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格瑞洛序贯氯吡格雷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0-02-28唐玉香
唐玉香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较为常见,治疗过程中常使用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进行治疗[1],但是实际操作中患者病变复杂,出血事件发生率较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体内的凝血因子水平也会随着发生变化,导致凝血功能紊乱[2]。本文对本院住院治疗的392 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情况进行策略分析,并深入探讨替格瑞洛序贯氯吡格雷对其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自2017 年1 月~2018 年1 月住院治疗的392 例行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96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02 例,女94 例;年龄52~76 岁,平均年龄(69.34±6.20)岁。对照组患者中男106 例,女90 例;年龄52~76 岁,平均年龄(71.76±6.60)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术前一次性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 和替格瑞洛片180 mg,或术前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 和替格瑞洛片90 mg/次、2 次/d,连续服用时间>3 d。
1.2.1 对照组 患者术后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替格瑞洛片治疗。患者术后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替格瑞洛片90 mg/次、2 次/d,连续服用12 个月。
1.2.2 观察组 患者术后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替格瑞洛序贯氯吡格雷治疗。在术后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和替格瑞洛片90 mg/次、2 次/d,连续服用6 个月;之后改为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 和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停用替格瑞洛片24 h 后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300 mg,次日继续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d。连续服用6 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主要、次要心血管终点事件及出血发生情况。主要心血管终点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次要心血管终点事件包括再发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支架内血栓、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出血情况包括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眼底出血、皮肤黏膜出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9、12 个月的主要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及次要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9 个月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2 个月的出血发生率6.63%(13/196)明显低于对照组15.31%(30/1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表3。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主要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n(%)]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次要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n(%)]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出血发生情况比较 [n(%)]
3 讨论
糖尿病与冠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存在密切关系,糖尿病患者血小板粘附性升高后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3],而后导致C反应蛋白(CRP)升高,易激活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从而引发血栓和出血风险增加[4]。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9、12 个月的主要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及次要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9 个月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2 个月的出血发生率6.63%(13/196)明显低于对照组15.31%(30/1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术后3 个月内均处于支架内血栓高发期,此时采用替格瑞洛进行强化抗血小板治疗[5];而在术后3 个月后支架内血栓风险明显下降,此时采用氯吡格雷既可进行起到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又可降低患者的出血风险。
综上所述,行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替格瑞洛序贯氯吡格雷治疗后可明显减少出血的发生,改善心血管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