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片星空与那行坚实的足迹——吴孝成《守望边地文学的星空》读后

2020-02-27陈思广党文静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哈萨克哈萨克族伊犁

陈思广,党文静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收到著名哈萨克文学研究专家吴孝成教授的论著《守望边地文学的星空》(学苑出版社2018年版),我们非常高兴。吴孝成教授曾任伊犁师范学院院长(现更名为伊犁师范大学),是著名的少数民族文学评论家。他最初虽以诗人身份步入文坛,但从新疆大学毕业后,便开始转向文学评论写作与研究,而地处西北边陲伊犁的地缘优势,使他自然而然地将目光集中在新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特别是哈萨克族现当代文学研究上。可以说,提起哈萨克族文学研究就不能不提伊犁师范学院,而提及伊犁师范学院就不能不提及吴孝成教授。30多年来,诗人吴孝成以学者、批评家的眼光致力于发掘、整理、研究哈萨克族文学作家作品,梳理、归纳、建构哈萨克族文学的发展脉络,在哈萨克族现当代文学研究及唐加勒克研究上,出版了多部重要的学术论著,发表了多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不仅填补了在汉语领域哈萨克族文学研究的空白,而且几乎以一己之力推动着哈萨克文化研究走向深入。除此之外,他还在繁重的行政工作之余,撰写了大量的文学短论、语言推敲短文和文史杂谈,将一位院长但更是一位学者的吴孝成教授呈现在人们面前。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论文集《守望边地文学的星空》,就是吴孝成教授守望那片星空留下的一行坚实的足迹。

一、坚实有力的民族文学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文学研究以其特有的民族性、区域性与异质性等特点不断丰富和繁荣着中国文学研究界,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多元性、独特性与包容性。本书共分四辑,第一辑民族文学研究部分共收录作者24篇学术研究文章,也是其用力颇深的精华所在。具体说来,主要收录了作者撰写并发表的三类文章:

一是对哈萨克族文学与锡伯族诗歌的总述性论文。哈萨克族有句谚语“诗歌和骏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他们终其一生都离不开诗歌的浸润与洗礼。在《鲜花怒放的草原——哈萨克当代诗歌创作概观》一文中,吴孝成教授追根溯源,细致地梳理出哈萨克诗歌创作的情况,从口头文学谈起,直至现当代这一时段内哈萨克族诗歌的创作历史、发展脉络,将其划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30年诗歌创作和新时期诗歌创作两个阶段,同时总结出哈萨克当代诗歌四大主题(歌颂伟大祖国、反映社会主义新生活、珍惜生态环境和呼吁年轻人努力学习)、三类发达体裁(叙事诗、哲理诗、爱情诗)和一种精妙的艺术表现手法(比喻),首次廓清了哈萨克族当代诗歌发展的历史轨迹。随后,吴孝成教授又在《哈萨克当代散文创作概观》一文里将散文创作划分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轫期)、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发育期)、二十一世纪(发展期)三个阶段,将哈萨克族的散文发展脉络呈现在人们面前。哈萨克族文学有悠久的历史、绚烂的文化、丰富的资源,不断涌现出一批批优质的文艺作品,但其民族文学研究则略显滞后。为此,吴孝成教授在《中国哈萨克文学研究概览》一文中指出,哈萨克文学研究起步较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进入兴盛期,新世纪以来是其研究的繁荣期。当然,哈萨克族文学研究中还存在基础工作薄弱、研究队伍不够壮大、哈萨克族学者的“圈地”意识等问题,值得人们进一步思考。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和灿烂的诗歌文化,锡伯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与诗歌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锡伯族当代诗歌概观》一文就系统地梳理了锡伯族当代诗歌的发展脉络,论及了锡伯族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诗歌创作历史及前、后辈诗人的诗作,并就诗人们的生平及创作给予了细致详实的史料钩沉,令人叹服。

二是对哈萨克族著名诗人唐加勒克的研究论文。唐加勒克·卓勒德(1903-1947)是“杰出的哈萨克族进步诗人,是我国哈萨克族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①,在其短暂的20多年创作生涯中,为世人留下了20 000多首“思想深邃、内容丰富、形式精美”(第428页)的诗歌。在吴孝成教授的积极倡议下,1991年伊犁师范学院成立哈萨克文学研究所,1996年新疆唐加勒克研究会在伊犁师范学院正式成立,吴孝成教授担任首任会长。吴孝成教授对唐加勒克的研究是其标志性的学术成果,他曾归纳为“发表五篇文章、主编一本诗集、主持一项科研课题、获得一项奖励”(第425页)。在本辑《唐加勒克评传》中,作者对诗人唐加勒克的成长经历、革命事迹、入狱遭遇、文学创作等进行了系统梳理,高度赞扬其诗歌创作水准及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在《唐加勒克研究现状概述》一文中,吴孝成教授向读者们清晰勾勒唐加勒克研究所经历的阶段及相关研究成果。唐加勒克研究已持续半个多世纪,受到海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回首这段历程,有助于后来者们“开创唐加勒克研究工作的新局面”(第54页)。他对唐加勒克的叙事长诗《娜孜古丽》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给予肯定,认为娜孜古丽是“哈萨克民间文学中女性形象的超越”(第419页)。对唐加勒克揭短亮丑诗思想内容方面的开掘与解读是作者的又一贡献。他精辟地指出唐加勒克本人具有高度的民族自省意识,在自我剖析、深刻揭露民族弱点上与民族魂鲁迅先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他们都是“实实在在地呼唤民族觉醒的先驱”(第420页),对本民族思想有着深刻的启蒙作用。这些敏锐的真知灼见受到很多哈萨克族学者的肯定。

三是边地少数民族重要作家作品的研究文章。吴孝成教授在专注唐加勒克研究的同时亦自觉拓宽其研究视野,《哈萨克族当代三大诗人轮纲》一文就是其研究视域扩展的体现。他认真整理哈萨克当代著名诗人(库尔班阿里·乌斯潘诺夫、乌曼尔阿孜·艾坦和夏侃·沃阿勒拜)的创作成果,并进行简要论述,希望借分析三位诗人诗歌创作的得失,积极促进哈萨克当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作者还关注哈萨克部分女诗人(热依汗·依本、夏米希巴努·哈木扎、乌力罕·苏里堂和努尔依拉·克孜汗)的创作。他对能够熟练使用汉语言文字进行文学创作的哈萨克族双语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叶而克西·胡尔曼别克和哈依霞·塔巴热克给予了高度赞誉。他认为其接受了汉民族文学等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学熏陶、浸染,具有更为开阔的创作视野,这是他们能够在当代文坛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吴孝成教授亦不忽视边地其他少数民族重要作家作品。他分析维吾尔族作家阿拉提·阿斯木作品中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民族文化氛围,点明其特点集中表现在饮酒文化、歌舞文化、戏谑文化和交际文化。他还选取锡伯族具有代表性的诗人阿苏进行专章论述。除对锡伯族诗人郭基南诗歌的论述外,作者还专门对其长篇小说进行开掘与解读,总结其诗歌创作得失,分析中肯,态度诚恳。回族作家马康健、杨军礼、马志坚中短篇小说合集《伊犁三人集》,作者读后深感欣慰,归纳出三人作品的共性,即“始终注目于生活底层的普通人,钟情于平凡人的平凡事,为芸芸众生画像,为民族脊梁立传”(第229页),他还为马康健的散文随笔集《母亲的眼睛》作序,且不遗余力地向读者推荐其作品,并在其书稿编排方面给予宝贵的建议,情真意切。可以说,本辑是吴孝成教授深耕少数民族文学多年、着力构建学术研究体系的重要收获,是其严谨治学、孜孜以求的心血结晶。

二、知人论世的作品评论

第二辑共收录19篇文学作品评论文章,主要是对老友新知诗歌与散文创作的鼓励与鉴识。

王建刚是位年轻有为的青年诗人,他的“草原诗”写得颇有特色,吴孝成读后予以热情推介,并鼓励其戒骄戒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顾丁昆描写北国风光的组诗《人在冬季》(《寒流寒流》《雪原雪原》《冰花冰花》)讲韵律安排、注重诗作的音乐美,他称赞其“戴着镣铐跳舞,依然刚健有力,曼柔多姿”(第256页)。而单守银的《诗六首》则以情动人,震颤心灵。除此之外,作者还颇为关注旧体诗词在当今伊犁社会的发展。他对已经出版的六期《伊犁诗词》报中旧体诗词进行统计,发现竟达431首之多,这些旧体诗作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庆祝纪念、怀古凭吊、咏物述志、时事感怀、寄赠祝贺、参观游记、褒扬人物和礼赞伊犁八类,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第263页)之势。作者为如此丰厚的创作实绩感到欣慰,摘录报上优美诗句品评咀嚼,在总结创作实绩的同时作者不忘指出《伊犁诗词》报旧体诗词在立意、构思、格律、语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足见作者对伊犁文坛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他不仅热情鼓励青年诗人,对老诗人也同样饱含深情。读孙传松先生的诗词选《八十过隙》,他积极肯定孙老笔耕不辍、坚持不懈的创作精神。王敬乾的旧体诗集《残阳血》“较好地解决了旧体诗词和现代相适应的问题,能以通俗的语言反映复杂的现代生活和精神世界,创造出一种明白和畅、清新纯朴的诗风”(第281页)。《走沙集》是王敬乾的第三本旧体诗词集。较之第二本《残阳血》,吴孝成肯定《走沙集》立意高远、寄托遥深,在艺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其词作“有一股磅礴的气势”“一句句如龙蛇舞动,一字字似热血喷涌,胸中一股英雄气在纵横驰骋”(第286页),且细致阐释了产生此种风格的缘由,即与诗词作者本人的气质和坐镇和田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令作者深为感动。

郭丛远是吴孝成多年的挚友,他们的交情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伊宁市六中任教期间。因这朝夕相处的岁月,他深知“老郭是个有诗人气质的人,一个性情中人”(第290页),而郭丛远的散文集《似水流年》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关于亲情、友情和乡情的描写,充溢着温暖的情怀,这也是郭丛远用诗性的语言来写散文,使其作品常有出人意料的神来之笔的缘由之所在。而高栋的散文随笔集《秋实集》,除去内容、语言、创作观念的分析外,还融入了本人的生命体察,集中表现在对集子命名“秋实”的理解。“人到老年,就进入了人生的秋天,自应视为收获季节;有了春花灿灿,才有秋实累累,自是一番丰收的喜悦;古人常用‘春华’比喻文采,用‘秋实’比喻品行学问,做人处世当以德行为先”(第302页),可谓评中有叙、叙中有悟、悟中有情。郭文涟的“伊犁往事”系列散文, 以“童心”这一新颖视角介入文学文本,旨在“描述一个孩子眼中的大千世界(主要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座边陲小城的风风雨雨)”(第312页),使“伊犁往事”系列散文有真情、有实感、有趣味,文如其人。正因为本辑所涉及的作家都是吴孝成教授的老友新知,有的甚至是几十年的故交,他分析起他们的创作来,既能公平、公正地点评他们的优劣,客观真切地分析其艺术创作的得与失,也能将个人的感受、理解、情怀、思考融为一体,感性中见深刻,深刻中见哲思,哲思中见真情,堪称知人论世的妙章。

三、咬文嚼字的语言推敲

第三辑里记录的是作者本人对文学语言的咀嚼与玩味,这也是作者多年的一个“爱好”。在《咬文嚼字乐此不疲》中,作者讲述了个人勘误成瘾的“毛病”。2001年,《新疆日报》组织一次读者勘误活动,时间限制在一年之内,作者“每十天给编辑部寄一封勘误信,约指瑕一千余处”(第334页)。活动结束后,作者获得了读者勘误一等奖。此后,作者便乐此不疲。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咬文嚼字,但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作者本人严谨勤勉的推敲精神,通过最基本的语言文字入手,匡正谬误,规范用字,为读者树立良好的用字榜样。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以语言文字作为物质载体,表现作品内蕴。好的文学作品自然离不开作家精心组织编排的语言文字。但如何运用好文字,却需要从文字内部探寻遣词造句的本质规律。他以“重叠”这一修辞手法为例,就形容词的ABB式重叠进行分类剖析,用具体案列证明作品中双音节形容词后一音节重叠、单音节形容词带叠音后缀的使用,要比一般形容词表达效果更强。而作者对央视春晚获奖征联作品的点评更见其咬文嚼字之细腻。他针对某些获奖征联提出自己的质疑,其严谨的鉴赏态度使我们感受到了对联的妙趣。就报刊上存在引用古代诗文不准确的情况,作者呼吁为文执笔之人应慎之又慎,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因恪守语言文字的规范,故选取在语言上具有典型性的作家作品进行分析就成为吴孝成教授锻字炼句的自然选择。散文家刘亮程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是作者细心关注的对象。吴教授认为其少修饰、不设喻的白描式语言,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充分调动了读者阅读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并一针见血地点明此言语风格“十分合乎当今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以及读者多参与和求互动的时代特点”(第337页)。他还敏锐地发现刘亮程散文语言的其他特质——独白性、调侃性、俚俗性和精警性。作者对郭文涟的《晚来风雨中忆起“枫桥夜泊”》词语运用中叠音词、双音节名词+单音节形容词的AA重叠式剖析细致到位,足见其对语言的咂摸与体味有着非凡的功力。作者又以《伊犁晚报》“市井”版散文《山中一夜》为样本,从遣词、造句、语感等方面细致幽微地阐发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还以周涛诗作《伊犁河,我常常怀念你》的修改为案例(其作品先载于1980年《伊犁河》第1期,后又发表于《诗刊》第4期,《诗刊》稿修改37处),向读者阐发语言改动后所产生的不同表达效果,并总结出修改诗文的方法,并多方引用、论证名家话语,劝诫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如何审慎地使用语言文字,树立反复修改的理念。作者推崇诗人丁捷诗歌语言所追求的一种韵律和谐的音乐美,认为《妻子辛苦了》的修改理由亦令人信服。在《命名的艺术》中,作者进一步分析命名的艺术,例举同音词使用的利弊、词语重组后的妙趣、字音和声调的协调、字义的合理搭配等,力求进入到语言文字内部,研究其构造肌理,并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浅出地道出语言文学的奥秘。这些都为如何更好地使用好祖国的语言做出了榜样。

四、多姿多彩的文化杂谈

第四辑收录的是作者多姿多彩的文化杂谈,它充分展示了作者本人丰富的文化生活,也从中可见大文化视域下其个人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在《“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伊犁人民抗击沙俄侵略的斗争》一文中,他用深情的笔触采取史论结合的方式,细致勾勒出伊犁人民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壮阔历史画卷,秉着实事求是的创作态度、避免空谈创作理念,真实记录下这一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及过程。在论述赖洪波《伊犁史地文集》时,作者巧妙地从史识、史德、史趣三方面肯定作为史学家的赖洪波在研究伊犁史地等领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称赞其史料选取上的严格谨慎,真正做到立论有据,去伪存真。在伊犁的40年间,作者始终关注伊犁文坛老、中、青三代作家承续与发展,大力组织《伊犁之秋》诗歌朗诵会,推动本地文学事业发展、努力繁荣文学创作。作者还谈及观看哈萨克大型民族歌舞诗《阿嘎加依》这一艺术盛宴所带来的震撼,表达其对草原文化、民俗风情的深沉爱恋。参观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先生的影展后,他撰文传递出作者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艺术态度。此外,他还为文学爱好者陶竞飞《水珠集》作序,阅读文学期刊《寨口》等内容亦体现作者文化生活领域的丰富性、趣味性、审美性,确乎够得上“诗意的栖居”。整辑看似杂谈,却史识互见,多姿多彩,令人爱不释手。

展读吴孝成教授的《守望边地文学的星空》,我们不仅从中看到了30年来他在繁重的行政工作之余跋涉边地文学研究的坚实足迹,也看到了他严谨踏实的治学理路和对新疆那片文学星空深情瞩望的心路历程。他对哈萨克民族文学研究的深入与拓展,他对新疆现当代少数民族作家与作品的关爱与情深,他对伊犁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的历史和人民的熟稔与守望,都令人钦佩,令人感动。如今,年逾古稀的他依然笔耕不辍,深情地瞩望着边地这片璀璨的文学星空,笔者衷心地祝愿吴孝成教授常下笔,文如泉涌,结出更为丰硕的文学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吴孝成:《守望边地文学的星空》,学苑出版社2018年版,第34页。(以下引文若出自此书均只标注页码,不再另注。)

猜你喜欢

哈萨克哈萨克族伊犁
阿依努尔——献给一位哈萨克支教女孩
写作教学中融入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策略研究
哈萨克族小学生识字策略探究
天马双翼(一):托忒文在哈萨克与清朝交往过程中的媒介作用
伊犁书
伊犁将军长庚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哈萨克族谚语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及实践
哈萨克民族医学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初探
中医哈萨克医结合治疗小儿遗尿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