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译介困惑与重新定位探讨

2020-02-28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译介当代文学走出去

张 琛

(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

一、引言

知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竞争实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积极传播文化,提升文化影响力,将能够有效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学是通过语言文字反映社会现实、传播价值观的重要艺术形式,其中包含小说、诗歌以及戏剧等多种形式。文学作为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当代文学的传播程度较低,在“走出去”方面做得还不够,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译介环节存在着一定不足。本文细致分析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译介困惑,并做好科学有效的重新定位工作,展现中国当代文学的魅力,提升文化传播水平。

二、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译介情况

从上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期,在翻译中国当代文学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第一,《中国文学》与“熊猫丛书”。这两个机构先后翻译出多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但是随着停刊,作品译介工作受到较大影响。尽管2009年中国外文局再次编辑“熊猫丛书”,但是其译介工作和传播影响力并不大。第二,香港的《译丛》。《译丛》于1973年诞生,翻译了大量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且在海外广泛传播,为译介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积极作用。第三,海外翻译机构或者以葛浩文、白睿文 、蓝诗玲为代表的翻译家。进入21世纪以来,政府和学术界都充分认识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意义,并积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开展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工作,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译介项目种类,还是译介规模都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值得关注的是,2005年《狼图腾》创下当年海外版权的交易记录;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作品的译介工作显然成为一大热点;2014年美国托尔出版社所出版的《三体》英文版,于2018年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译著海外读者反馈最多的历史记录。但是需要注意到的是,国内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始终存在着出口贸易逆差问题,译介工作难度较大,无法实现预期的译介目标。

三、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译介困惑

(一)文化背景与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受到历史、人文以及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始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中国人偏向于综合思维,注重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西方人则较为关注抽象思维,喜欢且习惯使用抽象概念分析和表达具体事物。思维方式还会给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带来重要影响,文学作品呈现方式有所不同。在这种差异化思维方式下,中西方读者的侧重点和追求也存在着较大差别。这些因素的存在,都会影响到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工作实施效果,阻碍其走出去。

(二)译介传播渠道不顺畅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译介出版和发行渠道中存在着不够畅通的情况,影响到了作品的推广工作效果。很多国外出版社误认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缺乏着广泛的读者群体,出版活动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从而不愿意积极参与到作品的翻译和出版活动中。现阶段国内开展当代文学作品译介推广活动中,多是由专业学术机构进行,经常被看作是小众化和专业化的行为,推广力度不够大,市场影响力较小[1]。

(三)翻译者自身综合素养和需求不匹配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活动中,翻译者自身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存在着一定局限,是导致该项工作实施效果不够好的主要因素之一[2]。译者自身的翻译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实际展现效果[3]。在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需要有大量专业化、高水平译者作为支撑,但是现实情况却是,目前高素养的译者十分缺乏,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需求始终表现出快节奏的状态,这和文学翻译的慢节奏不具有一致性,同时本土译者自身语言驾驭能力不够高,在实际译介活动中没有从外国读者实际情况入手,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4]。

四、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译介新定位

面对现阶段中国当代文学译介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要能够积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加以综合管控,全面提升总体译介工作水平。

(一)明确译介定位和突破口

不断提升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水平,需要注重结合当前工作实施中的不足,找寻到准确的定位。

首先,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政府在不断加强经济建设活动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开展文化软实力建设工作,增强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力,实施全方位的管理活动,加强译介工作实施效果,促进中国当代文学的良好传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其次,中国当代文学译介活动实施过程中,想要实现“走出去”的良好发展目标,不仅要明确翻译工作这一重心,还要能够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实施扩展活动,横向要求中国当代文学译介工作能够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行各业之中,促进其朝着多方面发展;而纵向发展则需要针对译介活动的前后进行综合管控,做好准备工作和反思总结工作,尽可能提升中国当代文学译介效果[5]。

再者,要找准中国当代文学译介工作的突破口,以点带面,促进其更好“走出去”。具体实施中国当代文学译介工作时,要有意识地探求外国读者的喜好,明确他们所关注的中国元素,突显出中国当代文学翻译中的中国元素,发扬中华文化的长处。而在宣传中华优秀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不断发掘一些新的宣传点,减少海外读者的审美疲劳。在输出中国当代文学,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外国读者的接受程度占据重要地位。莫言作品的“走出去”表现出巨大的成功,其借由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契机,广泛开展译介活动[6]。

(二)拓展译介传播渠道

中国当代文学的“走出去”,积极开展译介活动,可以从当前媒体发展方式实际情况入手,不断拓展一些译介渠道。在呈现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已经不再局限于书本这一单一形式,其可以通过互联网、影视剧等方式扩大影响力。借助于新媒体实施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改编活动,借鉴海外传播活动形式,如英国的哈利波特系列、日本的动漫发展产业,都在一定程度上宣传本国文化,实现文学作品的良好传播。当前中国当代文学译介活动进行中,还可以积极借鉴网络小说连载方式,译者和读者之间保持着一定的互动,从读者实际阅读需求入手,选择更为合适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开展翻译活动[7]。

(三)提升译者综合素养

译者的语言运用能力、驾驭能力以及对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理解程度,在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跨语言交际能力,都将会影响到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实际翻译效果。实际开展中国当代文学译介活动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译者的综合素养和翻译专业水平,发挥其在文化输出方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摈弃“绝对”翻译观,也就是避免语言直译,更多的是结合中国当代文学语言和中国文化背景开展翻译活动。国内要注重不断培养专业化翻译人员,支持中国当代文学译介活动的有效开展,促进中华文化的良好传播和推广[8]。

很多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拥有着较高知名度,都是由专业译者承担的翻译工作。以莫言小说为例,其小说由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翻译,在文字用语和语言水平方面都展现出高水准。该译者还翻译了多部著名文学作品,如《香港三部曲》(City of the Queen: A Novel of Colonial Hong Kong)和《尘埃落定》(Red Poppies: A Novel of Tibet)等,从书名就能够看出译者的翻译能力,其将尽可能从诗意层面还原书名,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神秘的想象。

五、结语

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想要促进其良好“走出去”,要注重不断强化译介工作,提升总体译介水平。现阶段中国当代文学译介活动中还存在着一定不足,影响到该项工作的开展效果,不利于“走出去”,要注重积极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提升文化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译介当代文学走出去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FOUND IN TRANSLATION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建构的海外因素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西方兵书的译介与晚清军事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