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学如何成为名著
——谈文学名著的基本意义和生成条件

2020-02-27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学名著名著精英

刘 江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 545616)

一、引言

文学名著一直是社会期待的重要精神产品。特别是正走在宏伟的复兴之路的当下中国,无论是文学精英还是文学大众,都热烈期盼着我们的作家写出可以成为“名著”的作品。然而事实却又往往令人失望。为什么如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弄清一些与“名著”相关的问题。

二、文学名著的基本意义

人们口头上常常谈起“名著”,但却很少有“什么是名著”的话题。那么,什么是“名著”,就文学来说,什么是文学名著,文学名著的基本意义是什么呢?

查阅《辞海》,其文学分册中并没有这样的词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说“名著”,就是“有价值的出名著作”,例如“文学名著”[1]。这是“顾名思义”的解释,缺乏具体含义的阐述。而360百科说:“文学名著”就是“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认识以及流传的文字作品,能给人们以警示和深远影响的著作,以及对世人生存环境的感悟。”百度百科说:“名著一般都拥有最广泛的读者,它们不是指风行一二年,而是经久不变的畅销书”;“名著通俗易懂,不卖弄学问”;“名著永不过时”;“名著令人百读不厌”;“名著最富有教育意义”;“名著论述人生有待解决的问题”。

这些解释都还不够精准,算不上是给“文学名著”下的科学定义。笔者认为,对于“文学名著”,以下几个关键因素是不能不提的:

1.对时代、历史、社会、人生有深刻的认识,对后世有启示和教育作用;

2.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3.经过时间的考验,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并长久流传。

认识文学名著,除了要了解这些关键因素之外,还必须了解其他一些相关的问题:

(一)文学名著与受众

文学名著是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的,而在社会上的文学受众并不只是文学精英,还有大众读者即普通的文学受众。所以从根本上说,文学名著并不是单独由文学精英所决定,而是由文学精英和文学大众共同决定的。文学精英主要决定作品的思想、艺术质量和价值,而文学大众却决定作品的流传。只有作品的思想和艺术质量都得到文学大众的认可和喜爱,才能经久不衰。从中国文学史看,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主要是其中的“风”)在得到中国文学大众的认可之后,才被文学专家定为“经典”的;《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小说,是先在百姓中流传,之后才被文学界定为“四大古典名著”的;鲁迅的小说是为文学精英和普通群众一致认可,编入中学教材后尽人皆知,才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名著”的。而在“世界十大名著”的产生过程中,普通受众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据360百科称,2000年,根据《纽约时报》和美国《读者文摘》组织的横跨欧、亚、美、澳、非五大洲百城十万读者的投票,精选出十部经典长篇名著,包括《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童年》《呼啸山庄》《大卫·科波菲尔》《红与黑》《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约翰·克里斯多夫》《飘》。所以,“文学名著”的认定,除了文学精英起了重要作用之外,普通的文学读者对它的态度也是举足轻重的。

(二)文学名著与获奖

应该说文学名著都是思想、艺术上的优秀作品,在一般情况下,优秀作品是会获奖的。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获奖作品并不等于文学名著。或者说,获奖作品并不一定能够成为文学名著。反之,未曾获奖的作品并不一定不能成为名著。这是因为文学评奖有各种不同的机遇,这机遇并不是每一部作品都能遇到的,而且各种评奖有着不同的评选标准。从中国文学史看,《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鲁迅的小说等文学名著,它们并没有获得过什么奖项。在中国古代,并没有什么文学评奖。而在现代,鲁迅则是自己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2]64。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鲁迅的小说,因为广受文学精英和文学大众的欢迎,所以自然成为文学名著。世界十大名著都没有获得过什么大奖,《欧也妮·葛朗台》《变形记》等众多小说名著,也都是如此。而在当今中国,有的作家从政治上暴露阴暗面的作品,因缺乏文化意蕴,缺乏深刻的思想性,且没有塑造出人物的典型形象,没有得到中国文学精英和广大普通群众的普遍认可,也就不可能成为文学名著。

(三)对于文学名著的不同认知

此外,对于文学名著,不同时代以及中、西方的认知也有所不同。在西方现代派诞生之前,西方和中国一样,都非常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所以像中国一样,西方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很多典型人物。对于文学名著的要求,也像中国一样,强调典型人物的塑造。在西方从古代到现代众多的文学名著之中,都有深刻而生动的类型性典型人物形象。后来西方社会不再把人物形象的塑造视作最重要的标准,而把表达作家对于社会的独特感悟视为更为重要的任务,这不但是西方文学精英的看法,同时也成了西方大众的文学认知,所以对于文学名著的要求也作了改变。并不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而特别重视表达独特思想感悟的现代派作品《变形记》(1912创作,1915发表),自然就成了重要的文学名著。

而在我国,总的来说,现代的文学精英和文学大众依然和古代一样,把人物形象的塑造视为文学名著最重要的、必备的条件。现代的鲁迅小说、老舍的《骆驼祥子》、茅盾的《子夜》,以及建国后出版的《创业史》《红旗谱》《林海雪原》《红岩》等长篇,都塑造出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融合型典型人物形象或者类型性的典型形象。鲁迅小说中的阿Q、孔乙己,《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子夜》中的吴荪甫,《创业史》中的梁三老汉,《红旗谱》中的朱老忠,《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红岩》中的江姐, 这些形象都同时获得了许多文学精英和广大普通受众的认可。因而鲁迅的小说以及《骆驼祥子》《子夜》早已成为众人皆知的名著。只是,由于受西方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当今有些人并不认可《创业史》《红旗谱》《林海雪原》《红岩》等表达政治意识的作品。但笔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终将把它们列入名著的名单。那么,文学名著是怎么生成的呢?

三、文学名著的生成条件

文学名著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的生成有两个条件:

(一)外部条件

外部条件是就创作者面临的创作环境来说的。

1.作家创作的宽松社会氛围。文学名著的创作是面对社会的。对于社会上发生的具体事件难免会有不同的认识。即使反映的是历史,也往往会与时下的历史认知有相冲突的方面。因而宽松的社会氛围对于创作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就当今而言,应该允许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原则下,对于具体的生活事件作出并不完全相同而又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精神的具体解释。只有这样,作家才能自由表达自己对于社会和历史的理解,才能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悟,也才能塑造出能表达作家自己思想的人物形象。西方文学名著的创作者巴尔扎克,因为处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资产阶级还不能掌控社会,所以他在创作时批判资产阶级是有一定自由的。作为批评现实主义作家,他能够在《欧也妮·葛朗台》(1833)、《高老头》(1844)等作品中 揭露资产阶级的残忍与贪婪,能够塑造出老葛朗台这一类资产阶级贪婪与刻薄的形象。中国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是在由盛转衰的封建社会末期,网上有人说,他“从自己的生活经历里敏锐地感受到那时代的窒息气氛,深刻体验到社会统治势力的罪恶”,但是因为“他无法认识到制造社会悲剧的社会根源”,所以把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归结为人生的苦痛和无常”,认为自己并不是写封建王朝的溃灭。同时又有人说,“为了避免清朝的文字狱,他故意把故事发生的时代隐去”,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即在自己的心理上获得了写作的自由。可以说,虽然各个名著的具体情况不同,但都是在宽松的社会氛围中写出的。这“宽松的社会氛围”可以是客观存在的,也可以是作家自己营造的。

2.作家生活的时代。一是社会的重大变革时代,这样的时代,作家的思想最为活跃、最为敏感,最容易产生对于社会的独特感悟,社会上也最容易出现独特的人物。中国的《红楼梦》和鲁迅的小说,西方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作品,都是产生于封建制度走向崩溃或资产阶级开始崛起的大变革时代。二是社会动乱年代。这样的年代各种人物最容易登场,最容易引起作家的思考。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张天翼的《华威先生》,正是产生于这样的年月。

(二)内部条件

内部条件是就作家来说的,是指创作者的创作思想。

1.作家写“史”的创作理念。“文学作品只有按照它和一个确定的历史时期的关联来考虑,才具有意义”,这是列宁批评方法的一般原则[3]585。据此,法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皮·马歇雷说:“在文学著作和历史之间,有一种必不可少的关系。”[3]585因为名著必须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和厚重感,这就要求作品的故事和人物都要有历史感,不但要有对社会的横向比较和认识,更要有对时代的纵向比较和领悟,所以创作者在创作时必须有“史”的理念,意识到自己是用虚构的人物和故事来表现某一段历史,所以就要在作品中描写出时代的标志性事件和具有历史意义的人物形象,让后人留下历史的记忆与思考。我国成书于明代的《水浒传》,创作者讲述的是宋朝的梁山故事;《三国演义》并不是写于东汉晚期,创作者讲述的是历史上魏、蜀、吴之间的斗争。列夫·托尔斯泰说他写《战争与和平》是“写一部过去历史的书”[2]20,“是努力写人民的历史”[4]221。它写的是1812年俄国人民反法国拿破仑入侵战争的历史。《巴黎圣母院》写的是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即使不直接写历史,也以历史上的事件为背景,以历史时代的思想特点来构织故事、表现人物,如美国的《飘》,创作者讲述的是以历史上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爱情故事。即使描写的是现实生活,也应该把现实当成“历史”,以历史的眼光来认识现实,如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是反映当时的现实的,但同时又把它当成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来表现。再如柳青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创业史》,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角度来认识梁三老汉的心理和行为,写这一人物时是在作一种历史性的思考。一位西方文论家说:“历史性的思考便意味着批判性的和语境性的思考”[5]41,而“批判性的和语境性的思考”,才会使作品产生深刻性和厚重感。

2.作家强烈的创新意识。在作品中,除了要有“历史性”的故事和人物之外,还要强调故事和人物的独特性。因为名著代表了文学的历史高峰,是在历史的价值链中存在的,这就要求它具有非同一般的独特性,因独特性而引起文学精英和普通大众的注意与喜爱。此外,就当今来说,还要有独特的思想感悟。因为思想感悟只有独特,才能够给人以启迪。就人物形象而言,中国的四大名著塑造的典型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曹操、诸葛亮、宋江、李逵、孙悟空、猪八戒等,不用同后来的现代作品比较,就同是古代作品而言,他们会同其他作品中的哪一位形象相同或者类似呢?再查阅一下外国名著,我们可以发现,作品中的人物特别是典型人物形象,都是具有独特意义的。例如《欧也妮·葛朗台》的老葛朗台和《红与黑》中的于连,虽然他们都是资产阶级类型性的典型人物,但前者表现的是资产阶级的残忍和刻薄,后者表现的却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野心。就思想感悟而言,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不重视独特的思想感悟的表达的,但鲁迅小说的“国民性弱点”在文学史上首次提出之后,便震惊了国人。从鲁迅开始,现代一些作家也慢慢具有了表达思想感悟的创作理念,只是,这样的作家还不是很多,而且好些作品的思想感悟也还比较肤浅,独特性尚嫌不足[6]。当然,这些独特性不足的作品也都没有成为名著。而在西方,现代派把表达思想感悟视作最为重要的创作理念,如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所表现的资本主义金钱社会造成的人性异化;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如《欧也妮·葛朗台》,仍然注重典型人物的塑造,但又通过这些典型人物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悟。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作品也特别强调思想感悟的独特性,如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所揭露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残忍和贪婪,所表现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现金交易’关系”[7],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1912)所“揭露”的“资产阶级文化艺术和腐败的政治”[7]305,《巴黎圣母院》(1831)揭露的宗教的虚伪[7]79,这些都是极具创新性的。

一位西方文论家说:“并不是要使所有文本都降低到尽人知晓的程度。”[5]55文学名著的人物形象和它所表达的思想都不是一般性的、尽人知晓的。因而文学名著创作者的创新意识是万万不能缺少的。

3.作家符合时代发展的思想情怀。文学名著是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生成的,它有着不同时代不同的思想情怀。因此,作家的思想情怀必须符合时代的发展。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思想情怀,是不会受到文学精英欢迎的,也不可能得到文学大众的认可。从中国文学看,那些文学名著都是表现了时代的思想情怀的。《诗经》中的“国风”反映了先秦时代“人民的遭遇及要求”[8]8;《三国演义》表现了东汉晚期人民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红楼梦》反映了封建制度行将崩溃时人民对封建制度的不满;《水浒传》表现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感情;而《西游记》表现了人民不怕困难和挫折的情怀;鲁迅的小说表现了克服国民性弱点的思想;《女神》表现了人民需要革命斗争的愿望。这些都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西方《巴黎圣母院》揭露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下层人民的善良、友爱,是符合时代发展的;《大卫·科波菲尔》“暴露金钱的罪恶,解开‘维多利亚盛世’的美丽帷幕”,表现人道主义精神,以及众多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对资产阶级的批判,也都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因此,要写出文学名著,作家必须具有符合社会发展的思想情怀。

4.作家创作文学名著(优秀作品)的意图。当今,人们往往不谈或者不敢谈创作名著的意图,固然一方面是谦虚的表示,但另一方面更显示了作家并不着意于名著(优秀作品)的写作。应该注意到,名著的创作者,都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是为了表现时代、表现社会的,他们都具有历史的责任感。如果只是为了钱,就不会认真对待事件和人物,往往会忘记自己的历史责任。巴尔扎克在写作“人间喜剧”时是怀着历史责任的,“一天十六乃至十八小时的写作,也没能改变他那窘迫的经济状况”[7]266。他终于写出了《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统称为“人间喜剧”的文学名著。可是后来他为了还债,从经济利益上考虑写作时,因为不再有创作名著的意图了,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也就大大降低了,因而也就离文学名著远了。这也给我们当今的作家一个深刻的教训。一位西方文论家说:“目的与价值有关。”[5]90文学名著的生成就是如此。如果创作者都不努力想让作品成为有价值的精神产品,它可能会有很高的价值吗?

四、结语

我国作家当今创作的外部条件是好的,社会氛围是宽松的,只要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作家们就能获得最大的写作自由。影响名著产生的主要是内部条件的问题。就内部条件来说,许多作家创作名著的意图是比较薄弱的,许多人只从作品的阅读量上去考虑,往往只是想着怎样满足文学大众的娱乐需求。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思想艺术质量偏低,不但文学精英不认可,而且社会评价也不高,因而无法广泛流传。正如西方一位理论家所说:“上一世纪,许多哲学家都认为除了思想之外,一切都不存在。而在我们这个世纪,对于某些作家,除了文本之外一切也不存在。”[5]118

习近平同志说“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作家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9]7,“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这话我们必须牢记”[9]7。民族复兴是一件大事,而文学复兴也应该在民族复兴之列。我们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名著,为什么现在不能呢?!

猜你喜欢

文学名著名著精英
它们都是“精英”
浅谈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学名著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国外名刊名著
文学名著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探析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