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
2020-02-27张艺馨
■张艺馨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1 引 言
面对城市化过程中暴露出的如交通拥堵、人口老龄化、资源分配不均、城市应急和管理能力不足等城市病,未来城市建设的核心在哪里呢?为此,本文拟从城市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及其影响因素两个基本方面对国内外主要研究进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并结合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展望了城市评价理论与实践应用可能的研究视角和方向。
2 城市竞争力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2.1 城市竞争力的内涵研究综述
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视角:
一是从生产力的角度解释城市竞争力,例如波特在后来的著作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全球产业竞争》等研究成果中,从微观层面的产业、企业和产品的生产效率出发,将城市竞争力理解为生产效率。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韦伯斯特(Douglas Webster)(2000)认为,当一个城市能够比其他城市生产和销售更好的产品时,这个城市则具有更高的竞争力。
二是从生产要素的聚集和利用效率的角度,将城市竞争力概括为城市吸引、聚集和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创造财富和价值的能力。比如克雷斯尔(Peter KarlKresl)(1999)认为,城市竞争力是指城市创造财富、提高收入的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倪鹏飞(2002)教授认为城市竞争力主要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创造价值的能力。
三是从政府公共服务和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将城市竞争力界定为城市为居民提供消费品和公共产品从而满足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的能力。例如贝格(Iain Begg)(1999)认为城市竞争力是城市为满足各级市场需要而生产产品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并且同时增加居民收入。
四是从多个维度出发认为城市竞争力是多种合力的综合。上海社科院的研究(2001)认为城市竞争力是城市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综合发展能力的体现。于涛方(2004)提出城市竞争力是城市的生产能力、生活质量、社会进度及其对外影响的综合反映。
本文发现城市化发展的早期,采用单一视角对城市竞争力内涵进行界定的较多,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从综合性视角界定城市竞争力则更加符合城市化发展的规律和潮流。但对城市竞争力内涵的核心和城市竞争的意义并没有做出很好的说明。本文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人们对城市抗风险能力、社会保障、和谐邻里关系等需求,认为城市竞争力可以定义为:城市为巩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提高对发展投入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本要素的吸引力,并形成和谐、稳定和特色城市文化的能力。
2.2 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丰富,从以上对城市竞争力的内涵界定中已经可见一斑。可以粗略归纳为硬实力和在软实力两个大类,前者主要是指城市的要素禀赋,例如城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等,而软实力主要指市场环境、社会制度、经济结构、城市文化等。
克雷斯尔(1999)著名的“双因素”理论将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分为经济类和战略类两种,其中经济因素包括生产要素、基础设施 、区位 、经济结构、城市环境,战略因素则涵盖了政府效率、城市战略、公私部门合作和制度弹性。韦伯斯特(Douglas Webster)和穆勒( Muller(2000)则明确了制度因素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区域禀赋也在他们的理论中得到重视。他们将城市竞争力分为四方面:一是经济结构,即城市竞争的物质基础;二是区域禀赋,例如城市地理,自然禀赋等;三是人力资源,是城市竞争的长期潜力;四是制度环境,反映城市竞争力的软实力。迈克尔波特(2002)的“钻石模型”侧重强调“人为环境”,如制度、文化等因素对竞争力的影响。与此类似,加德纳(Ben Gardiner)(2004)也强调了区域文化对城市竞争力的作用。贝格(1999)则注意到了创新和学习能力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贝格运用一个复杂的“迷宫”来说明城市竞争力体现为城市绩效的投入和产出关系,并在模型当中加入了创新和学习能力这一新的变量。“3+1”理论模型则将国家因素、城市环境、企业和产业因素以及贸易准则纳入城市竞争力评价当中,并突出强调了贸易水平的贡献。IMD(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2001)则较为全面的归纳出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与技术、国民素质的竞争力八要素。
国内学者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大都与以上国外的经典理论体系相类似,其中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倪鹏飞教授及其团队的“弓弦箭”和“飞轮模型”为重要参考,从市民、企业、产业、商业环境、创新环境、社会环境六个方面分析了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指出这些因素之间会产生交叠。
3 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以上可以看出,文化、环境、制度、教育、创新学习等软实力要素对城市竞争力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本文对此十分赞同,这些核心要素的直接和核心受益人就是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关键在人,目前我国城市化过程与人们密切相关的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的失调,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行业差异巨大,非城市人口收入较低,工作环境差,很难同等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二是城市扩张和城市环境的失调,城市环境污染,卫生条件差等问题危及居民的生命健康。三是城市经济增长与居民可行能力的失调,尽管我国城市增长速度较快,但是质量不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人均资源的占有量、社会决策权利、政治参与度等可行能力并未得到同等程度的提高。本文认为应该更加强调与人力资本的培育、吸引和留存相关的要素,以提高居民可行能力为目标进行城市竞争力的培育,比如城市抗风险能力(危机应对能力)、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如医疗物资、医疗服务)、城市环境(特别是非中心区域卫生环境)、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城市对非户籍人员的身份认同、居民的政治参与感等,将这些要素提高更高的位置,让城市中的人都能有获得发展和幸福的权利和能力。
4 城市竞争力研究展望
首先,未来城市竞争力的内涵应该表现为城市为巩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提高对发展投入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本要素的吸引力,并形成和谐、稳定和特色城市文化的能力。其次,在众多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当中,人力资源的地位将逐步提高,应该更多的从人在城市发展中的获得感角度去评价城市竞争力,本文认为新福利经济学中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内容的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将可以作为研究城市竞争力的一个可能的视角。第三,对于城市竞争力评价理论的验证应该加快脚步,目前全球城市化尤其我国城市化进程已经到了快速发展阶段,在升级原有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应该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多样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并且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城市竞争力进行预测,以为未来城市发展定位和方向提供政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