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源分析与破解路径
2020-02-27■刘松
■刘 松
(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促进局)
“融资难、难融资”是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实状况,尤其在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推行以来,金融调解杠杆失衡,导致民营企业的信贷规模逐渐趋于“疲态”,仅在2013到2018五年的时间里,民营企业的银行信贷规模占比便由原来的65.6%快速下滑到47.4%。面对这一不争的事实,当下,民营企业亟需借助于政府出台的惠企政府,内抓素质,外树形象,构建一个综合实力强、信用指数高、经营信誉好的市场信用体系,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流。
1 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
1.1 去影子银行举措使企业融资陷入困境
影子银行可以从两方面予以理解,其一是不在商业银行监管范围内,而私自放款给民营企业,比如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都属于这一范畴。其二是部分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更高的投资回报而联合非银行机构推出影子信贷业务,给一些融资困难的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服务。2017年,为了规范金融信贷市场秩序,净化信贷市场环境,国家金融主管机构实施了去影子银行举措,使一些民间非正规信贷机构陷入“夹缝生存”状态,这就给一些融资难的民营企业最为沉重的一击,导致企业的经营发展陷入困局,甚至一些中小型企业已经濒临倒闭。
1.2 信贷政策趋紧,信贷规模缩减
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风起云涌,形势多变,加之国内调整了货币政策、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导致金融机构的放款比例逐步缩减,据权威金融机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9年末,能够获得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以及小微企业所占的比例不足50%,在这一背景之下,许多民营企业面临着压贷、抽贷、断贷、拒贷的局面,以至于企业经营发展步履维艰。
1.3 融资杠杆一边倒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民营经济异军突起,以互联网、电子商务、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型产业如同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发展势头逐步盖过了我国的传统产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阿里巴巴、腾讯、顺丰等,当这些新型产业占领市场高地以后,迅速扩张,并在风险投资的支持下,短短几年的时间便挂牌上市,无形当中就给一些传统行业与小微企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企业的融资环境也逐步恶化,资金链条几近断裂[1]。
1.4 融资成本越来越高
民营企业在通过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后,所承担的利率远远高于国有企业,尤其在金融机构对企业信用进行评估时,更趋向于信誉好、信用等级高的国有企业以及大型民营企业,而中小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只能望洋兴叹。在这种严峻形势下,诸多民营企业通过牵线搭桥,与新兴金融、民间金融建立了信贷关系,也有一些企业通过社会融资的方式来筹集经营运作资金,而这些融资方式需要投入的成本过高,而且民间金融的信贷政策更倾向于短期贷款,如果在规定时间内,企业无法偿还,就会产生高利率与高滞纳金,如果采取社会融资方式,企业承诺给股东的高利率也给企业增加了资金负担,因此,许多民营企业往往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企业发展也陷入僵局。
2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源分析
2.1 内控机制欠缺,风险意识薄弱
与国有大型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经营规模小、盈利渠道窄、财务风险高,尤其对一些新兴企业来说,由于正处在创业初期,企业管理制度尚未健全,经营秩序混乱,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部分企业为了获得创业资金,常常在财务报告与财务信息上大做文章,进而出现财务数据偏差或者报假账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信誉度。另外,由于民营企业的经营范围较为分散,一些企业常常“跟风走”,感觉哪一个领域发展态势火爆,就投资哪一个领域,导致同一个产业类型出现多个经营实体的局面,经营利润分配也由“一家分配一杯羹的局面转变为多家共享一碗饭的局面”,最后,企业经营陷入两难境地,经营风险也在无形当中生成。因此,一些中小企业的经营时限能够超过十年的少之又少。
2.2 金融政策指向偏离规范化管理轨道
就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类型来说,主要包括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国家政府层面的金融机构,以及民间临时设立的短期经营的金融机构。前者更倾向于国有大型企业,在信贷政策上,往往采取政策放宽举措,对大型企业的惠及面较广,而民营企业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信誉度相对较差,导致信贷政策收紧,审核流程也趋于严谨,民营企业的贷款成功率相对较低。后者则倾向于中小民营企业,或者小微企业,但是,随着民间金融市场政策的放宽,非正规的民间金融机构层出不穷,进而出现了“鱼龙混杂”的局面,一些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混乱,欠缺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机制,而且贷款利率高,使民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对企业的正常经营与发展极为不利。
2.3 信贷条件严苛
虽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产要素的平等使用做出了明确规定,对中小型企业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但是,各金融机构根据习惯性政策条款,仍然对民营企业的信贷审核门槛予以严格控制,并将“不良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纳入到民营企业信贷条件当中,这就提高了民营企业的信贷准入门槛,贷款危机也逐步在民营企业当中波及。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对产能过剩的产业常常采取打压措施,并向当地的金融信贷机构下达了信贷风险防控目标,进而出现了停贷、断贷与抽贷的情况。
2.4 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
目前,随着民营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对运营资金的需求量也日渐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依赖于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服务获取更多的创业发展资金,但是,金融机构的信贷流程需要担保机制的支撑,企业才有获得融资的机会。而就当前担保机构的管理机制看,仍然存在诸多漏洞与问题,担保风险无处不在。加之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与民营企业之间缺少平等的沟通交流平台,导致担保信息缺乏真实性,信用危机也逐步加剧,企业融资困境已成为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一道硬伤。
3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破解路径
3.1 大力推行惠企政策
惠企政策应从政府调节、金融机构积极响应、税费减免、优化营商环境等多方面予以考虑。首先,地方政府应当结合当地民营企业的经营规模与类型,针对性的制订扶持政策,鼓励当地的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的合作往来关系,并密切关注企业的经营发展动向,以确保在实施信贷政策时能够精准定位,为企业发展注入稳定的资金流。同时,为了缓解民营企业的贷款成本压力,金融机构可以设置弹性贷款利率,对确实存在经营困难的企业,应当下调贷款利率,对正常经营的企业根据国家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合理选择利率区间,帮助当地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另外,由于税费缴纳是民营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因此,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需要按期足额缴纳税费。但是根据企业经营规模的不同,税费缴纳额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如果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单单税费缴纳这一项支出,就容易使企业面临倒闭风险,针对这种情况,当地的税务部门应当结合企业的综合实力,在确定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后,可以通过减免税费的方式,为企业发展赢得一缕生机[2]。
3.2 建立健全新型数字化资本运营体系
金属机构应当进一步完善金融供给机制,建立一个科学化、规范化的资本运营体系,通过金融信贷监管机制、税收机制、退出机制等一系列金融管理制度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金融资本运营市场也逐步实再也智能化、自动化、标准化管理,在这一背景下,金融机构应当借助于先进的数字技术,与民营企业之间形成一种和谐、互动关系,通过精准的大数据分析与筛选,及时了解和获取企业发展所面临的资金困境信息,并优先对企业进行资金扶持,以打破企业的融资困境壁垒。
3.3 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为了给诸多民营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融资大环境,地方政府以及金融机构应当联手制订出台信用监督机制,并通过微信、自媒体、第三方网络宣传平台向企业宣传信贷与诚信的必然联系,使企业树立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意识与诚信意识,在财务信息上不弄虚作假,在企业经营方面奉公守法。为了提升民营企业的融资成功率,金融机构可以采取信用贷款、应收账款与知识产权质押等多种融资方式,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以此增强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实力。
3.4 创新经营理念
新时代、新形势下,市场竞争形势日趋激烈,这就使一些中小型企业受到了重创,而究其原因与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目标方针有着直接关联,因此,为了获取更多的融资渠道,企业首先应当强化内部员工的综合素养,通过引进新型人才,培养内部专业人才的方式,打造一个集知识面广、经验丰富、专业技术水平高的人才队伍,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由此可以大幅提升企业的融资成功率。另外,民营企业也可以借助于社会力量或者寻求同行业合作伙伴,来吸纳运营资金,为企业的经营发展解危纾困。
4 结 语
面对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应当汇集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群体以及民营企业等各方力量,从金融政策、惠企政策、税费减免、渠道拓展等多个方面予以全面考虑,在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创业环境与融资环境的前提下,促进我国民营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注入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