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

2020-02-27高必波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68期
关键词:伤害性抑制性敏化

高必波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 650032)

神经病理性疼痛目前被国际疼痛协会定义为因躯体神经系统损伤或者疾病而直接造成的疼痛,属于慢性疼痛的一种类型,临床表现为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和感觉异常等。该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且目前尚无较好的药物治疗方法。但是大量研究显示神经病理性疼痛与外周神经、中枢神经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从其发病机制方面进行研究,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药物。本文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分析如下:

1 疼痛产生要素

身体产生疼痛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一般包括4个基本要素:

(1)转导

人体在受到伤害之后伤害性感受器会将伤害刺激转化为伤害性信号。

(2)传递

人体接收到伤害性信号之后就会通过神经纤维系统传导至中枢神经。

(3)转变、重塑

信号传递的过程中在突触水平、中枢神经系统水平通过上行、下行或者局部易化、抑制的转变调节性伤害信号。

(4)感知

人体自身具备整合认知、情感能力,使其可以对伤害性信号进行应答。该过程较为复杂,在临床中疼痛包括多种类型,最为常见的是将疼痛划分为两种,神经病理性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伤害性疼痛包括躯体性疼痛和内脏性疼痛,因为伤害感受器在人体中分泌较为广泛,因此躯体性疼痛更加容易辨别。而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指躯体感觉系统损伤或者功能发生障碍而产生的疼痛,因为组织损伤会直接影响神经系统,因此疼痛较难辨别[1]。

2 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外周机制

2.1 外周敏化

机体内组织一旦受到伤害,损伤位置的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就会释放各种炎性介质,引起局部水肿,同时将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以及缓激肽等组织因子激发出来,上述组织会通过传导刺激使伤害感受器发生敏化,将疼痛反应放大,并通过神经信号进行传导,造成原本未达到阈值的低强度刺激发生变化,在放大之后传入至神经系统,引起疼痛,这就造成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药物反应发生不一致的情况[2]。

2.2 离子通道变化

在神经纤维受到损伤之后,其自身的神经末梢以及脊髓背根神经节中的钠离子通道表达也发生变化,部分表达减少,造成区域内的异位放电,引起一些自发性的疼痛反应。并且受到损伤后的神经纤维会引起中枢敏化,造成痛觉过敏,因此临床中使用钠离子阻滞剂对疾病进行治疗可以对疼痛情况进行有效的缓解,但是目前因为利多卡因是无法进行选择性阻断,患者使用后各种不良反应较多,因此该治疗方法并未大面积的进行推广普及[3]。

2.3 Aβ纤维出芽

这种情况与Aβ纤维本身的阈值存在一定联系,该纤维自身的阈值就较高,属于皮肤触压觉传入纤维,终止于脊髓背角深层,因此痛觉通过该纤维传输至深层之后在促神经生长肽的作用下占据C纤维位置,可以接受来自C纤维这种低阈值的刺激,同时可以接收自身高阈值的刺激,并释放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先关肽,引起痛觉以及痛觉过敏[4]。

2.4 交感神经纤维生芽

研究发现神经受损之后会出现神经纤维增加的情况,因此在正常状态下不支配背根神经的交感神经纤维在受损位置周围会出现芽枝,引起交感神经中的脊髓神经元对机械刺激和冷热刺激的敏感性增加,造成疼痛或者痛觉敏感[5]。

3 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中枢机制

3.1 谷氨酸调节机制变化

谷氨酸作为一种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在突触前初级感觉传入至末梢后进行释放,可以将痛觉信息进行介导传递,引起痛觉神经的兴奋,一旦发生神经方面的损伤,其突出前膜的钙离子表达就会增加,谷氨酸大量释放,与体内的NMDA受体进行结合,造成神经元的敏感度增加,引起中枢敏化。张晓晨,姜智[6]在其研究中指出,神经在受到损伤之后体内的谷氨酸指标显著升高,可见谷氨酸与神经病理性疼痛之间存在一定关联。

3.2 胶质细胞激活

大量小胶质细胞和星型角质细胞大量分布在大脑和脊髓中,数量甚至可以达到神经元总数的70%以上,对于人体的免疫抵抗以及体内各项机能的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旦角质细胞受到损伤,一般在24h之内就会被炎症因子激活,发生细胞表型以及功能的转变,并释放大量的炎性因子,造成大量言行因子作用于周围胶质细胞的情况,促使其活化,并产生一种即联反应,机体内的疼痛感增加。同时大量炎性因子的出现还会造成神经元兴奋性增加,抑制性传递被削弱,中枢敏化增加,出现慢性疼痛,并且研究发现小胶质细胞激活较早,而星型角质细胞激活则较晚,因此疼痛维持的时间则会更长,甚至超过12周,引起较为严重的疼痛反应[7]。

3.3 去抑制机制

人体在正常状态下皮质中心感知受到伤害之后会将抑制性神经元激活,减少机体疼痛反应[8],因此在激活初期会传递甘氨酸等抑制性递质,减少神经传入,提升抑制性递质活性,在与相应受体进行结合之后可使细胞膜上离子通道发生改变,减少神经元的兴奋程度,对疼痛进行缓解[9]。一旦该机制处于异常的状态,神经受到损伤,就会出现抑制性神经递质神经元发生凋亡,抑制性神经递质减少,无法抑制突触的传导,出现神经性的疼痛以及疼痛敏感[10]。

4 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新建议

神经病理性疼痛在进行治疗方面的研究时需要重点观察临床并发症对疼痛的影响,并探索大脑重组在新型影像学机器中图像与慢性疼痛之间的关系,关注疼痛治疗的反应在影像学方面的改变。针对个体化患者的情况以及特定疼痛机制研究新型的治疗药物,了解临床疼痛的异质性,制定更加适宜治疗的个性化方案。

5 结束语

神经病理性疼痛因为外周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之后的疼痛,会引起伤害性传导通路的神经元出现变化。这种疼痛与急性疼痛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无个体和进化方面的优势,属于一种慢性疼痛疾病。进行研究发现参与至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具有较高的重叠性,但是上述机制难以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需要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通过了解其疾病的发病机制对疼痛引发原因、传导通路等进行研究,结合上述问题制定适宜的治疗措施,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以提升疾病治疗质量,保证治疗方案的合理性。

猜你喜欢

伤害性抑制性敏化
抑制性建言影响因素研究评述与展望
基于抑制性自突触的快慢对神经元簇放电节律模式的研究
冠心病穴位敏化现象与规律探讨
近5年敏化态与非敏化态关元穴临床主治规律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Cheap Shoots
CHEAP SHOOTS
论我国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的发展和完善——从抑制性规制到激励性规制
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中脊髓背角III层甘氨酸能神经元投射至II层放射状神经元的抑制性环路发生功能障碍
耦联剂辅助吸附法制备CuInS2量子点敏化太阳电池
脊髓电刺激对缓激肽诱发的心脏伤害性感受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