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休息区多元化作用与利用方式探究

2020-02-27孙唯祎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7期

孙唯祎

摘 要:博物馆休息区是博物馆展陈内部空间、公共服务区域的组成部分,除具有缓解观众“博物馆疲劳”这一功能,还具有多元化作用。我国部分博物馆在博物馆休息区的设置上由于重视程度不足、设计不合理等原因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分类分析现存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探讨观众休息区的多元化作用,并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利用方式建议。

关键词:博物馆休息区;多元化作用;“博物馆疲劳”;文化休闲

博物馆休息区是展陈内部空间、公共服务区域的组成部分,包括展厅内部休息座椅、展厅放映厅休息空间,以及展厅外部公共服务空间中设置在展厅连接处或调节观众心情、缓解疲惫感的独立休憩区。

休息区具有调节“博物馆疲劳”的作用。除此之外,经设计、管理的休息区,可拥有多元化功能,使博物馆更好地提升观众体验。但仍有部分博物馆未重视休息区的营造,未全面认识和利用休息区的作用,使该空间设计未让观众在观展效果、社交等方面受益。

下面先通过案例分析博物馆休息区现状与存在问题,说明休息区营造的迫切性与必要性;然后探究博物馆休息区的多元化作用,并对其利用方式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1 博物馆休息区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展陈内部休息区现存问题

博物馆展陈内部休息区包括展陈空间内的休息椅凳、放映厅休息区、展厅内部独立休憩空间等。博物馆展陈内部休息区若设置不合理将会对展陈、展品与观众体验造成影响。

对展陈、展品而言,展陈内部休息区不足会导致观众破坏展柜、损害文物的行为。观众长时间参观展览,会产生“博物馆疲劳”。该现象可分为主观与客观两方面: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参观者身体上的疲劳,客观因素主要是建筑、环境、陈列、讲解词等多种因素。①博物馆可通过调节客观因素防止“博物馆疲劳”的产生,但无法彻底消除参观者身体上的疲劳,可设置休息区供观众休息、调整身心状态。如果展厅内部休息区设置不合理,观众疲劳时不能及时得到休息而倚靠、坐在展柜、辅助展品或其他设施上,造成设施损坏、文物受损。虽然博物馆有禁止标识、人员提醒,但也应当从观众角度考虑,通过设置更人性化的休息区,满足观众需求,减少不文明现象。

展厅内部休息区设置不合理会破坏展览整体氛围。部分博物馆展厅内部的设施未与展览融合,不利于展览氛围营造,甚至破坏展厅空间整体意境。

对观众体验与接收展览信息的效果而言,展厅内部休息设施不足会导致观众观看多媒体片段的兴趣下降。此外,部分展厅设置休息设施仅考虑了使观众达到身体上的放松,功能单一。但心理因素引起的疲劳往往叠加于由生理因素引起的疲劳之上,使人不但感到体力不支,而且心情不安,情绪不稳定,甚至出现畏惧心理。②部分设施未考虑通过转换环境、播放音乐等功能,使观众达到精神上的放松。

1.2 展陈外部休息区现存问题

展陈外部休息区包括博物馆公共服务区域中室内外、连接各展厅之间的休憩空间,可供观众休憩、无强制收费的咖啡厅等。展陈外部休息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休息区空间不足,设施缺乏导致观众失仪。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为提升游客参观体验与满意度在故宫内设置1400余把长凳,实现了“让游客有尊严地休息”,让观众在文物的殿堂可以保持最端庄而文明的姿态、享受贴心的服务,无疑是博物馆为观众服务时最基础但很重要的工作。然而仍有一些博物馆未做出改变,导致观众席地而坐或随意躺在博物馆大厅地面上,博物馆应当维护观众尊严与博物馆的文明氛围,展现出博物馆为观众考虑的体贴姿态。《大型博物馆主要公众服务空间设计》③一文中提到,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包括首都博物馆在内的7所博物馆公共服务空间占比均低于总建筑面积的10%,其中休息空间的占比更小,无法满足客流量与博物馆未来的发展需求。

二是休息区位置设置不合理。休息区最好有天然采光、新鲜空气以缓解室内沉闷感与观展带来的情绪,通过转换环境、光源使观众达到精神上的放松。韩国学者曾对比过拥有不同景色的休息区,结果显示建筑外墙由整块玻璃组成、观众能看到外部自然环境的日本国立新美术馆休息区使用效果与观众体验更好。①但部分博物馆只是在走廊边设置座椅,环境嘈杂,舒适性差;或是休息区未设置在展线上,离展厅远,无明显标识引导,不利于观众使用休息区。

三是还存在未营造文化氛围、功能单一、无法体现博物馆服务质量等问题。

2 观众休息区多元化作用与利用方式探究

基于以上问题,下文将结合案例探讨观众休息区多元化作用,并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利用方式建议。

2.1 多感官体验,缓解“博物馆疲劳”,提高观展质量

博物馆休息区的最核心作用是缓解“博物馆疲劳”,恢复原则也是缓解“博物馆疲劳”的方式之一。博物馆设计者要努力地延缓疲劳发生的时间和降低疲劳的程度,尽可能提供可以帮助观众消除疲劳,至少是局部消除疲劳的条件。②

“博物馆疲劳”可分为身体疲劳与精神疲劳,休息区不应仅满足于缓解身体疲劳,还需通过引入自然光、转换景观等不同方式,通过多感官体验,促进观众身心放松。如欧盟议会展厅中的放映厅,弧形空间、暖光、播放美景的屏幕、沙发躺椅、可查阅信息的触摸屏、循环播放的鸟叫声等白噪音,从触觉、视觉、听觉等方面营造出一个独特的休息区,与展厅其他空间实现了风格的转换,使观眾身心放松的同时传播了部分展览信息;六朝博物馆休息区座椅上设置了耳机孔,观众可收听《广陵散》等音乐,在六朝文化中身心放松;苏州博物馆设置了多个可观赏室外庭院风光的休息区,观众可以在展览间隙品味园林风情、感受自然,这也是观众喜爱苏州博物馆的原因之一。

2.2 促进博物馆发挥社交功能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博物馆具备为公众创造真实社交环境、满足公众真实社交需求的条件,是一个具有独特优势的社交场所。③休息区是博物馆促进观众展开社交行为的重要场所,促进观众社交可以在展陈空间内、外的两种休息区中实现。

在展厅内部休息区,可通过营造社交环境、设置互动项目与装置促进观众交流。如欧盟议会展厅内部休息区中间为互动项目,沿墙设置了座椅。笔者观察到,对家庭型观众而言,青少年乐于参与展厅中的互动装置,而长辈在体验后坐到座椅上陪伴孩子,双方既有陪伴过程,又可以满足个体需求。

在公共服务空间中的休息区,可通过打造提供给拥有相似背景的观众共享的休息区,促进其交流。例如,震旦博物馆在不同位置、不同相邻空间设计了两个装修风格和设施各异的休息区,分别针对学生、工作者与游客,为不同背景的观众提供不同的空间,促进同一空间中的观众交流。国外大型博物馆也有设置会员休息室的传统,作为会员福利的一部分,吸引会员群体反复前来并成为粉丝,同时这也是会员交流、共享的新社交空间。④以V&A博物馆为例,其设置多个会员休息室,将原博物馆四楼的国家艺术图书馆办公室也改造为新的会员专用休息室。

2.3 延伸展览内容,打造文化空间,发挥文化休闲功能,扩大博物馆影响力

一方面,博物馆休闲是独特的文化休闲,是能够获得知识和审美的文化休闲。他们有独特的空间营造与艺术氛围。⑤需要在休息区营造文化氛围作为展览的延伸,突出休闲教育意识,发挥文化休闲功能。例如,六朝博物馆将休息区布置为兰亭流觞场景,每一个座椅后都悬挂上书兰亭集序的条幅,地砖也拼出了一条河流状,展现出博物馆风格,也成为展厅内容的自然延伸,使观众在休息区都能感受到六朝古都之底蕴。

另一方面,博物馆休闲娱乐功能逐渐凸显,人们在博物馆通过观看展览、参与社教活动等方式接受知识,也希望在具有独特文化氛围的空间中陶冶情操、放松身心。通过营造休息空间,进一步发挥博物馆文化休闲功能,吸引外延觀众、潜在观众进入博物馆,扩大博物馆影响力。例如,V&A博物馆、维也纳艺术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的下午茶已成为很多游客、居民“打卡项”。同时,这也为博物馆带来了收入。

2.4 促进观众加深对展览与展品的体会,避免体力消耗

展厅内部休息设施的摆放位置也很重要,既要将有限的座椅放置在观众关注度高的展品前,又要使观众视线可以舒适地观察到展品,还需要留出充足的空间维护展厅正常秩序。例如,布鲁塞尔美术馆著名画作《马拉之死》,不同于同展厅的其他展品,它的正面有一条长凳,很多观众选择长时间坐在凳子上,仔细观察这幅画,仿佛已穿越到画中破解曾经的谜题。

2.5 体现博物馆人文关怀,与观众建立良好关系

及时发现、满足公众需求,是博物馆主动降低姿态与观众建立良好关系的体现。博物馆在休息区设计、使用过程中,要根据观众的接受程度、使用情况,及时调整,给观众更贴心的关怀。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暑期游客量剧增,游客只能蹲或席地而坐。中国国家博物馆发现这一现象后在大厅大台阶上增设临时休息区与“爱心”坐垫,满足观众休憩需求,体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人文关怀,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

3 结语

博物馆休息区的设计、营造,体现着博物馆质量与水平,反映了博物馆顺应社会发展、为观众服务的态度。博物馆休息区的设置有缓解观众“博物馆疲劳”、发挥博物馆社交属性、延伸展览内容、发挥文化休闲功能、促进观众对展品的理解、体现人文关怀、增加博物馆收入等多元化作用,博物馆面对目前休息空间不足、设置不合理、缺乏设计等问题,需在寻求观众反馈、了解观众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