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老年群体移动网络行为能力

2020-02-28姜涌吕冰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群体老年人信息化

姜涌 吕冰

(锦州医科大学 1公共基础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2图书馆)

建设信息化社会和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两项重要时代任务。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移动网络因其具备使用便利性,内容丰富性和实时互动性等特点逐步成为老年群体使用互联网络,获取信息的方式之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使用网络行为较2016年底占比增长1.2%,表明互联网正在向高龄人群渗透〔1〕。本研究探讨老年群体移动网络使用行为现状,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锦州市5个社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83人,年龄(64.48±7.52)岁,男37人,女46人,使用移动网络的52人,不使用的31人。选择标准为知情同意、意识表达清楚、有独自阅读能力、语言表达清晰和信息沟通无障碍者。

1.2研究工具 自行设计老年群体移动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其中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移动网络使用情况、移动网络使用满足感三部分。共设置了15个测试项目,答题方式为单选或多选。

1.3方法 在开展调查过程中,标准统一。首先向被调查对象详细说明本研究调查的目的及意义,取得调查对象同意,然后在能够反映被调查对象真实意愿的前提下由调查人员协助被调查对象完成问卷填写。问卷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83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行χ2检验。

2 结 果

2.1调查对象关于使用移动网络的自我描述 调查对象使用移动网络倾向(多选):新闻资讯47人、健康保健21人、消遣娱乐39人、社交35人、购物12人。使用满意度调查显示,16人(30.8%)对使用移动网络表示非常满意,认为使用移动网络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21人表示满意,12人表示一般,3人不满意;不使用移动网络情况的描述(多选):不感兴趣10人、技术障碍3人、信息真实性17人、资费问题5人、身体问题23人,但值得关注的是在不使用移动网络群体中有18人(58.1%)对待使用移动网络的态度表示肯定,其主观上有希望使用移动网络的意愿,12人(38.8%)认为移动网络能为自己生活带来便利,正逐步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

2.2老年人移动网络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老年群体使用移动网络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在年龄方面差异显著(P<0.01),在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老年人移动网络行为的单因素分析〔n(%)〕

3 讨 论

从老年群体使用移动网络目的来看,老年群体使用移动网络的首要目的是获取新闻资讯,其次是娱乐消遣,反映出移动网络在使用过程中信息获取便利,内容丰富多样的本质特点,在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指数上值得充分肯定〔2〕。同时,老年群体在使用移动网络获取健康保健知识和消费购物的积极性则不明显,表现出老年人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仍然有所顾忌,一旦遇到涉及切身利益,自己又把握不准的问题则相对保守。例如,网络养生保健信息良莠不齐,不乏一些所谓“大师”在网络上散布的伪科学保健知识,令不少人深受其害,前车之鉴使众多老人对网络信息望而却步〔3,4〕;网络购物、网络订票、网络打车等软件又都与移动支付挂钩,而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利用老年人网络知识缺乏,思维缓慢等弱点,采取网络诈骗或是电信诈骗。所以大多数老人对于这些涉及财务及网络购物的应用基本都不会使用,原因就是害怕财产损失和上当受骗〔5〕。

结合老年群体对移动网络使用满意度及不使用移动网络的原因来看,老年人自身因素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绝大多数老年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正式学习过汉语拼音,造成老人无法在电脑或者智能手机上使用拼音输入法,加之并非所有网络应用都支持语音输入,从而导致老人在人机交互问题上存在一定障碍。老年人在视力、听力、手指敏感性上都有所下降,在使用过程中内心害怕出错,因而一些老年人不愿意使用网络沟通或是交流。另外,一些智能移动终端制造商在研发设计时忽视了老年群体的特殊性,致使网络应用对老年群体“不友好”,也是老年人不愿使用移动网络的原因之一〔6~8〕。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移动网络逐步向智能化、简单化发展,操作和使用越来越趋于简单。移动网络的使用已经不需要相关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作为支撑,从而转向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成为大众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9〕。因此,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并非是影响使用移动网络或智能设备的主要因素。然而,移动网络技术是在21世纪初研发,并在近10年得到加速发展,由于中高龄老年群体(尤其是70岁以上)在他们工作、学习精力旺盛的年代并没有或者很少接触信息技术,随着年龄的增大自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在不断下降,因此中高龄老年群体自身获取信息技术的效率和能力都远远不如低龄老年群体〔10〕。

目前,大多数老年人思想相对比较保守,相比信息化这种虚拟现实的行为,老年人可能更注重切身体验或是真实感受〔11〕。缺乏真实感也是一部分老年人对新兴移动网络的虚拟性并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例如,在购物过程中,老年人见到或是摸到实物他们心理会有踏实的感觉;在聊天过程中,面对面的交流能使老人感到关怀和亲切。这些都是老年群体自身对移动网络不感兴趣的原因〔12〕。

信息化社会中,我们生活的吃、穿、住、行都可以通过网络或者移动终端来解决。当老年群体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原来所适应的生活被改变的时候,就会引起老年人心理发生变化,情绪不稳定,易怒等心理疾病容易发生。例如,打车软件的出现改变了老年人原本习惯的生活,特别是天气不好的时候,老人可能会等好长时间都打不到车。还有老年人反映,火车票网上(包括手机)订票可以足不出户,用最快的时间买到想要的车票,他们辛辛苦苦到窗口排队,多数线路的票早就卖完了。这些都容易引起老年人内心的“不公平”感,情绪也就更容易冲动,对外界的刺激就更加敏感〔13,14〕。

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容易导致老年群体信息鸿沟的产生〔15〕。信息鸿沟会使老年人感觉到自我被孤立,同社会发展的脱节。在他们内心会有一种自己被社会所淘汰的感觉,所以老人常说“人老了,不中用了”。当老年人长期处于这种消极,自卑的心理时,会进一步降低老人的感知能力,信息鸿沟也就继续扩大,导致一种负面的循环状态。长此下去不仅老人正常的生活会改变甚至影响到老年人身体健康。

几乎所有老人对于信息社会都是持肯定态度,他们认识到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受客观因素和身体能力限制,也只能是尽量缩小信息鸿沟,使老年人心理对于信息社会产生失落感和无法融入的孤独感〔16〕。

老年人大都在其年轻时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家庭和工作中。在年龄的增大后,主动自主学习意愿减弱,知识体系更新缓慢,需要更多的信息化培训投入才能真正帮助老年人口融入当前信息化社会中。因此,需要构建一种继续教育的体系,使广大群众在步入中年阶段以后还能紧跟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步伐。过去,传统的知识传递模式是由父母代向子女代传递的自上而下传递模式。但是,在当今知识、信息快速膨胀的信息化社会中,传统的知识传递模式已经不在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知识、信息开始从青年一代向上传递,由年轻一代来帮助父母和祖父母继续学习。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知识传递模式,或者说是青年一代对长辈的一种文化反哺。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可缺少,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子女对父母的教育,子女对于父母的教育不仅是新时代敬老的体现,更是当代一种新的家庭责任〔17〕。

猜你喜欢

群体老年人信息化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