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临床麻醉情况
2020-02-27刘海平
刘海平
(山东省栖霞市中医医院,山东 烟台 265300)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麻醉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静吸复合麻醉是临床麻醉中较为常用的一种麻醉方式,是静脉麻醉药和吸入麻醉药联合使用的一种麻醉方式[1]。靶控静脉麻醉是指将药学动力学作为基础,使用模型对药物分解情况进行模拟,从而确定最佳用药麻醉方案的一种麻醉方式,静吸复合麻醉与靶控静脉麻醉各自麻醉效果不同[2]。基于此,本研究即对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临床麻醉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7月~2019年7月期间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60例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80例,男性45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47.78±8.79岁)和研究组(80例,男性42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47.12±8.4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麻醉诱导药物均为芬太尼2 µg/kg、异丙酚3 mg/kg以及维库溴铵0.1 mg/kg,行气管插管后,给予对照组患者静吸复合麻醉,术中吸入2%异氟烷维持麻醉效果;给予研究组靶控静脉麻醉,术中持续输注约4~12 mg/kg的丙泊酚维持麻醉效果,将患者相关指标输入电脑,设定芬太尼靶浓度为2 µg/L,待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后拔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恢复情况,麻醉恢复主要有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纳入软件SPSS 17.0分析,P<0.05表示数据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情况对比,睁眼时间:对照组(12.14±6.45)min,研究组(9.12±4.45)min,比较结果为(t=3.447,P=0.0007);拔管时间:对照组(14.67±7.36)min,研究组(11.24±6.17)min,比较结果为(t=3.194,P=0.002);苏醒时间:对照组(26.47±10.36)min,研究组(18.36±8.69)min,比较结果为(t=5.364,P=0.001)。研究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事件、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是临床中较为常用的两种麻醉方式,麻醉方法与麻醉效果均有所不同,静吸复合麻醉属于临床传统的一种麻醉方式,静吸复合麻醉是指将静脉麻醉药和吸入麻醉药联合用于麻醉中以产生并维持全身镇痛、镇静的一种麻醉方法。静吸复合麻醉可增强全麻效果,减少麻醉药用量,对患者呼吸道无刺激,其不足之处在于术后麻醉恢复慢、麻醉深度不易控制等[3]。
靶控静脉麻醉是一种静脉麻醉经过改进所得的麻醉方式,靶控静脉麻醉是指将药代动力学作为基础,将效应室或血浆药物浓度作为指标,由计算机根据药代动力学模型自动计算、输注和调控速度,从而达到精准的镇静、镇痛效果的一种麻醉方式,其操作简单、麻醉深度易于调控[4]。实际麻醉工作中,麻醉医师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给药系统进行适当调整,并设定精准的药物浓度,以此来调节控制麻醉深度,该麻醉方式操作简单、给药精准,可对麻醉深度进行合理控制,使诱导过程平稳,术中麻醉深度适当。
本研究结果也显示,研究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事件、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靶控静脉麻醉深度控制好,术后麻醉恢复快。
综上所述,靶控静脉麻醉可对麻醉深度进行精准控制,使麻醉效果平稳,且术后麻醉恢复快,是极为理想的一种麻醉方法,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