧了。因为他不会那么在意“这些作品都是之前就写好的啊”,他也不会在意别人对他的态度在他成名前后有什么变化。这个悲剧说明,我们的理想应该建立在现实基础上,要追求真正热爱的东西,要多去关注精神层次的满足感,而应该把物质追求放在次要地位。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被理想碰得头破血流,与马丁·伊登类似的故事在我们现实中还在不断地上演,所以很多读者能够找到共鸣。而且马丁的故事还会一直在现实中上演下去,因为每一代人都渴望成功,渴望证明自己,而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客观存在的。

最后一个因素是马丁回到他原先阶级中去的努力的失败。马丁功成名就之后,在资产阶级这个层次,马丁无法找到精神的归属感,他觉得很落寞。他努力尝试过,还是融入不到那个所谓的上层社会,人生开始变得越来越无趣。有人请他吃饭,他会回忆起此人当初是如何奚落瞧不起他,现在又如此地奉承他,他反而觉得痛苦觉得可笑。出版社不断的约稿,他却开始回忆起当初他的作品是如何一遍遍遭到退稿的,好多事情他实在想不明白。万般无奈之下,他尝试去重新回到无产阶级去。他见了几个旧朋友,结果却悲哀地发现和普通的劳动者也格格不入了。这些年的经历,知识的增长和视野的开阔改变了他,使马丁与下层人民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鸿沟,他发现自己回不去了。他表面上不说,但内心深处已经看不起无产阶级的人,认为他们都是愚蠢懒散的没志向的人,不能理解自己的远大抱负。表面上他成功了,但是他没办法和这些人交朋友了,因为他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钱和社会地位没有给他带来快乐,反而让他变得格格不入。他既厌恶资产阶级又瞧不起劳动人民,他落寞又孤独。他没有朋友,也失去了归属,当然会毁灭,最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宣告了自己人生的失败,也宣告了梦想的破灭。

四、结语

在《马丁·伊登》这部作品中,作者杰克·伦敦通过男主角美国梦的幻灭,深刻有力地表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谓伟大理想的幻灭,从而成为继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和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之后的又一深刻触及美国现实和反思美国理想的划时代名作,将“美国梦”的幻灭主题推向了又一个高潮。尤其是本书对美国梦幻灭的原因及必然性的揭示,即美国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端以及个人主义的追求最终只能使自己的理想化为南柯一梦,而由此带来的悔恨、落寞、空虚、孤独,乃至自杀,这是其必然结局,即是对所谓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美国精神和美国价值实际上的怀疑与否定。

猜你喜欢

罗丝个人主义马丁
阿斯顿·马丁Valkyrie Spider
神笔马丁
马来电话了
马来电话了
小蚂蚁马丁的冬天
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论》为例
维马丁的诗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
与动物对话的奇女
概念起源时间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