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客家武术的形成和传播

2020-02-27祁文生

关键词:武术文化

祁文生

(闽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所谓“客家”,是指“以中原汉族中的南迁移民为主体,并同化和融合了其迁移途中及定居之所的有关土著居民而形成的一个民系共同体”[1].自公元4世纪至19世纪,中原汉人历时1 500年,经历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大约300~500年),而最终形成今天的客家人群体.在迁徙和融合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其中客家武术是重要分支,且由于客家人独特的形成背景,形成了客家武术自身的特点.

1 客家武术的特点

1.1 具有较强的区域文化特征

客家武术在武则天科举制度的时候就已经应用,后来清代利用客家武术通过科举的人数达到193人,其中武进士就有23人,直到近代黄埔军校中增长到150个学员.这些都无不体现出客家武术的博大精深.

客家武术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区域文化特别强,能够通过武术展现出一定的区域社会政治和文化风貌,这些思维模式以及价值理念都会通过客家武术展现出来.客家武术不仅体现了一种民族文化,而且对民族个性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有利于后人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个性,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客家武术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2].

1.2 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功能

客家武术具有另一种特征,能够帮助人们强身健体,遇到危险时还可以起到防卫的作用,一定状况下还可以保持愉悦的身心,能够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客家武术才能够代代流传.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价值观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的需求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为了让客家武术能够继续保留独特的魅力,能够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客家武术应该将其内部的各项要素做出相应的调整,让其技能、健身、防卫、观赏等多方面的价值能够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样客家武术才会将自身旺盛的生命力展现出来,从而发扬的更加光大.

1.3 追求简单实用

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客家先民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多是偏远山区)、所到之所的原住民(相对“未开化”和不友好),所以他们时刻有警惕之心,通过练武、传武来形成和保持战斗力,以保证氏族的安全.形成了“宗族观念,节俭持家,互守信义,但又准备随时打架的坏邻居”这样的性格和形象[3].由于迁徙路线多在偏僻之地,所以客家武术多讲究快速灵活有效,强调随机应变,有“三招不倒,拔腿就跑”之说.

2 旧时代背景下客家武术的传承和传播方式

2.1 客家武术传承以家庭、家族为主

长期以来,中华文化都处于宗法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宗法意识.武术的文化都是以家庭为主体,在社会中扮演着生活共同体的角色,同时也扮演着生产共同体的角色.在我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大多也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来经营的,家庭已经变成所有成员聚集活动的重要场所.全体家庭成员已经被道德和法律以及利益紧紧绑在一起,血缘和利益不仅是家族中的一部分,更主要的是家族中彰显出一种家族主义[4]. 由于家族文化具有以上特征,因此武术在传播的过程中被家族文化所牵引.客家武术的各种拳法都是以创始人姓名来命名,从这里就能够看出深深的家族文化,如:李家教、岳家教、昆仑拳等.从刚开始流传的“正宗”之争,一直到后来的传男不传女等.这些戒律无不体现出武术传播的理念.

客家人普遍设置武馆和学堂,将身体的锻炼和读书修身作为培养后人的重要手段.据考证,在福建龙岩地区,客家人旧时设有“孝经馆”,以本族青年为主,平时在馆内习练十八般武艺,也参与维持地方秩序(类似乡勇或团练),同时诵读《教经》等(成为准宗教组织,参与地方的迎神赛会),也出现“朱家教”“李家教”等流派.

2.2 区域传播形式

客家武术代表着客家文化特征,因此会受到地域的各种影响.朱家教一般都在五华、紫金、兴宁等地盛行.李家教盛行于梅县、丰顺、汕头等地区.刘凤山派的拳法盛行于梅县、丰顺、澄海等地.由于客家人具有聪慧的智力,客家武术在传播过程中通常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下盘非常稳固,身法十分敏捷,非常适合个子较矮的人学习,能够让自身发挥出特长.在这种区域性的传播之下,客家武术逐渐形成.

福建上杭白沙有建于明朝的崇福寺,其周围袁、傅两姓家族养成崇武习俗.其中傅家在康熙五十二年到道光十五年间出现了十三位武进士和武举人.这说明客家武术的传承除家族性质外,还有区域传播的特点.

2.3 客家武术主要以口传身授、耳提面命方式传播手段

武术也属于一种文化遗产,但是这种文化长期以来都处于一个“亚文化”的状态,客家武术也不例外,传播的对象主要面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大众成员.由于这种特殊的文化素养和保守的观念,因此客家武术在漫长的过程中,都是以口传身授、耳提面命式的方式来传播的.武术传播在范围上十分狭小,通常都是继承师门,主要以学技术为主要任务.传授过程中通常都会采用面对面和手把手的方式来传播[3].这种方式偏重于实践,通常都是通过实践来继承,通过实践来传授.传播者往往是将自身现有的技术和经验进行传授,然后再适当加一点武术方面的技巧和见闻.继承者往往是从继承者那里直接学习,刚开始直接跟着机械的操作,然后对其进行简单的模仿,一直到最后的熟悉掌握.一般情况下,都是师傅传授给弟子,父亲传授给儿子.传授方式采用的是口传身授的方式.在时间的推移下,流传下来的一些拳谱要诀,都是由继承者携带,只能跟随着继承人,随继承人的存在而存在,随继承人的消失而消失.由于这种传播方式保守意识非常严重,因此武术的拳种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这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客家武术的发展.

2.4 通过客家文化活动等媒介来促进客家武术的传播

客家人通过传统的龙狮和宗族仪式活动来促进武术的传承、传播和发展.从古至今,客家地区一直盛行着习武之风,很多村庄之中也都有自己的武术队伍.每年正月时节,武术队伍、龙狮队伍等就行走在大街小巷进行表演,表演的项目有众多,如:单人拳术以及单人器械.采用的器械多种多样,像棍、叉、大刀等都可以作为表演器械.表演完之后,再进行双人或者三人对打表演,对打时,有锣鼓在一旁助威,锣鼓击打的节奏越是加快,对打也就会更加激烈,这种表演具有煽动力,是最精彩的表演.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对客家武术的传播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 客家武术的当代困境

客家武术对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不少亟需改进的问题.

首先是家族和家庭内传承的方式导致其发展萎缩.和其它武术分支相同,客家武术由于关系到宗族生命安全,所以被视为家族内部秘密而不轻易外传.但由于家族后人资质的优劣、兴趣意愿的不同等,其内部传承方式使其有形式化、萎缩化的可能,甚至出现断代、断层之险.特别在今天,众多休闲娱乐方式的出现和法治昌明的社会环境,更使得这种“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承方式遭遇挑战.

其次是区域内的传播方式难以扩大其影响.客家武术多数情况下仅在客家聚居区内传播,如源于广东梅州的“流民拳”,在晚清时期,由陈亚九夫妇在袁寿士的基础上创编和发展形成,但仅在潮汕地区的梅州、大浦、潮州、丰顺和澄海等地流传.

最后是价值定位与时代发展矛盾.由于历史原因,客家武术多重视实用和技击,虽不追求主动攻击,但强调在技击中“一招制敌”.这种实战性质的武术价值在旧时客家迁徙过程中可能是必要的,但今天这种价值定位已经过时.

4 当代多元文化下客家武术的传播策略

客家武术的种类非常繁多,主要是练习动作技击性为主,学习起来也不是特别困难,客家武术蕴含着丰富客家文化,这种价值非常具有推广价值.但由于客家武术在传播时,通常采取的传授方式都是口传身授,因此其传播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师傅直接是将自己现有的技术传授给弟子,再加上传男不传女,传媳不传女等保守观念的影响,让客家武术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还有地方行政部门对客家武术缺乏较深的认识,没有替客家武术作出宣传,导致客家武术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了严重阻碍.因此,客家武术要想发扬光大,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寻求新的传播途径.

4.1 制作客家武术教学书籍和音像教材

目前,我国发行出版的武术书籍较少[4].市场上多是一些竞技武术和太极拳系列的书籍,很少出现客家武术方面的书籍.偶尔出现一两本与客家武术相关的书籍,也都被各大学院校所订购,很多书店里边也找不到客家武术的书籍.因此,要想让客家武术得以传承,亟需从出版音像和书籍入手,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客家武术,进而学习客家武术.

4.2 聘请老拳师教授客家武术

现今,客家地区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同门派的客家武术拳师,他们的教学方法都比较独特,融合了自己多年的经验,其武学心得也比较传统,对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和武术思想也比较了解.聘请这样的老拳师到学校或武术研究中心对武术进行研究,并对学生开展武术教育,给予其一定的报酬,让他们能够积极弘扬客家武术文化,将客家武术发扬光大,让客家武术文化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发展.

4.3 培养客家武术的精英

从高等院校或者体育院校招收一些致力从事客家武术的学生,对其进行培养,让其能够在武术心得以及武术精神上领略客家武术的独特魅力,扎实学习客家武术功夫.待其学成之后,再将他们分配到不同的武术辅导站或者武术俱乐部,让其对客家武术进行传播,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给他们发放薪资.用这种方法让更多的人了解客家武术,也能够让更多的人投入客家武术学习.

4.4 扩大武术市场

将各项和武术有关的市场都进行扩大,可以举办武术方面的活动,让更多的人对客家武术增进了解,充分发现客家武术身上存在的各种价值,积极学习客家武术,并为客家武术做好宣传,让客家武术发扬光大.

4.5 重视武术功法练习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漠视对武术功法的练习,武术功法的位置也处于一个偏低状态,更多的人对其不够重视[5]. 但是,学好武术的第一要素就是武术功法,缺少武术功法练习的武术会失去灵魂.因此,必须对武术功法予以重视.客家武术在发展和传播上应该大力挖掘民间对武术功法的练习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让客家武术得到更大的发展.

4.6 弘扬武术文化

从客家武术的特点中能够了解到客家文化的精髓,这种文化能够很好的彰显客家文化的精神.客家文化是在多次移民运用中形成的,因此这种文化中沉淀着大量的移民文化和土著文化.吴永章对客家文化的精神进行了总结,客家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爱国爱民为主导思想,这种文化尊崇的是儒家文化,以团结互助和奋发图强为主导思想.从客家文化的家训里可以看出客家人比较勤劳质朴,也比较忍耐礼让,客家武术中也渗透了这些文化,因此客家武术的特点主要以守为主,其表现形式主要是守中带攻、稳扎稳打[6].因此,客家武术发劲的时间相对较短,后面的垫步以及小步型都比较含蓄,其技能主要表现为后发制人,这项武术没有中原武术那种大刀阔斧的霸气,这种结果的形成是客家武术因地制宜的改造,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这种武术的风格也和客家文化的熏陶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弘扬客家武术要从弘扬客家文化中做起.

4.7 规范客家武术的基本技法和基本套路

客家武术的门派众多,其技能也呈现出多种形式,不管出自何门何派,都是由最基本的技法组成.客家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发生了变异,就说明其技法在不同程度产生了变化.因此,对客家武术进行规范时,首先要对其技法进行规范,在基础技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规范.这种方式非常适合初学者,能够让练习者不断进步.例如:朱家教和李家教,其步法特征都是“丁不丁,八不八”,因此被称为丁八步.其掌法特征是五指伸张,既不是虎掌,也和柳叶掌不沾边[7-8].在身型上通常都表现出蛇头和龟背的形状.练习步法时,要求能够稳扎稳打,以不变应万变.动作有时呈现出勇猛的状态,有时呈现出温柔和顺的状态.因此,应该对客家拳法的规格进行规范,这样练习者能够抓住其要点,同时也能够激发练习者对客家武术的兴趣,为进一步提高武术技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客家武术其核心要点是技击,因此练习一些攻防技法能够让练习者体会到客家武术的关键,能够让练习者形成客家武术意识.

5 结语

客家武术具有优秀的文化内涵和武术精髓,是客家先民们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创造和发展的智慧结晶,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征,但传播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要重视客家武术的传承和发扬,通过整理挖掘客家武术的各种套路,编辑书籍,开展客家武术相关的研究论坛等来加强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客家武术,加深对客家文化的了解.

猜你喜欢

武术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从武术传承方式看武术的发展战略
武术的社会意义
谁远谁近?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