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经皮闭合复位微创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

2020-02-27杜文建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68期
关键词:足踝克氏微创

杜文建

(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山西 大同 037006)

跟骨骨折在跗骨骨折中最常见,多数为关节内骨折,由于骨折位置的解剖结构复杂,周围血管多,软组织覆盖薄,发生骨折后,疼痛剧烈,往往合并后关节面的塌陷,复位不良畸形愈合可残留足部行走痛,对运动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要高度重视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为深入探讨不同手术治疗的效果以及优势,我院骨科对跟骨骨折患者治疗研究,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和经皮闭合复位微创内固定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以2018年3月~2020年3月为纳选研究区间,从中抽选58例在我院骨科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为分组原则,每组各29例,对照组中男女性别比例18例:11例,年龄28~69岁,平均(43.56±5.77)岁,骨折S a n d e r s 分型:Ⅱ型1 2 例,Ⅲ型1 4 例,Ⅳ型3 例;观察组中男女性别比例1 7 例:1 2 例,年龄29~70岁,平均(44.88±5.83)岁,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14例,Ⅲ型13例,Ⅳ型2例。收集的两组基本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不影响研究的公正性。

纳选标准:经跟骨X线和CT检查确诊,符合内固定术治疗指征。排除标准:严重骨质疏松症;恶性肿瘤;手术禁忌症者;神经系统疾病;陈旧性骨折。

1.2 方法

入院后患者均接受X线和CT等常规检查,针对软组织肿胀严重者实施消肿治疗,对照组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腰硬联合麻醉成功后,取健侧卧位,置止血带,常规消毒、铺单,做跟骨外侧“L”型切口,起自足跟上方6~8 cm水平,由腓骨和跟腱之间开始向下延伸至跟骨末端的侧方,然后向前延伸至第五跖骨基底,完整切开全层一刀见骨,注意保护切口上方的腓肠神经,将骨膜连同软组织以及腓骨长短肌腱一同向上牵,骨膜下锐性剥离,分别在距骨前、后及骰骨穿克氏针牵开皮瓣暴露。跟骨结节后下牵引,掀开跟骨外侧壁,清理骨折端,骨刀撬剥复位,恢复后关节面、跟骨高度、长度、内外挤压恢复跟骨宽度,克氏针临时固定维持复位,术中透视证实复位满意,置入合适的跟骨板,螺钉可靠固定,去除克氏针,生理盐水冲洗切口,置引流管,全层缝合切口[1]。观察组接受经皮闭合复位微创内固定术治疗:同样麻醉及体位,透视下于跟骨结节跟腱止点处先打入一枚斯氏针,针尖端位于跟距关节面塌陷骨折块前下方,作为杠杆撬拨复位后关节面,恢复Boiher角和Gissane角。同时大号点式复位钳钳夹跟骨内外侧,恢复跟骨宽度,复位满意后用骨锤将其敲入距骨临时固定,维持后关节面复位。于跟骨结节内外侧分别做小切口(0.5 cm),向跟骨前结节方向分别打入2枚克氏针,C臂透视跟骨侧、轴位,见复位满意、克氏针位置好,沿克氏针予2枚合适长度空心螺钉固定,为防止跟距后关节面复位丢失,按照穿过跟距关节引导针拧入一枚全螺纹螺钉,深度位于跟骨关节面下约0.3~0.5 cm。撤出克氏针,冲洗缝合小切口。两组患者均常规术前半小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后抬高患肢,消肿治疗,2周禁下床,按时换药,术后3d可根据恢复情况慢慢进行关节运动[2]。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记录患者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定期随访,运用Maryland足踝功能评分标准测评患者的疼痛(45分)、日常活动(30分)、行走距离(10分)、形态外观(15分)等改善情况,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足踝功能改善效果越佳。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和处理用SPSS 23.0统计软件,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检验用x2,用(±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 果

2.1 临床手术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62.84±11.37)、切口长度(3.52±1.07)和住院时间(10.55±2.44)比对照组(84.88±15.77、10.55±1.56、17.82±3.55)短,其术中出血量(31.65±7.88)明显比对照组(59.29±10.33)少,组间差异P<0.05。

2.2 术后并发症结果对比

观察组术后出现切口感染1例,跟痛1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6.89%,而对照组中切口感染3例,切口皮瓣坏死4例,腓肠神经损伤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7.59%,很显然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结果P<0.05。

2.3 足踝功能评分对比

治疗前的各项足踝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足踝功能评分对比( ±s)

组别 n 足踝功能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9 54.21±4.67 93.88±8.49对照组 29 54.34±4.62 83.99±7.05 t-0.1066 4.8262 P-0.9155 0.0000

3 讨 论

跟骨骨折多为高处坠落足跟着地所致,5%跟骨骨折合并有胸、腰椎骨折,注意查体、摄胸腰段正侧位片排查,以免漏诊。跟骨骨折后主要表现为剧烈疼痛、肿胀、淤血等,选择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不仅能利于骨折愈合,还能保护软组织,恢复其正常的足踝功能。

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切开复位内固定和闭合复位微创内固定手术,这两种手术均能使骨折复位,恢复正常的足踝功能,但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创口大,出血多,恢复慢,切口并发症多(皮肤坏死、骨、钢板外露、感染),显露可能损伤腓肠神经,造成局部的麻木或形成神经瘤引起疼痛,由于内植物钢板或螺钉摩擦可能出现腓骨肌腱炎;而闭合复位手术的伤口小,操时短,出血少,贯穿微创,保护软组织血运,不剥离皮瓣,切口小而美观,极少出现切口并发症,关键是此技术在改善足踝功能方面体现的价值显著[3]。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概率低于对照组,其各项手术治疗指标优于对照组,足踝功能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显著,说明闭合复位微创内固定的手术优势更确切,并发症少,能缩短住院时间,进而减轻医疗费用,而且内植物在骨内,不会与肌腱发生摩擦,后期取出固定物时对皮肤的损伤小,有利于伤口恢复[4]。

综合上述,临床治疗跟骨骨折选择闭合复位微创内固定术治疗的优势更显著,疗效确切,手术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广泛借鉴。

猜你喜欢

足踝克氏微创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闭合复位治疗第5掌骨基底部骨折
儿童足踝部复合损伤显微外科修复术后护理27例
克氏针悬吊法在急性伸肌腱Ⅰ区损伤中的应用
克氏针张力牵引固定法治疗骨性锤状指
小腿外侧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高速涡轮机、微创拔牙刀在阻生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观察
关节粘连松解术在足踝部损伤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