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45例临床分析
2020-02-27李杨
李 杨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庆医院 老年病科,北京 102100)
静脉血栓栓塞主要有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以及肺血栓栓塞症(PTE)。高龄患者中有些由于存在禁忌症而不能通过药物或者手术治疗,而其他老年人则可以通过治疗得到改善。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高龄的住院患者45例,期望能为高龄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9年5月住院的45例高龄静脉血栓栓塞的患者,年龄74~92岁,平均年龄82岁。其中有6例患者由于并发症过多不能进行抗凝等治疗,其余39例患者根据病情不同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或在应用低分子肝素后口服华法林抗凝。
1.2 临床特点
39例接受治疗的住院患者均为高龄,其中,程度不同下肢水肿34例;肢体疼痛、发凉4例;心率加快、呼吸困难、胸闷5例。行D-二聚体检测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1.3 诊断标准
DVT的诊断是通过下肢静脉彩色超声,如超声提示静脉管腔阻塞,静脉内存在实性回声,且探头加压后静脉管腔不可部分压扁或压扁,静脉近远端或阻塞处可少量或无法发现血流信号即评价为下肢静脉血栓[3]。以螺旋CT肺动脉造影行PTE诊断。
1.4 治疗方法
依据《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中国专家建议》,确定治疗方法:按体重给药,每日皮下注射1~2次。本研究中有33例患者仅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每日1~2次,疗程7~14天,若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则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低分子肝素用量。对VTE的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1~3天后,再加用华法林口服,当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升至2.5~3时,停用低分子肝素,继续口服华法林,监测INR,使其维持于1.8~2.5。治疗后,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若提示存在陈旧附壁血栓或未见血栓,则为治疗有效患者。
2 结 果
2.1 VTE发生率
本研究45例VTE高龄住院患者,均由下肢静脉超声证实有DVT,并发PTE的患者有7例(占15.0%)。
2.2 合并症
VTE与基础疾病本研究45例患者均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其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有20例(占44.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5例;合并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的有5例(占11.1%),其中有3例需鼻饲营养支持;因股骨或股骨颈骨折卧床的患者6例(占13.%);恶性肿瘤患者2例(占4.4%);心功能不全患者5例(占11.1%);脑血管疾病后遗症8例(占17.8%);高血压13例(占28.9%);糖尿病10例(22.2%)。
2.3 VTE与静脉血栓发病位置
VTE与静脉血栓发病位置本研究中45例患者中有6例同时存在肌间静脉血栓和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有19例,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患者20例;静脉血栓合并PTE患者7例,无上肢静脉血栓患者。
2.4 VTE与D-二聚体
本研究45例VTE患者均存在程度不同的D-二聚体升高,最高为22 mg/L,以低分子肝素治疗后,期D-二聚体逐渐降低至正常水平。
2.5 治疗转归
本研究45例患者中,因禁忌症6例患者未给予治疗,另外39例患者给予抗凝治疗,抗凝治疗中33例患者仅行低分子肝素抗凝,28例患者有效,1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与抗凝治疗无相关性,4例患者无效;6例联合华法林抗凝的患者,5例患者有效,1例患者因消化道出血死亡,1例患者无效;共5例抗凝治疗无效患者转上级医院安置下肢静脉滤器,预后较好。
3 讨 论
本研究入选患者至少患有1种慢性病,如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股骨或股骨颈骨折、恶性肿瘤、心功能不全、脑血管疾病后遗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多数患者患有2种以上慢性病。研究显示高龄患者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VTE风险相对较高,Padua评分系统也提示除活动性恶性肿瘤、既往VTE史及少见的易栓症外,活动受限作为危险因素的权重较高,而高龄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后常在短时间内使患者活动明显减少,下肢肌肉规律的挤压,能有效的辅助下肢静脉内血液回流至心脏,而下肢的长时间静止,使静脉内血液淤滞,增加形成静脉血栓的风险。
本研究中对于诊断DVT的高龄患者,经抗凝治疗后有效率可达84.8%,经单纯低分子肝素抗凝的患者仅有1例死亡,且死亡原因与抗凝治疗无相关性,提示抗凝治疗有效率及安全性均较高。在高度可疑PTE并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治疗的6例高龄患者中,有1例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经积极治疗无效而导致死亡,而该患者既往无消化道疾病史,提示高龄患者所患疾病的隐匿性,同时应进-步加强出血并发症的早期识别与处理,尤其是低分子肝素预与华法林联合抗凝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