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雕版印刷技术与保护浅谈
2020-02-27黄文锋
黄文锋
摘 要:书版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且它的寿命有限,多次印刷对书版的损害是明显的。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化、数字化阅读的普及,传统的雕版印刷技艺受到冷落。然而,雕版印刷技艺作为传承千年的文明精髓,不会被现代技术完全取代。薪火相传,让雕版印刷技艺发扬光大,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关键词:雕版;雕版保护;雕版印刷
0 引言
雕版印刷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印刷术。“雕本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语),而盛于明清。是以阳文繁体文字或图画制成版面刻于木板或石材、金属等上,然后着墨或颜料再将柔软纸页覆上印刷出一篇篇文字,图画的书叶然后装订成册,流传人间。因印刷技艺及颜料的不同,可分为墨印本、朱印本、蓝印本、套色印本等。雕版印刷技艺在中国已有1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雕版印刷技艺已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9月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家谱雕版印刷制作成线装书会涉及四大步骤、十几道工序,包括写样、雕版、印刷、装订等,也涉及制墨和纸张制作等印书原料的生产。本文重在对雕版进行印刷技术的阐述,是对工作过程中技术经验的研讨,以民国海南省图书馆藏版《刘氏族谱》为例,浅谈雕版印刷技艺及其保护。
1 雕版情况
雕版印刷所用原料常有木、石、金属等。一般多用梨木、枣木、梓木等板材做原料,因此有“付之枣梨”或“付梓成书”之说。《中国印刷史》载“雕版印刷的板木,古人用梓木,故称刻板为‘刻梓或‘梓行。”另外,还有用黄杨木、鸡翅木、银杏木、苹果木、皂荚木等雕版的,亦为易就之故。这些“易就之木”都被称为杂木,是在人力、物力不能企及时,梨木、枣木、梓木的替代品。要求材料质地坚硬,纹理细腻,适合印书籍、画像。也有用石版、玉版、金属版,古代有些佛像就以石版印制。当时印刷钱币交子多用青铜版。
《刘氏族谱》原本是文昌市的刘氏所有,存放于柴房中,有识货的人购买后转让给海南省图书馆。同时征集到的还有《王氏族谱》《韩氏族谱》等共440多块雕版,其中《刘氏族谱》200块(图1),雕版的材质没有经过科学鉴定,原木料不清。雕版双面刻字,有10块单面刻字。版框宽高23厘米×16.5厘米,四周双边,单黑鱼尾,半叶9行22字,双行小字同。版心刻有“校书堂”字样。由于日久无专人保管、保存环境恶劣等,虫蛀及霉蚀大量滋生,有些版人为破坏,初判断为原主人当作垫板用于剁猪食用,版上的部分雕字已经无法复原。总体来说版的质地还是比较硬实,完全可以进行印刷操作,但多数版已经变形扭曲,不能平放于桌面。这给后续的印刷造成不便。其中有四块版虫蛀空心了(图2),只剩表面一薄层刻字的面,对于这样的版暂时没有对其进行印刷,等待后续修复情况酌情进行保护、抢救性印刷。
2 雕版印刷需要的工具及材料(图3)
雕版印刷也叫木版水印,传统的印刷需要的工具有棕刷(扫)、趟子、盘子、喷壶。雕版印刷所需工具见表1。
印刷所需材料:宣纸(选择安徽汪六吉宣纸、生宣,两种厚度分别为0.5毫米和0.7毫米,0.5毫米的纸性由于薄的原因相对柔软,0.7毫米的相对厚挺)、墨汁(选择500毫升一得阁墨汁和北京香山牌500克快干型墨汁)、毛毡(用书写毛笔字常用的羊毛毡子)、橡皮泥(固定雕版,防止印刷按压时雕版滑动或翘起)。
3 雕版印刷技术步骤要领
①裁纸。根据雕版大小及最终需要的作品大小把宣纸对折好裁成合适的尺寸备用。雕版大小一般以版框尺寸为准,版框外是没有内容的,印刷时不计算在内。由于海南省图书馆需要保存的家谱资料是印刷后装订成册和散叶保存两种形式,所以宣纸裁成34厘米×23厘米和46厘米×34厘米两种尺寸,分别印刷出两种不同开本大小。
②清洁雕版。由于日久没有专人管理,雕版表面上附着很多泥沙、灰尘及动物排泄物等,要把雕版浸在清水中,然后用棕刷轻轻扫去雕版上附着的泥沙、虫卵、霉菌等,最后用清水冲洗污渍、杂物。
③控水。用棉毛巾轻轻吸去雕版上的水分,然后让雕版立起来,控去多余水分,阴干,防止霉菌滋生。
④准备。在桌面上铺上毛毡保护桌面(也可选择其他能保护桌面的布);再铺一层胶垫(大号鼠标垫),防止印刷过程中雕版滑动或移位。由于雕版较小,轻薄,而且长久存放后雕版已经扭曲不平,平放在垫子上四边不在一个平面上,四角扭曲不平,操作起来会翘动,笔者的做法是在版下用橡皮泥加以固定,以防止印刷时雕版抖动移位。雕版是双面雕刻的,故雕版不能和橡皮泥直接接触,还得在橡皮泥上面再敷上一层薄的棉布隔开板和橡皮泥,然后用手轻轻按压雕版,检查雕版的稳固情况。这样印刷准备工作完成,下面开始上墨、敷纸印刷。
⑤上墨。把墨汁充分摇匀后倒入盘子,先用刷子在盘子上蘸墨,然后在清洗干净后的雕版上轻刷。第一遍墨要上足,全部刷匀版面边框,然后等版上的墨汁快要干时用喷壶喷出水雾,用刷子再蘸微量的墨在雕版上以画圈圈的手法来回扫刷,务必使版面上都附上墨,而且墨不宜多,版上不能有多余的水分,用眼观察不能有明显的反光,最好是墨汁开始出现黏稠度时最好。利用这黏度能很好地把薄宣纸黏附在雕版上,印刷才不会使纸移位,而且墨不会洇纸,字迹印出时才能清晰、干净。
⑥印刷。墨刷好后,把前期裁切準备好的标准尺寸的汪六吉宣纸轻轻平敷在板上,记得书叶天地的比例留出适当空白的边幅,用趟子先横着版的方向轻轻刷一遍,让纸很好地黏附在板上,把整个版面基本上全印出来,再竖着顺字的方向适当地重力刷一遍,这时可从纸的背面判断印刷的清晰度及完整度。对不完整、印不到的边角地方着重刷,有的边角地方由于刷子软度及宽度的原因,刷压不到细小下凹的字(雕版变形有些字不在一个平面上),可改用小的平面小木块单独施压印刷(笔者利用针锥的平底木把施压,大家可利用手边可利用的任何好用的东西当工具,不必拘泥于特指的工具),以使雕版能完整印刷出来。从纸的背面判断印刷质量完好后,即可把纸揭开。揭纸时从一角开始轻轻揭起,由于墨汁有胶黏性,所以要尽快揭起,时间久会导致印好的书叶黏附于雕版上难以揭起。这样一张书叶就印刷完成,平放于一边阴干待后续装订成册。
⑦清洁余墨。印刷好后的雕版要用清水冲净版上的余墨,使刻字清晰、干凈,再用毛巾吸水后阴干,以便入库前进行厌氧除菌、灭杀虫卵等操作。
⑧顺页。装订印刷好的书叶依据版心的页码顺好,排好序。然后就按照古籍修复复原的方法,也就是线装书制作的基本方法装订成册(图4)。在此不多介绍线装书的装订方法,有兴趣的读者可找相关的介绍材料进行学习。
4 操作技艺总结
雕版印刷的操作技艺,其操作的目的是能清晰、完整地把雕版上的文字、图案印在纸上,以装订成册供读者阅读、学习。熟练快速操作需要在正确操作方法下长时间地刻意练习,熟能生巧。想提高工作效率要有个时间统筹的问题,理顺印刷的程序问题,如刷第一遍墨时有个等待墨汁阴干的过程,为了提高效率可在等待的同时给第二、第三块版上第一遍墨。印刷书叶的质量涉及纸、墨的选择。因为操作的最终体现在纸墨上,所以选择用纸首先不能太厚,过厚的宣纸在印刷作业中不好把握,即厚的纸有一定的硬度,印刷时硬挺在雕版上,特别是对于变了形的雕版,纸就不能很好地服贴在版上面,导致印刷出来的文字、图案有重影、移位,造成印刷难度增加,甚至使印刷失败。其次,墨的问题,不能太稀也不可太浓,把握好度。墨稀时等阴干,浓稠时要用喷壶在版面上喷水雾润化,再刷。要利用墨汁的微小黏性,但不至于把纸粘牢揭不起来。同时要刷匀版面且没有余墨,只要某一个字的余墨过多就会导致墨洇纸,使印刷失败。最后是版的固定问题,要保证在印刷作业时不产生抖动和位移(雕版和纸均不能在工作时产生相对位移),才有可能印刷出清晰的书叶。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印刷出清晰、完整、真实的作品。此操作方法仅是针对老旧的、零散雕版的印刷保护方法使用,如专业的批量印刷应该订制标准的印刷工作台,制作有专业的固定纸及版的装置。
5 书版保存注意事项
印刷工序完成后的书版,要清洁好后才能入库存放。印刷后的版余墨要用清水冲洗干净,用软毛刷轻轻刷,沥干水,用毛巾轻轻擦干净,平放阴干。入库之前要对雕版进行霉菌虫卵等消杀,《刘氏族谱》在入库前得到海南省博物馆协助对雕版原件进行充氮厌氧杀虫除菌处理(图5)。雕版存放与古籍文献保存一样,雕版存放在海南省古籍特藏书库(图6),该书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图书馆古籍书库基本要求》,温度设定在16~20摄氏度,湿度设定在50%~60%。
雕版装具应该保证通风,特别是在海南高湿高温的环境下,雕版长时存放应该竖立在铁架上,便于通风。雕版之间尽量不要紧挨挤压一起,空气流通是保证雕版不长霉的主要原因。为了存放雕版,我们特意订制一批装具,装具底部设有小格,能够使雕版竖立存放,不相互挤压。雕版保存不能长期依赖机器调节而放任不查视,平时应该做到定期检查、定期通风、定期除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雕版得到安全、妥善的保护。
参考文献
[1]秦嘉杭.新中国雕版印书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1):101-105,110.
[2]叶宗乐,李大伟.扬州雕版印刷技艺传承发展现状与问题探究[J].民族艺林,2019(2):133-142.
[3]刘洪权.民国雕版刻书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0(4):51-57.
[4]邵玮.金陵刻经处经版的管理与保护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3.
[5]张秀民.中国印刷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6]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图书馆古籍书库基本要求[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