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整体架构与实现路径

2020-02-27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德育

梅 丽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乌鲁木齐 830000;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贯彻落实培育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2018年9月10日,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2019年3月18日,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深入探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落实立德树人的应有之意和必然要求,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基本含义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是指根据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以及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科学合理地规划中小学和高校不同学段教学内容,形成科学完整系统的一体化教育体系[1]。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课程。“学校”是指通常所说的全日制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和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为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在学校设置的课程,主要是运用授课教学的形式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想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能力。德育课程是指教育者为了实现设定好的目标,通过各种可行的方法,让受教育者切身体验各种真实的道德活动,从而使受教育者得到正确道德教育的所有教育因素的总和,这里的德育课程主要是指中小学德育课程,教育对象是指中学生(初中、高中)和小学生。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现实意义

当前,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普遍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德育课程目标脱节、倒挂、衔接不足等现象,主要表现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层次混乱,教学内容衔接不足,课程内容倒挂,不同学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有效衔接不足,缺乏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顶层设计,这些因素使学校思政课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只有将德育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势,才能改变该学科课程目标参差不齐的状况,最终实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价值。

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调研考察时明确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2]教育过程和教育目标是紧密相连的统一整体,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此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其功能需要通过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加以诠释。同时,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通过教育方能实现,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是逐步上升的过程,这就要求学校思政课要分阶段有计划地施行。合理规划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体系,实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育人价值最大化。大中小学思政课应在网上网下、课堂内外等层面实现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有序对接,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模式,挖掘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价值,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创新发展,进而更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领作用。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理论指导

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体系,尤其强调要将学校德育的核心作用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凸显出来,切实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整个社会中的核心地位。

建构大中小学思政课体系的最终价值旨意在于:一是策划大中小学思政课体系必须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起点和终点。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新时代的教育革新已经处于深水区,其明显特点是人们对教育的追求已从接受普通教育转化为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这就要求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内在需求和外在需要,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立德树人的最终目的。规划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理论体系,实现其应有的效应。

二是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遵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第一,必须遵循唯物辩证法的逻辑结构,把握立德树人总目标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处理好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本质关系。针对这种情况,要求我们不仅要抓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而且还要大力挖掘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蕴含的德育内容,切实引导好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理念。第二,要灵活应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观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由于大中小学各个阶段学生的年龄不同,学科体系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和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德育课程;既要考虑到其特殊性,又要充分尊重其普遍性,以此使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彰显其应有的价值。

三是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中国实情相融合的产物,是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核心内容,循序渐进地开展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基本原则和整体架构

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为主题做好顶层设计,应当遵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中小学德育课程的特点,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属性,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逐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学生的行为,从而实现该课程应有的效力。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14亿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主要是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三个不同层面所设定的价值准则。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体系中,必须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等因素,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递给学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信仰,让学生为中华腾飞而奋斗。

第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主体性是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最显著的特征,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发展速度,因此,确定学生的主体性不仅是新时代教学理念的出发点,也是新时代教学理念的最终落脚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对象主要是学生群体,这就要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作为评判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标准;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切实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获得感。

第三,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古往今来,虽然各国的教育理念、内容和形式不尽相同,但是各国在教育的作用上会产生价值共识,这种价值共识是建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基础。首先,从教育对政治的功能来看,培养政治素养是国家的客观诉求。习总书记强调: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3]。教育和政治有着天然的联系,并且这种联系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政治决定教育。譬如,在国家总体布局上,教育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是服务于国家发展的。其次,从教育对增强国家实力的作用来看,提高教育质量是建设强大国家的前提条件。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凡是实力强大的国家,其教育水平也是比较高的。因此,我们只有提高教育水准,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兴盛,也只有教育青少年树立家国观念,才能汇聚磅礴力量抵御外部侵略势力并实现国家的稳定昌盛。再次,从教育对人的教化功能来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客观选择。文化兴,则国家兴,当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殊时期,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接近实现中国梦,文化自信是我们国家立身于世界之林的根本,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这既是我们国家独有的特色,也是我们国家生生不息的命脉。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顶层内容体系

建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顶层内容体系,既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导向、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遵循,又要承接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内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顶层内容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心,同时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科技创新文化、总体国家安全观等的德育内涵。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顶层内容架构,有序构建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容体系。

第一,在政治认同教育中,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制度”“科学理论”“社会主义道路”作为重点内容。实现政治认同,必须遵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发展的脉络,引导青少年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中,从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思想的历史发展中,从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情景中,深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新中国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向前发展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结合中国特殊国情创造性地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奋斗史,等等。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譬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大理论,为世界各个国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社会发展模式和中国方案。这些都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鲜活的教材。

“党的领导”的教育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认识个人价值和党的事业是一体的,只有为党奋斗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政治制度”的教育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更加坚定制度自信。“科学理论”的教育重点是引导学生熟悉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道路”的教育重点是让学生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龙去脉,从而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

第二,在“国家意识”教育中,把“国家观念”“国家利益”“国家意识”作为重点教育内容。“国家意识”指人民对自身国民身份认可的一种情愫。加强“国家意识”教育,关键是帮助学生理清中国发展的脉络,理清中国从积贫积弱的状态转变为茁壮成长状态的前因后果,明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重大意义;帮助学生认识“落后就要被宰割”的历史训诫,从而让学生明白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同一切试图损害中国利益的势力作坚决的斗争;帮助学生增强家国意识,认识中国当前的国情,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形成和转化过程,深入了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使学生在社会价值多元化中始终保持理性思维。

第三,在“文化自信”教育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尤其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不断探究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涵的仁爱思想、诚信思想、以民为本思想、正义思想等,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文化自信,要引导学生熟悉中国近代革命史,尤其是革命战争年代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格;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从党治国理政的成功实践中,不断弘扬时代精神。

第四,在“人格养成”教育中,把“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团结合作”“自由平等”等作为重点内容。“人格养成”是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旨归。开展“人格养成”教育,核心要使学生确立规则思维和法律思维,自觉学习并践行法律法规,守好法律的责任田;指引学生牢固树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维护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更要注重自身道德品质的提升,增强自身的家国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养成自信、自爱、乐观、坚毅的品质,并学会善于与人合作。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除了要规划好其顶层设计,还必须将顶层内容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载体、教师队伍、教学评价中的新元素,从而实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大价值。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设计一体化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以立德树人为旨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总目标和各学段的具体要求,科学规划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个学段的内容架构,合理设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及考核标准,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使中小学德育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成一个科学系统完备的学科体系。

小学阶段,德育课程应着重启蒙道德情感。比如,在培养“爱国主义”教育方面,通过开展学校升旗仪式、齐唱国歌、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革命遗址,让学生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长历史,从而提升其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挽救中国。

初中阶段,德育课程应着重培养道德理念。比如,在培养健全人格方面,通过让学生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特点及心理发展规律,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观;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和培养其法律意识,从而使学生养成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行为习惯并维护好社会公平正义;通过举办团体竞赛,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体精神,让学生明晰只有善于与他人合作,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高中阶段,德育课程应注重培养政治素养。比如,在强化国家意识方面,通过台湾事件,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重要性,没有国就没有家。通过带领学生学习中国国情并开展相关专题研讨会,让学生了解新时代中国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际遇。通过带领学生学习时事政治,使学生形成关心世界变局,心系国家前途命运的思维定势。

大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着重培养使命担当。比如,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新形势下,没有一个人可以独善其身,不管我们扮演什么角色,每个人都要和祖国心连心,国家好,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好。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更要时刻把个人的学习和国家的繁荣强盛紧密联系在一起,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提升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渠道,也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路径。课堂教学通过理论讲授、案例解析、情景模拟、播放微电影视频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懂弄通理论知识并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对此,首先要把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及其发展动向,尤其要引导学校思政课教师全面把握中小学德育课程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熟悉各个学段相互衔接的德育要求,以及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知识和中小学德育内容有机融合的方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引导学生立德树人、立志成才”“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4]的明确要求。因此,在小学阶段要注重启蒙式学习,初中阶段要注重体验式学习,高中阶段要注重常识性学习,大学阶段要注重理论的学习。同时,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成长发展规律,有效衔接好各个学段的教学内容。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师资一体化

构建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体系关键在教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核心要素。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方案。要依托全国各个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平台,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制定合理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方案,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升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质,使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呈现专业化发展。其次,要完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方案。通过开设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班等方式,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并利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独特优势,帮助不同学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升专业技能。最后,要完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集体备课机制。完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集体备课机制,必须打造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师集体备课平台。充分利用钉钉群、腾讯会议等网络平台,开展不同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集体备课会,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中小学德育课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和学术交流,切实提高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实力[5]。

(四)大中小学思政课评价一体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把德育融入到各门课程的各个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育人效果,需要根据一般的评价理论对其实施评价。当前,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评价多散见于各种德育评价的实践环节中,缺乏一定的系统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评价方法是否有效很难定论。因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小学德育课程效果的因素是多元化的,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顶层设置出发,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小学德育课程评价体系一体化也应该是全方位的[6]。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效果评价是指评价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课开展评价时,进行全方位的把握。这里的全方位主要是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德育课教学紧密相连的全方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评价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全人、全息和全程。“全人”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德育课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程”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德育课教学对提升学生德育的过程,即对学生某方面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有可能是在理论课上开展,也有可能是在实践课上开展;“全息”是指在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德育课的立德树人效果时,需要综合考虑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德育课效果的各种因素,而不是只关注某一个因素。

社会生活、校园文化、思政课教材、德育课教材以及教学方法是学校可以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德育课的重要资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可以称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德育课的重要依据。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德育课教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课的效果联系较为紧密,这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德育课教学的成效。当然,除了教材因素之外,还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效果,比如,生长环境、教学方法等因素。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作为教学的主体,两者都是影响该课程效果的重要因素。比如教师在课堂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作为影响课程效果的方法因素;教师如何实施课程教学目标,可作为影响课程效果的决策因素;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知识和德育内容如何转化为学生良好的品行,可作为该课程的成效因素。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思政课“需求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