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评审中的财务管理规范
2020-02-27■王慧
■王 慧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近年来我国医疗事业体系内的格局变化十分明显,特别是在医疗服务市场不断开放的背景下,竞争机制被引入了医疗事业体系当中,市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在激活医疗市场活力的同时,也给各级医院带来了一定的竞争压力。为了有效应对市场环境的考验,促进医院医疗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参与医院等级评审,就成为很多医院面临的必然选择。在我国,“三甲”医院属于最高评审等级,其评审标准的严苛性不言而喻,只有做好全面的医院管理,深入查找并解决医院各项管理工作中的漏洞和缺陷,才能为顺利通过评审奠定基础;而财务管理作为“三甲”医院评审中的重点评审环节,其管理的规范性、运行的流畅性、数据的真实性等,直接影响着评审结果。就目前来说,很多医院将“三甲”评审中的重点放在了临床诊疗科室业务上,这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因此而忽略了财务管理工作,那么最终也会对医院的评审结果,甚至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作用。为此,笔者认为,我们务必提起对医院财务规范性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只有以评审促进医院财务管理改革、以评审指导医院财务管理改革,才能实现医院等级提升与财务管理能力提高的“双丰收”。
1 “三甲”医院评审标准与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分析
依照《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三甲”医院的医疗功能与任务最为全面,不只科室设置、人员配备的指标较高,而且医疗管理和诊疗技术水平、服务能力、管理能力、教研科学管理与水平、医德医风建设等方面的要求也最高[1]。在“三甲”医院评审过程中,为了达到“三甲”标准,医院必须全面查找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严格做好规范和整改工作,否则,一旦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就可能出现“水桶效应”,导致评审结果的不理想。财务管理水平,是医院管理这一大项指标的重点考核小项,对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评审,需要从会计法规执行情况、财会机构设置情况、财务人员配备情况、财务管理制体制、机制、制度的完善与否、经济核算方法的规范与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根据《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目前我国医院会计工作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需要统筹做好医院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的核算工作,以此为出发点,要想做好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以顺利应对“三甲”评审,就要求我们深入对标对表以下工作要求,确保医院会计工作的规范性。首先,要严格实行全成本核算制度,实行总会计师责任制,对医院的运行成本、债务规模等进行合理控制,不断提高医院的投资产出效益,从而降低经营风险;其次,要实行价格公示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相关采购制度,保证医药价格透明、药物价格信息准确[2];再次,要建立和完善医院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做好审计、评价与监控工作,切实加强预算管理和绩效考评[3]。为此,医院要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按照《会计法》、《新政府会计制度》及国家有关规定和财经法规要求,规范财务核算工作和流程。
2 我国医院财务管理中的现存问题探讨
“三甲”医院的评审标准,对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加精细化的要求,但是在实际评审工作中,医院财务管理中仍旧容易出现种种问题,特别是以下几种问题在评审中最为常见,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格外注意。
2.1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更新不及时
近年来,我国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不断深化,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2019年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较以往的会计制度有了很大的变化,“双基础双制度双报告”颠覆了以往传统的会计核算和财务处理方式,而且取消药品加成、耗材加成、DRGs付费等一系列改革政策,为医院发展提出挑战,财务管理制度必须及时根据财务制度及医改政策的变化而更新。现在有些医院未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应该是精细化的、操作性强的,但是很多医院仍旧沿用传统“套路”开展工作,这就导致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操性不强,对于实际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约束意义不大,随着医院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与医院经营发展的步伐是不配套的,不能适应现行财务工作的需要和医院长远发展的需求。
2.2 缺乏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目前,很多医院财务管理中的预算管理制度“名存实亡”。首先,缺少全面预算意识。目前大部分人认为预算仅仅是向上级部门申请财政拨款的形式,而非为了满足医院经营管理,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而编制,医院将预算作为财务部门的业务,没有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其次,预算编制缺乏科学依据,比如,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多数部门将上年度资金收支数据,简单增减本年度变动情况作为下一年度的预算,不能全面考虑收支规模和诸多因素,或者为了不消减下年预算,在编制预算时留有富余;第三,预算控制能力较弱,预算管理流于形式。预算执行和评价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有些医院预算执行结果大大超过预算,预算支出时管理机构没有进行控制,或者部门以经济政策变化为由随意支出费用,对于预算执行结果没有考核,这就导致预算管理制度对于医院经营的控制力大大下降。
2.3 缺乏系统的成本核算体系
《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已有全成本核算内容,但不少公立医院虽然编制了全成本核算制度,但缺少实施细则,并未落实,成本核算方式单一,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单纯采用简单的科室成本核算方法,对于单病种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等方法不重视、不采用,导致成本核算的科学程度不高。医院的成本核算系统具有典型的复杂性,要依靠完善的内部工作程序和精准的报送数据,但是由于很多医院的成本核算体系并不完善,信息化成本核算程度较低,这就容易导致成本核算中出现数据误差,进而影响了医院的经营决策和经营成果。
3 “三甲”评审中的财务规范路径
3.1 提升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水平
医院财务管理人员首先需要端正思想,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要求不只是应对“三甲”评审和医院等级的需要,也是提高财务管理能力、促进医院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更是体现自身职业价值,促进自身专业技术能力不断提升的需要,从而全力以赴地做好整改和提升工作。在此基础之上,医院应积极组织做好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培训,一是要努力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在保证所有财务人员持证上岗的基础上,还要特别注意加强对他们的计算机业务培训,从而使财务人员能够熟练使用信息化财务软件、掌握数据安全管理方法,以此有效提高财务管理效率、降低财务管理成本;二是要强化财务人员的思想教育,做好职业道德培训和职业纪律培训,使财务人员筑牢思想防线、提高工作热情[3]。
3.2 强化医院财务内部控制
为了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医院应重视强化内部控制,通过进一步健全内控制度,积极改良经济管理措施等方式,切实提升医院的抗风险能力。此外,要树立高度的法律意识,落实经济活动合同化的管理要求,明确经济活动双方的权利义务,以此有效防止各类纠纷的出现。要切实履行医院经济活动机制程序,严守国家相关采购管理活动规范,制定完善的采购体系和收费监管体系,重视做好采购程序公开和医药价格公示工作,以此对内防腐败、对外展形象[4]。
3.3 落实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的预算管理,是保证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科学、规范,会计数据真实有效的核心途径,为此,医院在进行预算编制工作时,一定要树立全面预算管理理念,以健全的预算编制机构和专业的财务工作人员,运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反复论证和审核预算项目,稳步提升医院预算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其次,要保证预算管理制度的效能发挥,通过进一步优化医院内部管理流程,为提高医院管理效能、打造内部良好环境秩序打下坚实基础;要强化预算的约束力,严格在预算范围内控制各项支出,可考虑采用预算经费卡、建立预算执行结果评比制度等,以此有效约束资金使用行为、掌握预算执行进度、激发责任处室的预算执行积极性。
3.4 重视做好成本控制
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必须坚持人人参与的原则,要在医院内部切实推行生产与管理并行、集中统一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找准源头控制支出,厉行节约,努力达成人力资源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税收成本等的全面控制,以此从各方面上减少医院的成本费用。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断健全和完善成本核算体系,明确成本控制分工,建立多层次的成本控制指标,实行全面成本核算,强化成本控制能力,从而确保提高医院的经营成效。
结 语
财务管理规范是“三甲”医院评审中的关键性指标,只有深入剖析现存问题,从人员管理、内部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等多个角度和多个方面入手,切实提高会计工作的规范性,才能达成医院等级提升的目标,才能最终提高整个医院的经营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