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引领能力提升探析

2020-02-27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理论课载体主体

李 莉

(辽宁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鞍山 114051)

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引领能力的提升,是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域一个非常重要且亟待解决的命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引领能力主要包括主体引领能力、内容引领能力、机制引领能力等,是多种能力互相作用、协调发展的综合能力。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引领能力总体良好,始终在党和国家的重视、支持和指导下不断自我革新和发展,始终将经典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作为政治引领主要内容,始终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提升政治引领效果。不过,政治引领能力也存在不足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主体引领意识、责任感、使命感不强,理论支持不彻底、不系统、不完整,内容缺少时代性、时尚感和吸引力,机制缺少协调性、动力性和灵活性。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引领能力的主体引领能力提升

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引领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等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体引领能力居主导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引领能力主要体现在导引方向、阐明学理、率先垂范、激发动力等。导引方向是引导学生在事关政治立场、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确保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严守政治纪律、勇担政治责任、做出正确政治选择。阐明学理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即党的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进行透彻的学理分析,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进行科学客观的阐述,引领学生站在理论的高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人类社会和中国社会的历史选择、现实发展、未来趋势做出正确判断。率先垂范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要“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自觉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推进者,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代言人。激发动力是指激发学生的政治热情、塑造稳定的政治心理、开拓广阔的政治视野,进而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施行规范的政治行为。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领对象不是生活在学校“真空”下的“绝缘体”,因此主体引领能力还表现为学校、家庭、社会的政治引领合力。目前,学校中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和其他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引领能力与日俱增;党和国家出台一系列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政策,社会主流媒体的思政公开课、思想政论性节目也响亮发声;家庭的政治引领直接而具体、深刻而持久,与家庭主要成员(主要指父母)的政治素养、思想觉悟、文化修养等成正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提倡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是推动家庭作为引领主体进行政治引领的有效措施。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1]。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政治引领能力同向助力而行,才能形成百川归海之势,否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独木难支,其主体引领能力也会被“拆招卸力”。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引领能力的内容引领能力提升

内容引领能力是从知识、能力和价值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政治引领的能力。政治引领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主线,应贯穿教育教学始终。知识层面的内容引领能力是基础。提高知识层面的内容引领能力应以学科理论体系为支撑、以教材体系为蓝本、以学习体系为主要驱动,将政治引领从学科理论体系、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学习体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2],兼顾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不断拓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库、理论源、教学法,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基本理论,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四史”“三主义”等理论发展背景和治国理政经验,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观的基础理论知识框架。

能力层面是用理论智慧、历史经验、国际比较解读国家治理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地予以抵制,不断增强使命担当,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能力层面的内容引领能力是关键,引领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牢固坚守政治立场、正确判断政治现象、主动表达政治倾向、勇敢展现政治行为的能力。具体来讲就是,引领学生具有正确认识国情的能力,理解中国是一个超级大国,必须正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带来的种种现实问题,提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能力;引领学生具有正确分析世界大势的能力,理解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必须正视经济、科技和政治关系都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变化,提升在风云变幻中始终不忘初心,坚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荣使命的能力;引领学生具有正确分析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能力,正视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始终不曾停止,且以各种隐蔽的形式不分领域、不分场合、不分媒介地进行,提升辨别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实质、化解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危机的能力。

价值层面是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进行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的能力,使学生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价值层面的内容引领能力是重中之重。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政治理论性资源和理论澄清,政治思维和政治心理的训练,政治生活实践和政治价值判断的历练。通达的政治理论、缜密的政治思维、稳定的政治心理、丰富的政治实践,才能凝聚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和价值观。另外,现实中国的表现是中国自信的重要来源,是对理论体系的有力验证,对社会理想的无声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现实中国的正确解读,是学生坚定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观的又一动因。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引领能力的机制引领能力提升

机制引领能力是指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引领各要素有效协作、更好地发挥作用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引领的要素有:政治引领主体、政治引领客体、政治引领载体。政治引领主体包括主导主体和主动主体,在这里重点讨论主导主体;政治引领客体是引领对象的思想、言语和行为;政治引领载体包括课堂载体、活动载体、文化载体、组织载体、全媒体载体、网络载体等。政治引领主体通过政治引领载体作用于政治引领客体,这种维持运行的方式就是机制引领,犹如促使一套具有人工智能的自动化装备,在一个闭环的有机系统里不断运行不断完善。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引领更侧重思想层面的引领,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言语和行为的实际表现;更侧重政治引领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对引领结果的评估;更侧重提升政治引领主体的能力、创新政治引领载体的形式,一定程度上忽视引领对象的主体性、以及政治引领客体的反馈。因此,要综合运用评估反馈机制、激励机制、创新机制等积极发展型机制,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引领的机制引领能力。

评估反馈机制是坚持结果导向,重点评估政治引领客体,及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政治引领主体的过程。评估政治引领客体需要根据科学客观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测评,根据所获数据和主观评价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提供相应反馈信息。政治引领客体是思想、言论和行为,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同时具有偶然性、不确定性、非统一性等特点,因此还应依据评估指标体系,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获取引领对象的“网络留痕”,利用质性研究方法获取“直观体验”,再进行综合数据分析和比对,以提供更为客观的反馈信息。评估反馈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测评工作,应建立中长期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提高反馈的效率和质量。政治引领主体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引领内容、引领方法、引领载体及提高自身的引领能力,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引领的实效性。以评估政治引领客体为重点的评估反馈机制,可以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引领仅在课堂范围内实施引领,避免仅以学生评价、学生成绩为主要评价指标,避免仅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为改革创新的着力点,而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引领置于真实的现实环境中,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引领社会化、持续化、实际化。

激励机制是坚持目标导向,重点激励政治引领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政治引领主体积极性的过程。国家已经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政策、经费等支持,各地方政府、高校也积极保障国家政策得以落实,对政治引领主体来说已经建立起具有普遍意义的激励机制。但就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引领水平而言,还应具体地激发政治引领主体更多方面的积极性和潜能。“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3],政治引领主体只有彻底掌握相关理论,才能融会贯通地运用。因此要激励政治引领主体,不仅需要持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要广泛涉猎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4]。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政治引领才是“接地气”“得人心”“行得通”的。因此,要激励政治引领主体下乡村、进社区、访企业,走基层、广体验、深积累,察学情、知社情、懂国情,将政治引领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变得鲜活、丰满、真实。激励机制不断促进政治引领主体在理论和实践上赢得突破,获得职业成就感和满足感,是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引领能力的外驱力转化为内驱力的重要方法。

创新机制坚持效果导向,重点创新政治引领载体,让政治引领载体始终处于“变”的时代潮头。政治引领载体是传输思想的工具,问题的关键在于引领对象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尽管对思想本身的价值认同是接受思想的心理前提,但对引领载体的喜好也关系到“引领之舟”能否到达彼岸。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旧事物的灭亡与新事物的产生永远如影随形,正在进行中的信息技术革命让“变”在越来越短的时间内发生,政治引领载体唯有“变”才能屹立时代潮头。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引领的创新机制应立足于提升信息化能力,以全媒体、线上线下混合的方式进行立体化引领。信息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创新过程,主要是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引领载体,将政治引领资源以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全媒体形式呈现,实现在课内外、线上线下对学生进行多感官沉浸式、个性化和多元化路径的引领。这种创新不是信息技术与传统引领载体的简单融合,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由“被动接受引领”向“主动智慧学习”转变的引领理念创新,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任何平台都可以实现引领学习的“碎片化”学习模式创新,是课外、线上成为课下、线下有效补位的引领方式创新,是基于大数据分析、全领域资源、大众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现代化引领模式。创新机制是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引领主动权、提高引领质量和效率、扩大引领影响力的重要方法。

猜你喜欢

理论课载体主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