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宁卫千户赵克瑄墓志铭考论

2020-02-27黄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7期

黄伟

摘 要:2018年在泉州石狮新发现一方明代墓志铭,墓主为南外宗赵氏成员、永宁卫千户。南外宗赵氏是宋代宗室中的一支。徽宗时期,宗室人数增加,为解决宗室的赡养问题,朝廷将部分宗室成员迁往西京洛阳府和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迁往南京的宗室,被后世称为“南外宗”,当时还设立南外宗正司管理这部分宗室成员。随着“靖康之难”,北宋灭亡,金兵入主中原,南外宗正司不得不南迁,南外宗室成员最后在福建泉州定居。在之后的发展中,南外宗赵氏经历了南宋的发展、元代的灭亡和明代的复兴。明代,南外宗赵氏成员赵古礼被明朝廷派至永宁卫任千户,其后裔亦袭赵古礼之职,共历十代,为明朝廷镇守泉州海疆。

关键词:南外宗;永宁卫;赵古礼;赵克瑄

南外宗赵氏成员赵古礼因战功在明初被朝廷升为永宁卫左千户所正千户、威略武德将军,其位子孙世袭,历十代,共十二人为明朝镇守东南海疆,直到17世纪中叶明清易代,导致家族蒙难。后来其后裔仍继续在泉州永宁扎根、繁衍。2018年3月,文物工作者在福建省泉州市石狮永宁镇发现赵古礼后裔赵克瑄的墓志铭,从历史文物的角度印证了族谱的记载。

1 墓志铭简介

该墓志记载此墓为赵克瑄与其母马氏、妻张氏的合葬墓。墓志黑页岩质地,碑额圆首,正面阴刻流云纹及用篆书阴刻“明永宁武德将军怡庵赵公洎母太宜人马氏正室张宜人墓志铭”,正文为阴刻楷书,总计727个字(图1)。

墓志铭正文抄写如下(墓志内容中的标点为笔者根据行文内容断句):

明永宁武德将军怡庵赵公洎母太宜人马氏正室张宜人墓志铭

赐进士出身亚中大夫浙江左参议石山庄一俊撰文

乡进士少厓郑良璧篆盖

晋庠生华南王自警书丹

怡庵赵侯母太宜人马氏,讳妙金,谥寿慈,故千兵赵公彬之配,同卫千兵马公昇之女也。方抱父母以慧怜,稍长服姆氏之教,□夜以孜孜。既嫁事□□孝顺而正以无违夫子合如也。不幸夫子没,宜人哀毁守志、组雪纫霜、茹亲苦以抚育□□补极慈爱,然性情严栗、治家有纪□少从即呵斥不姑息,以遂其过,肃如也。是故怡庵公讳瑄,字国玉,幼而长,长而承厥职,几所以事上使下者,往往服母氏慈训。尝自言曰:吾少孤,赖吾母以育以教以有今日为。承事弗恪以遗母忧是大不孝,噫味斯言也。观其涞矣,酷爱诸弟妹。老死同焚,事不苟分,异盖其天性孝友,迥出武弁者,然也。娶宜人张氏讳瑞真,谥慈惠,晋邑笋江巨族,几其女德妇道母仪不胜终物以数,大都无忝于其姑马氏云尔。弘治壬戌十月二十九日马太宜人卒,距生于永乐乙未四月二十二日,享年八十有八。子男三,长曰瑄,既怡庵公也;次曰瑾,娶王氏;三曰珙,娶黄氏。孙男有七,曰震、曰云、曰霳,瑄出也;曰仁、曰禄、曰杰,瑾出也;曰□,珙出也。女二,长妙玲适江西袁州指挥使戴佐,次妙适南安定远教职陈澄鲁。孙光弼业十有二。玄孙堂春辈有九。怡庵公卒于成化丁未十二月十三日,距生于正统壬戌九月十三日,享年四十有六。子男三,长曰震,承父职,娶丁氏;次曰云,早卒;又次曰霳,娶彭氏。孙六,曰光弼、光寿、光奇,震出也;曰光达、光勋、光伟,霳出也。女三,长淑英适千户花钰,次淑明适千户张晟,次淑源适镇抚王弼。弘治辛亥八月二十一日张宜人卒,距生于正统甲子正月十二日,享年四十有八。男女皆其产也,呜呼,人事参差,三丧淹于浅土久矣。四世孙光寿始克举葬事霳赀□□之卜地于登瀛门外东山之原,背丙面壬,为坟三圹,中太宜人,左怡庵公,右张宜人。卜以嘉靖庚戌年正月初七日,奉柩安厝,先期走币来乞铭予,不侫处状序之如此云铭曰。

母子相成,夫妇合德,今世所稀萃于一室,生名于时,没志诸□以埯诸幽,志明庇惜。

2 南外宗赵氏在泉州

南外宗赵氏是宋朝建立者太祖赵匡胤及其弟太宗赵光义、魏王赵廷美的后裔。太祖赵匡胤亲写御书,编写三派“玉牒”,并亲自制订了三派(暨太祖派、太宗派、魏王派)的14字昭穆(辈分名),用以排辈之分;另立遗嘱“我族无亲疏,世世为缌麻”。

赵匡胤制订的宗室三派的14字昭穆分别如下:

太祖派为德、惟、守(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太宗派为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魏王派为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次、古、光。①

北宋后期,由于宗室人员的增多,首都汴京无法满足宗室成员的居住需求,为缓解京城汴梁财政资金紧张的状况,蔡京于崇宁元年(1102)上疏徽宗,建议在宋的西京(今洛阳)和南京(今商丘)设立外宗正司,将部分宗族迁往两地,“崇宁三年(1104),置南外宗正司于南京应天府,西外宗正司于西京洛阳府,各置敦宗院。”②因此,定居于西京的宗室被称为西外宗,定居于南京的被称为南外宗。

两宋之交,靖康之难,徽、钦二帝被金人所虏,中原丧失。靖康二年(1127),掳徽宗及“帝(钦宗)及皇后、皇太子北归”③,并抢劫汴梁城内的珍宝,“府库畜积,为之一空”。③在短短的12年里,金国就“绌辽、宋主,居天下之正”④,宋朝半壁江山尽失,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宋南京应天府继位。

赵构被金军的追逐和禁军的叛乱⑤吓破了胆,只想偏安一隅,不仅拒绝了宗泽要他前往汴梁坐镇、恢复河山的奏本,还放弃定都建康的请求,而最终选择离前线较远的临安(今杭州)为“行在所”。因其年号为“建炎”(1127—1130),加上赵构南逃至两浙路的旅程,史称“建炎南渡”。与他南逃的还有其他宗室成员们,西外宗正司的宗室成员,先移扬州,后至福州;南外宗正司的宗室成员则先“移镇江”⑥,后“置司泉州”⑥。

绍兴元年(1131),349位⑦宗室成员迁至泉州,至景炎元年(1276)十一月,蒲寿庚与泉州知州田真子“闭城三日,尽杀南外宗子”⑧,投降元朝,至此,南外宗正司在泉州存在了145年。

南外宋宗室成員中有大批人才,他们为官任上,勤政廉洁,促进了泉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宋朝重视对宗室成员的管理,所以南外宗正司也有训饬、检防的职责,并设立睦宗院专门培养、管理宗子读书、教育,对“不率教者以法拘之,岁久之悔,则除其过名”。①因此部分宗室成员有着较高的学识和较好的品行,“子孙成进士者凡百三十余人”②。他们中有多人任泉州知州、提举市舶司或南外宗正司知宗正司事等职,对泉州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王朝更替,前朝宗室往往成为被逼迫和杀戮的对象。宋元之交,蒲寿庚投降元朝,对南外宋宗室成员进行屠杀。“尽杀宗人长幼”③,宗室“在泉被害几尽”④,并且侵占宗室房屋、田园、物品,毁坏宗室墓葬⑤,“司院府第既遭兵燹,则谱牒等书,不复见矣”。⑥在这场屠杀中只有少数幸存者“逃遁窜伏”④,他们“或摧兵革,或窜姓名,或弃谱牒,或投遗像于水火,生且存者,所真字号,抑或去之不敢用,懼祸也”⑦,还有的不得不“隐居山林”。⑧待至天下初定,即至元二十六年(1289),漳州爆发了“陈机察起义”,打着拥戴宋室的旗号,致使广东、泉州、福州的宗室“尽俘北去,事白放回”。⑨因此,大德四年(1300),赵由馥在其所写的遗嘱中告诫子孙:“为我子孙,须知谨慎、守己。勿苦贱辱而怀郁抑,勿恃权势而致谤诬,勿视遗失宝器而兴嗟叹……人前强笑,皆亡国子孙免祸之道也。”⑩

明朝建立以后,南外宗赵氏才开始慢慢恢复生气,渐渐迎来复兴,并向外迁徙。其中迁移的支派成员还有作为这方墓志铭主人赵克瑄的先祖赵古礼。赵古礼是魏王派的后裔,在明初迁居永宁,任永宁卫左千户所正千户,“同明太祖开国有功,洪武十八年(1385)授铁券……分封泉州永宁卫千户侯,钦赐威略武德将军,世袭罔替”。k

3 赵克瑄家族与永宁卫

赵古礼所镇守的永宁卫,位于今泉州市石狮东南部的永宁镇。永宁古称水澳。南宋乾道八年(1172),因海寇犯境,故在此设水澳寨;元代时沿袭宋代政策,设置永宁寨。

元末明初,倭寇袭扰中国东南沿海,给沿海百姓带来严重的灾难。明朝建立后,为防御海盗、倭寇的军事需要,朝廷在沿海设置了一系列卫所、巡检司寨。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江夏侯周德兴在永宁设立永宁卫,与泉州府城内的泉州卫形成掎角之势。为筑永宁卫城,周德兴“乃遣泉州卫指挥佥事童鼎,率兵校相地,筑城于此。周围八百七十五丈,基广一丈五尺,高二丈一尺,为窝铺凡三十有一,为门凡五:南曰金鳌,北曰玉泉,东曰海宁、曰东瀛,西曰永清,各建楼其上。城外有濠,广一丈六尺,间碍大石,深浅不同,濠水或时涸”。l永宁卫拥有“左、右、中、前、后、福全、高浦、嘉禾、崇武、金门十千户所”m,所辖官兵一万两千余人,是领有“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的泉州卫官兵5600人的两倍。

明初赵古礼因协助朱元璋开国有功,被封为永宁卫左千户所正千户(正五品)、威略武德将军,其子孙世袭其职,为大明王朝镇守东南海疆。正千户作为千户所的最高指挥官,下有辖副千户、百户等,指挥官兵员额约1120人。地位在卫中仅次于都指挥使(1员,正三品,为卫的最高指挥官)、指挥同知(2员,从三品)、指挥佥事(4员,正四品)。

永宁由于地处泉州湾的掎角之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导致倭寇时常袭扰永宁卫。在倭寇最为猖獗的嘉靖年间(1522—1566),永宁卫涌现出尤天爵、黄澄等抗倭英雄,而赵古礼的后裔作为千户,守土有责,也必然要参与抗倭战斗。

根据《南外天源赵氏族谱》及乾隆《泉州府志》的记载,在赵古礼之后,其后裔赵光观在洪武年间(1368—1398)袭职,赵德祯在永乐年间(1402—1424)袭职,赵承彬在宣德年间(1426—1435)袭职,赵克瑄在天顺年间(1457—1464)袭职,赵叔震在弘治年间(1488—1505)袭职,赵光弼、赵光寿(《泉州府志》记为赵光震)、赵宝春、赵均春在嘉靖年间(1522—1566)袭职,赵宗鼎在万历年间(1573—1620)袭职,先后任永宁卫左千户所正千户和威略武德将军。赵宗鼎之子赵舒祐“袭职以功特权指挥使、封威毅昭勇将军”①,总计十代十二人。

根据墓志铭的记载,赵克瑄为赵承彬的长子,他生于正统七年(1442),卒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天顺年间承袭父职,为正千户、威略武德将军。

赵克瑄外公为“同卫千兵马公昇”,即洪武年间任永宁卫右千户所正千户的马昇;妻张瑞真的家族为“晋邑笋江巨族”,即泉州府城内的大族。由于马氏治家既有慈爱又不失严厉,使赵克瑄“服母氏慈训”,又有“酷爱诸弟妹”“天性孝友”的品格。

赵克瑄与张瑞真生有三子,长子赵叔震“承父职”,接任正千户及威略武德将军,赵叔震与夫人丁氏生有赵光弼、赵光寿、赵光奇三子,其中赵光弼、赵光寿先后承袭父职;赵克瑄次子赵叔云早夭;赵克瑄三子赵叔霳与夫人彭氏生有赵光达、赵光勳、赵光伟三子。

赵克瑄有赵淑英、赵淑明、赵淑源三女,分别嫁与永宁卫后千户所副千户花钰、左千户所正千户张晟、镇抚王弼等一系列永宁卫武官。

墓主除赵克瑄外,其母马氏、妻张氏分别卒于弘治十五年(1502)、弘治四年(1491),“三丧淹于浅土久矣”,最终三者一起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行二次葬,埋葬地点在永宁卫城东南门登瀛门(东瀛门)外东山,墓向坐南朝北(有偏角)。该墓志的发现印证了《南外天源赵氏族谱》和《泉州府志》的记载,也证实了赵克瑄家族在永宁卫的显赫地位。

明清易代,清军大举南下,镇压拥明势力,赵家因此战乱“家室被毁”。②

值得一提的是,该墓志铭的撰文者庄一俊,字君斐,号八石山人,晋江市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历任户部主事、浙江布政司左参议等职,其“文慕韩愈,诗好李杜……著有文集、诗集若干卷”。③

4 小结

南外宗赵氏从南宋初年南迁,至今在泉州已有近900年的历史,其宗族的传承历经了南宋的辉煌、元代的衰落和明代以来的复兴与迁播,早已成为泉州的大族之一。在明代迁播的过程中,南外宗成员赵古礼因功被朝廷敕封为永宁卫正千户,其子孙世袭其职,在明一朝镇守永宁卫,其一脉与永宁卫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今天在永宁第四社区仍有一条赵厝巷,并且保留有一座赵氏祖厝。此次赵克瑄墓志铭的发现,为解开两者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