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孩家庭教育父母路径选择

2020-02-27罗向东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子女家庭母亲

罗向东 张 强

(1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甘肃 陇南 742500;2麦积区第七中学,甘肃 天水 741020)

“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实施三年多,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新导向引发家庭结构变化,计划生育下的独生子女主体家庭规模迅速向二孩家庭的半自然生育形态回归。家庭中多养育一个孩子,父母总体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都会有所增长[1]。二孩政策有利于家庭结构的优化并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给家庭教育增添新活力。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全国住院分娩婴儿活产数为1846万,二孩及以上占全年出生人口超过45%;2017年全国新出生婴儿数为1758万人,二孩占比超过50%;2018年全年我国出生人口15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94‰,从生育孩次看,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出生人数和比重明显高于一孩;2019年出生人口1465万,其中二孩占比57%,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四年来,二孩及以上家庭增加了至少3308.3万个,年平均增加800万二孩家庭。受“儿女双全、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影响以及政策效应持续释放,预计在2020年二孩及以上子女家庭总数将超过4000万,如何应对二孩家庭教育成为父母面临的新挑战。

在三十多年计划生育背景下,我国基本形成以独生子女家庭为基本家庭规模,大部分父母、教师、学校、教育部门及社会各个管理系统习惯并熟悉独生子女的教育与管理时,二孩政策落地生效。如何实施二孩家庭子女教育引起教育部门、研究机构和全社会的重视,成为社会共同面对的现实热点问题。

一、二孩家庭教育父母面临新挑战

(一)子女养育人手不足

在诸多家庭教育难题中,子女养育人手不足成为二孩家庭中最突出的问题和必先应对挑战。在家庭教育支持体系初步构建的背景下,二孩的到来给原本紧张的家庭教育生态带来人手缺乏的最现实压力。有限的母亲哺乳期产假无法满足二孩养育所需人力的需求。父母不仅在抚养教育子女上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又要承担照顾老人的责任,还要面临从业工作停滞或职业发展机会错失的巨大压力,家庭教育呈现顾此失彼态势,大部分二孩家庭教育中依赖非母亲的帮助得以实现,尤其是爷爷奶奶、亲戚朋友、月嫂保姆或托幼机构人员来弥补家庭教育的人力匮乏。在社会层面,0-3岁公共托幼服务机构数量有限,服务体系不健全,二孩家庭教育主要依靠母亲来实现。为稳定家庭经济收入的持续性,大部分母亲不得不在工作、二孩的照料、家庭生活及孩子教育四方面同时付出极大精力,才能确保工作和子女家庭教育不被耽误。多重压力之下父母的主观幸福感随人力不足而导致的家庭冲突增多而降低。对孩子来讲,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对建立与父亲形成良好的信任关系形成障碍。

(二)生育成本高

二孩家庭一方面要承担长子女教育及生活用度,又要保证二孩高昂的育儿成本及逐年增加的教育费用。孕期营养、医疗分娩费用、育婴期幼儿生活及早期教育支出、幼儿园、小学、中学正常教育培养费用与日俱增,如果将保姆月嫂、住房改善及健康医疗开支计算在内形成高额支出,父母不得不压缩家庭中其他开支以应对养育两个孩子的直接经济成本,家庭经济能力成为影响生育二胎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2]。全面二孩政策给国家教育投资形成巨大压力,在政策实施初期,配套政策和措施不完善,家庭教育巨大的投资只能由家庭为主要承担者。

二孩家庭经济压力对儿童家庭教育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影响。有限的家庭收入限制儿童物质需求的范围,节衣缩食影响孩子尤其是长子女心理平衡。二孩家庭母亲为获取足够的日常必要生活物质保障而奔波,极易产生疲惫、挫败、焦虑、怨恨和绝望的情绪,导致家庭矛盾增多,影响幼儿健康人格和社会性情绪形成,给幼儿健康成长构成潜在风险,影响到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3]。家庭经济条件受困中的儿童更易遭受饥饿、疾病、寒冷、安全、营养、卫生医疗保健、教育等基本生存保障不足的风险,因此,充分的经济保障是二孩家庭教育顺利实现的压舱石。

(三)母爱分配失衡,亲子情感出现危机

幼儿社会化的纽带离不开良好的亲子关系滋养,亲情是维系家庭关系最基本的情感生态基础,是家庭教育的纽带。建立在血缘和共同生活基础上的亲子关系,依靠父母与子女相互影响与良性互动。幼儿社会性发展从早期家庭情感的积累向往延续,逐步认识自己与身边个体、自然及社会各种关系建立联系。亲子关系表现为父母与子女日常相互依靠、情感交流和物质交往行为,在婴幼儿期主要体现在对母亲的依赖性更大,以极强的情感亲密性为基础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二孩家庭亲子关系出现更加复杂多样的关系与矛盾,其根源是孩子间对母爱分配失衡矛盾。

二孩家庭中的亲子矛盾主要由孩子间对母爱的争夺而引发。父母面临同时要建立四种一对一的亲子交流(父子1、父子2;母子1、母子2)和两种一对二的双向交流,并兼顾兄弟姐妹间融洽相处的调适,难免会顾此失彼。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和年龄顺序决定了二孩家庭父母将较多注意力转移在养育年幼孩子身上,年长孩子对父母亲注意力疏远的异常行为感受明显,形成阶段性危机感;父母内心的公平在家庭教育实践中被更多关注二孩的行为替代,年长孩子因爱的缺失出现情感封闭等心理失衡问题,表现出短期内与父母情感交流疏远或各种隐性对抗行为,故而形成亲子矛盾。年长子女爱的丧失及孩子间对母爱的争夺表象上是母亲和孩子相处时间的减少,本质源于母爱在孩子间分享不均。原本属于年长子女独享的家庭生活资料、情感关爱、教育资源等家庭生活全部被分享,使得年长孩子对母亲的不满延伸到对弟弟或妹妹的不理睬或者情绪化报复行为,亲子矛盾呈现出多样化。

二孩家庭亲子矛盾更多源自母亲精力被稀释。母亲认为年长子女年龄较长、自理和独立能力增强,将抚养和照料二孩变为家庭教育重心,被“冷落”的长子女对父母关爱减少产生的缺失感明显而真实[4]。为了吸引父母对关注,长子女采用多种对抗行为:如不吃饭、装可怜、装病、找借口不去幼儿园或学校、刻意讨好父亲、奉承巴结或者更愿意亲近爷爷奶奶、弟弟妹妹日常相处中争夺抢占行为增多、自愿分担家庭事务表现冷淡、学习注意力分散、违规行为频发等。短期内亲子矛盾消解不够及时,长子女容易认为父母存在偏爱,良性心理发展形成阴影。有些亲子矛盾会随父母对长子女的关注度增多和需求得到满足而逐步消失,有些会隐形累积,影响成年后的性格。

(四)孩子心理问题突出

因父母投入大量精力照护幼小子女因而忽略长子女的成长,给长子女心理上带来不安全感和对父母不信任,亲子关系平衡打破,极易给长子女造成心理问题[5]。父母因子女养育压力增加产生的焦虑,影响到家庭生活各个层面,对长子女的心理变化及情绪波动无暇顾及,造成长子女同母亲之间原有的亲密度和信任度打破,极易形成沉默和自闭情绪。长子女因原本处于家庭核心地位逐渐被弟弟妹妹取代而产生紧张、压抑、焦虑、孤独,内心生成被忽视和遗忘的失落感,存在嫉妒弟弟妹妹心理;另一方面对如何做哥哥姐姐、认可弟弟妹妹的出现并学习共同相处需要不断心理调适与磨合;受困于精力不足,二孩心理需求存在被父母忽视的情况,构成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因子。

二、影响父母二孩家庭教育困境成因分析

相对独生子女而言,二孩子女家庭父母面临孩子教育诸多困境,主要根源集中家庭和社会两个层面:

(一)家庭层面原因分析

1.家庭中父母精力分配不够科学。

二孩家庭教育最大的挑战是父母精力不能够同时养育两个孩子和兼顾工作,造成工作与家庭生活之间冲突明显。母亲面临时间分配的压力不得不精简家庭正常生活料理、赡养老人、交通、个人健康、进修深造等方面的安排,以弥补养育孩子时间精力的不足。缺少足够家庭成员或家政照护人员的帮助,父母对孩子照顾不到位极易引发安全问题,给孩子健康成长带来极大风险,每年夏季都有儿童因缺乏照顾而出现溺亡事件发生。父母面临抚养两个孩子和挣钱养家双重压力,如何依据家庭情况合理安排时间显得极为重要。对孩子而言,父母因精力分散对孩子心理问题更容易忽视,长期得不到疏导而郁积于儿童的精神世界,成为危害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毒瘤”[6]。

2.年龄差距偏大

二孩家庭孩子间的年龄差距较大问题在二孩政策初期非常明显。自然生育周期内孩子间年龄差距2-3岁之间,子女间存在共同成长期,成长的差异性不明显,互补性较多。与传统多子女家庭向比,二孩家庭亲子矛盾的出现与孩子出生间隔太大有关。二孩政策初期孩子年龄间隔大部分超过3岁以上,部分70后和80后家庭子女出生间隔在10岁左右或以上,子女间亲密关系因较大的年龄差距受到影响,父母不得不同时应对不同阶段孩子的家庭教育需求。

从儿童的成长发展规律看,3 岁之前性格尚未成形,兄弟姐妹间组合成玩伴,生活中的相互游戏、交流、帮助形成融洽关系,年龄较小孩子习惯“黏”哥哥姐姐,从中获得更多爱护照顾;孩子间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生理特征相差较小,心理特征趋同,“大带小”让孩子在共同生活环境下促进兄弟姐妹情感、血缘关系与家庭观念的形成,家庭生态牢固,手足情谊和亲情关系融洽。政策性二孩多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长子女在独生期内形成独享的心理,母亲引导其学会分享与担责以适应弟弟妹妹的存在。孩子间年龄差超过3岁,缺乏同年龄段成长生活的共同心理,相互影响关联度减弱,浓烈的家庭亲情关系到冲击,父母对孩子间手足情感缺失体验明显。

3.家庭经济状况窘迫

二孩子女家庭父母面临困境的原因之三是家庭经济收入有限,家庭经济资源稀释,父母面临挣钱养家和照顾子女双重压力,情绪和心理变化无形中转递到孩子身上,最终影响孩子的教育效果。为保证二孩 “奶粉钱”和大孩“生活费”,不少家庭中父母通过增加工作时间来换取更多生活来源,陪伴孩子的时间相应变少,家庭教育走向粗放成为二孩父母普遍遭遇。父母为保障家庭经济来源稳定增长需要减少孩子家庭教育时间、压缩家庭教育中非必要的各种培训支出,最终导致父母在经济投入、教育参与及情感互动方面都相应减少,承担两个孩子教育成本形成较大经济压力是悬在二孩家庭父母头上的利剑。

4.家庭教育观念不协调

二孩家庭需要家庭其他成员的帮助才能顺利实现家庭教育。为应对父母精力不足,二孩家庭中祖父母主动帮助照顾孩子是多数二孩家庭的普遍现象,由此引发祖辈隔代教育的新问题。祖父母教育孩子方法上投其所好,凭借手机、电视、电子设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们会顺应祖父母的要求变的乖巧懂事,性格内向胆小孤僻,失去应有的机灵与活力,或者沉迷于网络游戏或电视动漫,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祖父母的教育理念即传统守旧又过分宠爱,母亲对孩子的严格教育往往被祖辈对孩子的娇惯行为所抵消,孩子在两代人的轮流管教中不知所措,教育效果相互消减。熟悉的独生子女教育经验不能够适应二孩子女的教育,以“四二二”形式出现的新型家庭结构中的家庭教育,是否出现 “骄纵的一代”“啃老的一代”或“分享包容的一代”是二孩背景下父母亲最担忧的家庭教育问题[7]。

5.父母素质有待提高

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一面镜子,孩子的行为中藏有父母的影子,父母综合素质影响家庭教育的水平,决定着家庭教育的走向。父母是儿童最重要的初任教师,其言行举止对孩子形成直接影响。如暴力型的父母,孩子也会有暴力倾向,兄弟姐妹间经常打架;专制型的父母教育的孩子胆小而缺少主见;放任型的父母因孩子缺乏严格的管教而易染上恶习;一刀切型的父母对每个孩子一个教育标准,拿孩子优点横向比较,学习上以成绩衡量孩子好坏,容易树立孩子间的矛盾;重男轻女型父母忽视女孩的权利,大多宠坏男孩;赏识民主型父母培养的孩子开朗而自信。二孩家庭中,父母应把尊重每一个孩子放在教育的首位,在两个孩子之间多扮演中立角色,既讲道理又以身为范,即和风细雨又长幼有序,帮助解决孩子生活中各种矛盾[8]。

二孩家庭对父母教育观念和技巧提出更多挑战,父母的教育方式影响孩子的价值判断,简单粗暴或偏袒一方加剧兄弟姐妹间互相嫉妒与误会。如为保护年幼孩子,母亲一味打骂指责或嫌弃冷落年长子女容易导致两极端行为,表现为自身无能为力、悲观失望或者自责,觉得自己不被母喜爱,对生活失去热情和动力;另一种表现为迁怒抱怨母亲的教育方式而自暴自弃,易形成破坏性的人格,对他人对世界充满敌意,故意破坏、伤害他人,成为“问题儿童”。二孩家庭孩子身上的问题是父母家庭教育短板的集中反映,父母教育能力的不足、知识储备干涸、教育理念与方式落后,对此父母要保持清醒,认识自身素质的缺陷并主动弥补。

(二)二孩家庭教育困境的社会原因

二孩政策实施初期,社会管理组织体系中支持二孩家庭的保障体系不完备,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完善的家庭生育支持政策和服务体系。生育公共政策的着眼点往往考量我国经济与人口等宏观层面,缺少对家庭层面以及生育、养育行为的主要承担者女性个体的关切[9]。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托幼照顾体系解体,市场经济形态下的“0-3岁二孩家庭支持体系”仍然处于空档期,目前所有关于完善家庭生育支持体系的思考和建议基于普适性角度,缺乏对不同家庭母亲的各自生育情况发放家庭教育基金的途径,不太适合我国地区之间复杂多样的家庭人口环境[10]。公共育儿服务体系的缺失,使得二孩家庭教育中母亲承受压力加大,影响 “全面二孩”政策的效果。单纯依赖家庭内部资源,无法破解父母二孩教育中的困境。二孩家庭教育品质提升、优生优育落实、国民素质提高更多地取决于全社会对二孩父母的支持体系建构。

三、二孩家庭教育父母施教策略建议

(一)鼓励“奶爸”担当

母亲要大胆放手,培养更多“奶爸”。在二孩家庭中越来越多的父亲放下固有的男性角色认同与尊严充当“奶爸”,主动承担家庭生活和孩子照料,缓解二孩家庭教育人力不足产生的突出矛盾。尤其在母亲将更多精力集中在二孩身上时,年长孩子的教育需要由父亲积极参与帮助才能完成,如幼儿园参与亲子活动、家长会、接送孩子上下园、家庭内孩子饮食起居、提供学习帮助等。母亲支持“隐形爸爸”走上家庭教育的前台,主动承担起孩子家庭教育责任,既提升家庭婚姻满意度又融洽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因此全社会从政策支持和宣传导向上鼓励更多的父亲积极参与分担子女教育职责,强化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正向引导,通过地方立法和相关家庭照料政策的制定,建立完善的支持父亲参与子女教育的陪护假、亲子假,让父亲在家庭生活照料、亲子陪伴中发挥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二)推动二孩家庭母亲“弹性工作”

“弹性工作”可以解决母亲家庭生活与工作事业之间的矛盾,有利于降低家庭教育中母亲缺席所带来的对孩子成长的不良影响,并非是对女性工作权利的剥夺或人身自由的限制。5G技术到来为网络办公提供了技术支持,提倡哺育期母亲在家网络办公,全社会支持二孩母亲居家工作,做到工作与家庭生活两不误,既是对女性的尊重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具体落实需要政策保障和用人单位的支持;二孩家庭父母可以尝试半日工作制,孩子在0-3岁内,可以给二孩家庭父母实行半日工作制,父母各工作半日,以轮流在家照顾孩子,或者给二孩父母每周多1天“哺育周末”等等,即能保证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不缺位,又可缓解子女养育人力不足之困,保障家庭教育顺利实现。

(三)尊重差异,公平施教

二孩家庭教育中,父母树立良好的公平原则,方能形成“长幼有序”和“一视同仁”公允精神。尊重孩子的人格独立和认知差异是父母公平对待孩子的前提。父母相信并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分歧,培养孩子理性协商精神,成就独立创新的儿童。父母支持孩子观点与想法,引导孩子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和研究,促进孩子间的协作探究学习,发挥好二孩家庭教育的优势。

现实生活中,父母总有“重男轻女”或者“偏袒幼小”的细微行为,不自觉中造成孩子的委屈。针对两个孩子间为了争夺物品和母爱的行为,父母果断公平的做出解决,通过沟通或者替代方案找到平衡,坐视不理或者指责打骂都是父母“强权教育”的表现。对家庭资源的争取是孩子成长的需要或者对自身安全的焦虑,父母考虑孩子个体不同需求的满足,放下“虎妈”“狼爸”的权威和孩子做朋友,应抽出更多时间陪伴交流,给予多方解释和承诺,让年长孩子体会到父母只不过换种方式来关爱自己,切记忽视冷漠年长孩子的对抗行为,容易形成孤独、冷漠、封闭的不健康的心理。

父母应区别对待同袍争爱。同胞不能没有竞争,两个孩子对母爱和身边物的拥有权进行争夺,矛盾在所难免。竞争会激发孩子积极向上争取意识,占有权的分配会启发孩子学会协调和分享。同袍竞争是二孩家庭中孩子间交往的独有方式,是社会性发展在家庭生态下的演练,兄弟姐妹间总归会从竞争矛盾中达成一致并亲密相处,孩子间总有能力找到友好相处的“秘钥”。因为二孩家庭中81.4%的孩子和同袍相处融洽,只有14.8%的孩子与同袍相处不和睦[11]。父母通过家庭成员责任分配、积极情绪激活、物质奖励等方法让年长孩子协助母亲完成“二孩”的照料[12]。

(四)父母陪伴成就最好教育

二孩家庭孩子更需要父母细心呵护与陪伴。两个孩子应对日常家庭细小事务,需要父母帮助孩子共同完成,家庭成员之间在立亲密互助、平等合作、互信友善的基础上多交流,父母应当利用和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孩子们一起开展家庭亲子活动,积极陪伴孩子共同参社区公益,培养亲子感情、增进和谐,形成快乐融洽、团结幸福的家庭氛围。身教胜言教,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为二孩家庭子女成长树立榜样。父母感情生活亲密互爱,孩子间固然团结互助;母亲要学会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采用正确的方式协调家庭成员关系,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就是家庭教育正向路径。幼儿最生动的情绪教育和情感需求来自于母亲的呵护与鼓励,亲情有助于促进幼儿形成积极情绪、化解焦虑情绪,使得兄弟姐妹间相处更和睦。良好的家庭亲情关系与父母投入的精力时间成正比,孩子的童年更需要父母有足够的时间一起度过。

(五)做学习型父母

二孩家庭父母子女教育面临挑战多源自家庭教育知识缺乏,父母通过不断自我学习才能保持与社会文明进步协调一致,才能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做学习型父母是通过提升自身能力与素养,满足二孩家庭教育的总需求。受家庭背景和自身素质限制,父母为提升家庭教育能力而投入的学习差异明显,造成家庭教育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父母日常生活中只注重对幼儿保健、饮食起居、爱好兴趣培养等方面的知识补充,忽视对孩子心理成长方面的知识储备,只盯着孩子学习成绩绞尽脑汁而忽略孩子健康品德和人格培养。学习型父母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家庭教育精髓,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蕴藏家庭教育智慧和教育价值的经典故事非常之多,父母要学习和传承家庭教育中礼仪、孝道、家风、治家方略等传统文化:二要利用身边家教资源,如多子女的家庭教育经典案例可供借鉴、子女教育成功家庭的做法可供学习、家长交流群体平台可共享经验、子女的教师智慧资源可供咨询、网络媒体提供丰富家教课程资源可供利用;三要学会改变教养方式,对待孩子做到科学性和人性化向结合、尊重和责任相统一、爱护和放手相协调,敢于让孩子体验生活中的各种境遇及家庭的手足亲情。

(六)构建二孩家庭保障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构建早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社会应当重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为二孩家庭教育提供全方位支持;建立城乡一体的父母家庭教育服务体系,从母婴健康、营养卫生、安全保障、早教托幼机构等多层次加强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体系的建立,满足每一个幼儿的成长教育所需。家长学校、亲子社区、家教协会应当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以多种方式给二孩家庭父母提供科学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各级社区建立二孩家庭母亲经济救助体系,包括发放母亲生育补贴、家庭教育补贴或增设二孩子女补助金,或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在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开展二孩家庭救助,减轻家庭育儿成本是未来二胎政策的必然组成[13]。如提高生育津贴、为二孩家庭父母提供经济支持、就业帮扶以缓解二孩家庭父母经受的经济压力,为幼儿健康成长提供基本医疗保障,解决二孩父母的后顾之忧,激活家庭教育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子女家庭母亲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给母亲的信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悲惨世界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