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与唐朝盛世
2020-02-27赵淑霞
赵淑霞
摘 要:在唐朝,北方草原上的少数民族是草原丝绸之路开发、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草原丝绸之路先后交替被少数民族突厥、回纥、奚族、契丹、室韦等掌控,他们与唐朝时战时和,促进了大唐盛世的繁荣和草原丝路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北方;唐朝;少数民族;丝绸之路
唐朝经济、文化的极度繁荣,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许多国家都循着著名的“丝绸之路”来到当时这个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度。唐都长安城作为世界级的大都会,以博大恢宏、顶天立地的气概屹立于东方。出现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原因有很多。唐朝本身的积极因素固然是其主流,围绕在唐朝边境的各少数民族,也为唐朝的繁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突厥、回纥、吐蕃、西域各民族及靺鞨、薛延陀、南诏等都曾在边疆地区建立过属于自己的地方政权,并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横亘欧亚大陆的草原丝绸之路,是生活在北方广袤大草原上各少数民族与唐王朝联系的主要渠道。这些草原民族用他们的马队及骆驼队踏出了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他们不仅是丝路的最早开拓者和参与者,更为唐朝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随着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他们自身的畜牧业经济特点和经营方式,使他们充当了早期丝路贸易的主角。草原丝绸之路在加强北方草原与中原地区密切交流的同时,还打通了与欧亚及西方往来。
在唐代,中西方文化交流进入了全盛时期,唐太宗当时被草原各部尊为“天可汗”,各草原民族首领几乎都经阴山河套一线的“天可汗道”来长安朝拜,唐王朝在北部边疆建立的五大都护府之一的单于大都护府(今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就是通往北方草原丝路的商贸中心。
内蒙古大草原自古就是水草丰美的地方,也是我国古代许许多多北方部落和民族的摇篮。数千年来,在这块高原土地上,有许多民族和文化交替出现,这里既听到过匈奴的语言,也听到过丁零、鲜卑、柔然等民族的呼喊。还有一些民族仅仅在史书上保留了一个名字,就从这块历史舞台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到了唐代,居住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民族主要有突厥、回纥、契丹、奚、室韦等族,他们同唐王朝时而兵戈相向,互相攻伐;时而和平友好,互通婚姻,演绎出一幕幕历史的悲喜剧,也创造了许多灿烂的文化。
突厥族是唐朝北方最重要的民族,同唐朝关系最为复杂,影响也最为深远。突厥原是一个不大的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最早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一带。约在公元6世纪初叶,突厥人迅速崛起,在怀荒镇建立突厥汗国,成为中国北方地区的强大民族,完全控制了草原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地方。中原王朝在突厥的强盛时期,每年都要送去大量的丝绸来笼络他们,隋帝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境内的榆林行宫会见突厥启民可汗时,一次就赐给他帛二十万段。获得这么多的丝绸,突厥贵族除留取一部分自己享用外,将剩余的大部分丝绸都通过草原丝路贩往西亚、中亚。随着突厥的扩张与强大,虽然隋朝对其不断打击,但也没能阻止突厥对草原丝路的控制与利用。当时对丝绸需求量最大的是罗马帝国,丝绸贸易被波斯人垄断,突厥人在栗特人的帮助下绕过了波斯人,直接与拜占庭王朝进行丝绸交易,由此突厥人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上再一次将丝绸国际贸易推上了高峰,当然这一切的发生、取得都要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流血。
唐朝建立后,当时丝绸贸易在中亚诸国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时的突厥人已经拥有了中亚丝路的大部分控制权。突厥与唐朝之间的战争除了政治、军事权力的争夺,更大的一部分是对草原丝路贸易在内的经济贸易权利的争夺,这种战争不断发生,从未停过。贞观元年(627),唐太宗派十万大军击灭了突厥,后东突厥余部占据黑沙城(今呼和浩特市北),史称后突厥。唐中宗时,唐政府出兵驱逐了后突厥,占领了黄河以北之地,使阴山以南的地区终为唐所控制。唐和突厥双方的战争断断续续地持续了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突厥帝国衰败解体,无奈地交出了丝绸之路的控制权。
唐朝的最终胜利直接促成了另一个游牧帝国—回鹘帝国的诞生。回鹘,也称回纥,居住在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回纥是一个善于利用机会的民族,唐太宗时遣使入唐,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为了统治回纥,唐在其辖地设置6都督府7州,并开辟了“参天可汗道”通往回纥。唐玄宗时,回纥攻占了突厥故地,占据了古匈奴故地,控制了阴山以北的锡林郭勒高原、乌兰察布高原、巴彦淖尔高原和呼伦贝尔高原,并在辖区内实行左、中、右区划制。公元788年,回纥改称回鹘,控制了草原丝绸之路,成为漠北继匈奴、突厥之后的又一强大汗国。唐文宗时,回鹘被黠戛斯击破,一部西迁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吐鲁番、库车等地,史称高昌回鹘,成为今维吾尔族的祖先;另一部迁到今甘肃省张掖地区,成为现今生活在那里的裕固族祖先。
回鹘是个很会经商的民族,商人人数很多。回鹘与唐朝经常进行大规模的茶、马、绢贸易,回鹘从中获利巨大。这种绢、马和茶、马贸易,刺激了回鹘的贸易和商业经济的发展,使回鹘成为继突厥之后与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的又一个少数民族。《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五《回纥传》记载:“岁送马万匹,酬以嫌帛百余万匹。”“回鹘恃功,自乾元之后,屡遣使以马和市增帛,仍岁来市。以马一匹易绢四十匹,动至数万马。”回鹘人把草原丝绸之路当成了中转站,大做转手贸易,用丝绸交换西方的珊瑚、翡翠、琥珀、玻璃器具、香药、安息香等,草原丝绸之路的作用在回鹘人手中被发挥、利用到极致。安史之乱后,回鹘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陇右大片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影响和阻遏,唐中央政府与北庭、安西都护府的联系以及唐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都要绕道回鹘地区,这就是史上常称的“回鹘道”。不言而喻,这一时期唐朝和西方各国的丝绸贸易是完全操纵在回鹘人手里的。
历史上的回鹘汗国辉煌了几百年之久,对唐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蒙古文、满文就是借助于回纥文发展起来的,回纥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在西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仍能找到回纥文化的缩影。
唐朝的奚族和契丹族居住在草原丝绸之路沿线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鲜卑故地。其中唐贞观年间,在奚族境内设置了饶乐都督府,以奚族首领可度为右领军将军兼饶乐都督。唐朝末年,契丹兴起,奚族被契丹征服。契丹族是内蒙古东部地区最为强盛的一个民族,贞观年间契丹依附唐朝,唐朝在契丹驻地设立了松漠都督府(故址在今翁牛特旗境内的老哈河、西拉木伦河交汇处附近),分契丹八部为十州。契丹后来曾依附北方强族突厥,直到唐开元年间才被唐朝重新征服,唐玄宗援引旧例,重新在赤峰地区设置了饶乐、松漠二都督府对契丹进行管辖。
呼伦贝尔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被誉为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唐朝时期,这里居住的古代民族被称为室韦。室韦族因史书记载的阙如,加上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很难留下遗迹,目前对室韦族的研究还很有限。近几年,在额尔古纳河下游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了三处半地穴式古代居住遗址,并且出土了大量陶片,虽然在遗址附近未发现古墓,但为探索室韦族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草原丝绸之路是一条纽带、一座桥梁,它将内地汉族人民与北方各少数民族紧密联结在一起的同时,也紧密联系着西方各国和各族,有力地促进东西方文化文明的交融。同时也促进各民族、各国家共同利益的发展,拉近了世界空间的距离。分布在唐朝北方草原丝绸之路上的这些北方民族,同唐朝时附时离,不断地发生战争,它们像一颗颗星星,以唐王朝为中心,按唐王朝指定的轨道不停地运转着,使唐朝更加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王大方.论草原丝绸之路[J].鄂尔多斯文化,2006(2):7-9,12.
[2]葛根高娃,李晓.历史时期草原丝绸之路相关问题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79-86.
[3]张楠,马金辰.历史时期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城镇概况探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8(2):44-46.
[4]唐雨良.草原絲绸之路货币研究文章综述[J].内蒙古金融研究,2003(S3):279-291.
[5]樊保良.略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与丝绸之路[J].兰州大学学报,1994(2):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