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助力城市发展
——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为例
2020-02-27■张杰
■张 杰
(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管理委员会)
1 资金——城市建设的血脉
西咸新区设立后,为支持新区发展,陕西省委省政府给予大量的政策支持,允许西咸新区在土地、金融、财税、投资、社会保障等领域开展先行先试,全方位支持西咸新区发展。但新区处在西安、咸阳两市建成区之间,税源少、税量小,税收基础薄,再加上分税制下的二次分成,所分到的微薄财力连确保基本运转都难,更何谈开发建设。资金成为新区开发建设所面临的首要难题。
1.1 理顺财政体制,建立可持续的财政保障机制
2013年,根据《关于咸阳市与西咸新区财政管理体制意见的通知》,在新区各新城建立一级财政、一级金库,划分咸阳市与各新城的工商税收分配比例,并就土地出让金收缴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国务院批复设立西咸新区后,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西咸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理顺省级及西安市、咸阳市与西咸新区财政收入分配关系,建立西咸新区管委会财政管理体制,相应的设立西咸新区本级金库,完善新区财政体制,为新区建立可持续的财政保障机制。
1.2 积极申请各类中省资金
分税制体制下,地方穷、中央富,各类转移支付就成为地方财力不足的有效补充。积极申请各类中省资金,弥补新区开发建设资金的不足。以2012年沣西新城获批200万元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中央专项补助资金为起点,截止2019年末,累计获批各类中省资金约25.87亿元,有效弥补新城开发建设的财力不足。
1.3 搭建平台,创新手段,通过金融创新助力城市发展
穷则变,变则通。自身积累不足依靠外部助力,金融创新为新区开发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一是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融资平台。根据不同定位和分工,分别建立起土地储备中心、城投公司两种类型的融资平台,为土地储备和开发建设融资。二是创新融资方式。最大限度发挥地西咸新区的资源优势,根据政策变化,在不同阶段,通过不同的金融创新,实现资金获取的最大化。土地储备中心建立前,以信托、BT(建设-移交)、BOT(建设-运营-移交)、TOT(转让-运营-转让)、合作开发等方式,获取开发建设的第一桶金。中央出台4 万亿投资计划后,背靠政府信用的平台融资成为重点,依托政府信用,从金融机构获取了大量的信贷支持。随着平台融资的不断增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断积聚。2014年,中央开始清理整顿地方债务,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为标志,限制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平台融资进入市场化融资阶段。
2 金融创新助力城市发展的鲜活实践
在中央“开前门、堵后门”,严控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严格限制地方政府融资的背景下,融资创新迫在眉睫,金融创新成为推动新城开发建设的必然选择。
2.1 整体城镇化贷款
新城的开发建设虽然需要大规模的拆迁和建设,但是唯有集约利用,才能使每一平方公里的产值达到最大化。2014年,陕西省、教育部共建重点项目——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落户沣西新城,按时供应土地是该项目顺利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而征地拆迁则是按时供地的前提和基础。依靠土地储备贷款?此时国家以明令禁止。对此,结合农发行的政策性银行优势,通过与农发行合作,落地陕西省最大单笔整体城镇化贷款,该贷款集征地拆迁、“七通一平”、安置房及其配套商业建设为一体,即保障了按期向交大创新港项目供应土地,又实现了集人居环境提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产业支撑建设等为一体,实现了连片土地综合开发和土地的集约利用。
2.2 项目收益债+ABS(资产支持证券)
综合管廊作为解决市政道路反复开挖、缓解城市内涝、减轻城市防灾压力的准公共产品,可极大地扩大城市的生存发展空间,提升城市的内涵品质,也是住建部要求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方向。沣西新城在创新城市建设中,积极探索建设综合管廊,助力城市品质提。不同于财力雄厚、可支持综合管廊建设巨额投入的国外发达国家,也不同于试点性兴建综合管廊的上海、广州等国内大城市,作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的沣西新城,创业之初,一穷二白,面临的是几乎没有公共财力的尴尬境地,却要在城市建设中修建每公里上千万元乃至上亿元的综合管廊,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高标准起步的要求,硬是趟出了一条金融创新助力准公共产品建设的新路。
2015年,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综合管沟(一期)项目收益债券发行,成功解决了综合管廊建设“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在全国开创了准公共产品创新融资的新路子,成为国家发改委向全国“两会”报告的经典案例。2017年,全国首单综合管廊租金资产支持证券化产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综合管廊租金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成功发行,解决了综合管廊建成后“守着金疙瘩如何吃饭”的问题,实现了对存量管廊资产的盘活。自此,综合管廊建设直接融资的两端都在资本市场上被打开,沣西也做成了全国唯一的全生命周期金融产品。“项目收益债+ABS”为准公共产品建设资金筹措和资产盘活提供了鲜活的沣西样本。此外,对于资产负债表上沉淀的项目收益债和ABS以外的大量管廊资产,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予以盘活,实现了资产变资金,资金再投入变资本,资本投入成资产的良性循环。
2.3 绿色金融
绿色是城市的底色。2017年,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15亿元绿色债券成功发行,这是全国成功发行的首笔城投类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主要用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绿色城市综合新能源项目(包括210万平方米干热岩供热供暖设施建设及区域内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充电桩建设)。绿债的成功发行,既是沣西新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成功实践,更是金融创新助力城市发展的又一具体实践,不仅推动沣西新城绿色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更是助推沣西新城绿色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也使得沣西新城运用创新金融工具助力绿色城市建设更加娴熟。
中深层地热供热供暖蓄冷(干热岩)技术具有零排放、低成本、效果好、分布式、可兼容等特点,是北方城市降低污染物排放,减少雾霾天气的新能源技术。由于干热岩技术本身的超前性、复杂性,依靠市场化的融资难以解决。但是其绿色属性又符合世界银行“资助成员国复兴”和亚洲开发银行“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宗旨,以该技术的绿色属性为依托,先后获批世行贷款2500万美元和亚行授信4.5亿元,引导国内践行绿色信贷标准的农行、光大、华夏、浙商等商业银行接续投放,形成了“政策性银行领投,商业银行跟投”推进绿色能源技术推广的新局面。
2.4 基金
海绵城市,作为破解城市内涝的有效治理手段,可极大地提升城市的内涵品质。海绵城市建设直接改善水的循环、恢复水质、增加水资源,优化城市水生态与水环境,间接改善空气质量,甚至调节城市小区域微气候,提升市民的居住、生活舒适度。2015年沣西新城作为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积极探索西北干旱气候条件下如何建设海绵城市。在申报获批中央海绵城市试点专项资金12亿元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引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与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设立了9支、100多亿元的绿色城市发展基金,支持海绵城市建设。
2.5 发行海外债
作为国家级新区,筹集开发建设资金的眼光不能只限于国内,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揽全球资本,共建创新创业之城”,不仅是开发建设资金筹集的问题,更是放眼全球、开发开放的思维和眼光问题。2016年,西咸新区第1支、全省第2笔美元债成功发行,打开了国家级新区海外融资的大门;继2016年第1笔海外债成功发行后,2018、2019年,沣西分别再次成功发行美元债2笔,成功实现了海外债的三连发,而且在发行海外债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实现海外融资更加具有竞争力。2019年,通过备用信用证方式发行1.2亿美元海外债,票面利率仅为3.50%,创造了城投公司无评级发行海外债的价格新低,并且带动区内城投公司发行海外债的热潮。
3 可借鉴的做法
金融创新为城市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金融创新解决城市发展中的资源约束问题,金融创新可借鉴的做法如下:
3.1 金融创新要符合政策引领,有前瞻性
项目收益债源于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出台《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债券发行指引》,鼓励各类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项目收益债券等专项债券,支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在各市场主体还处于观望之际,快速响应,迅速启动申报工作,最终成为国家发改委向全国“两会”报告的经典案例。沣西绿债源于国家发改委印发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和国家发改委对绿债发行的简易审核程序。
3.2 金融创新要符合城市发展方式
全域海绵、综合管廊、干热岩供暖、分布式能源是沣西新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着力点。为支持海绵城市建设,创新性的引入基金,放大财政资金的引领效应;为破解综合管廊建设资金难题,创新性地做成了“项目收益债+ABS”;为探索推广干热岩技术,创造性地实现了“亚行+商行”模式,亚行领投,商行跟投。
3.3 金融创新要风险可控
创新是寻找蓝海,而不是触碰红线、高压线,金融创新必须遵循风险可控原则。创业初期,一穷二白,借力成本高、用途灵活的信托贷款和高土地资源消耗的合作开发;随着实力的增强,逐渐以低成本、长期限的银行融资予以替代。2016—2018年,国家鼓励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棚户区改造时,研读政策、充分沟通、加速申报;政府购买服务模式被叫停后,则积极申报棚改专项债助力棚户区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