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畜禽疫病难以控制的原因
2020-02-27寇永标
畜禽的疫病控制是影响养殖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当前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业中,畜禽疫病多发和发病后难以控制的现象,已成为令养殖行业和兽医人员十分头痛的难题。究其原因,既有自然方面的因素,也有人为造成的结果。对此,人们没有充分地认识,加上没有准确的诊断、合理的用药以及有针对性的治疗,造成了畜禽病情多样、症状多变、此起彼伏、难以控制的现状,给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已经成为制约畜牧产业发展的瓶颈。本文就当前畜禽疫病难于控制的主要原因作一归纳,并进行了浅显地分析和讨论。
1 免疫失败
1.1 疫苗质量
注射疫苗是防止疫病流行的最科学有效的预防手段。疫苗的质量决定免疫的成败。疫苗中抗原浓度不足、使用过期失效的疫苗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疫苗应有的作用,致使免疫后照样还会出现疫病发生。
1.2 防疫程序
防疫程序是根据畜禽传染病的特点而制定的,因此,畜禽防疫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防疫程序进行,同时加强消毒以及驱虫等综合防疫配套措施,提高畜禽的免疫力,切断传染途径,有效防止传染病发生。有些养殖户特别是一些小规模的牛、羊、猪养殖业户错误地认为某种疫病在本地没有流行,防与不防无所谓。有的养殖户图省事,不按防疫程序进行防疫注射,以致某种疫苗漏防、漏注,结果造成疫病的感染和扩散。
1.3 操作规程
常见的不符合操作规程做法是疫苗保存不当,不使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疫苗,注射疫苗时一个针头用到底,既不更换针头,也不严格消毒等。
家禽饮水免疫方法简单,节省人力物力,已成为常用的免疫方法之一。但有些养殖户不懂得使用蒸馏水或凉开水稀释疫苗,而是用含氯的自来水进行稀释,使用含铁的金属制品饮水器,饮水器中残留消毒剂,免疫期间给家禽饮用高猛酸钾水或使用抗生素等,都是导致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
1.4 免疫抑制
进行疫苗接种的畜禽必须有较强的免疫应答能力,才能产生较强的免疫力。畜禽受到各种免疫抑制因子的侵害,造成免疫器官损伤,降低免疫反应能力,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2 诊断不确 治疗不当
2.1 非典型病例越来越多
近年来动物疫病非典型病例有越来越多的趋势。病原体的类型增多,毒力增强,使原有的旧病常以新的面貌出现:如非典型猪瘟、非典型鸡新城疫等常有发生,非典型病例的出现使发病畜禽症状变得更加复杂多变,扑朔迷离,给准确诊断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2.2 混合感染病例增多
在近年来的兽医临床中,发现混合感染的病例显著增多。例如猪瘟、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常与沙门氏菌合并感染,猪气喘病与巴氏杆菌病合并感染,禽类中许多免疫抑制性疫病如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病、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以及传染性贫血病等病毒性疫病、霉菌毒素中毒病和禽衣原体感染等常与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细菌合并感染,不仅在诊断上导致复杂化,并且在防治上也增加了难度。
2.3 治疗不彻底
一般情况下,由病原体导致的各种畜禽疫病均有其潜伏期和发病过程,使用药物也应按照这一规律制定疗程。见好就收的给药方式只能杀灭部分病原体或抑制病原体的活性,待药物作用时间一过,病原体活性恢复并大量繁殖,可使畜禽重新发病或继发某些疫病,而且不同程度的使病原体对所用药物产生耐药性,使疫病更加难以控制。例如,某些细菌性疫病(大肠杆菌病、禽里默氏杆菌病等)在同一禽群中经常见到反复发生的现象,越来越难治愈,与其疗程不完整有很大关系。还有些农户因为怕花钱,宁肯使用劣质兽药,或者在畜禽得病后不按时给药,有时在病情稍稳定后立即停止用药。须知任何一种药物在体内维持药效的时间是有限的,当药物降低到一定浓度时就必须及时补充用药,否则,病原菌就有可能死灰复燃,在含有较低药物浓度的机体内顽强生长繁殖,并逐步产生耐药性,甚至发生变异,给今后的治疗工作带来更大难度。
3 滥用药物
3.1 超量使用抗菌药物和激素药物
许多养殖户甚至某些兽医从业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缺乏专业技能,单凭以往经验进行诊治,例如遇到家畜发热就只知道使用氨基比林+青霉素或青、链霉素+地塞米松,在他们的意识中,这个组方就是“万能处方”。如果效果不明显时,往往又会盲目地加大用药剂量,有时甚至会超出常量的几倍乃至十几倍。殊不知这种处方局限于一定的范围,过量使用抗生素,对于不敏感的病原微生物,不但不能杀死或抑制,相反会使病原微生物增加对药物的耐受性,使动物感染疫病后越来越难于治疗。地塞米松是激素类药物,适量应用有抗炎、抗过敏、抗毒素、抗休克等作用,但长期过量应用,会扰乱体内激素分泌,降低机体免疫力,也会使疫病更加难以控制。
在使用抗生素治疗传染性疫病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一些人选择使用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嘧啶(SD)、磺胺甲氧嘧啶(SMM)、磺胺二甲氧嘧啶(SDM)、复方新诺明(SMZ)等。这本来是个值得称道的做法,但是,一些人并不知道磺胺类药物只能抑制细菌生长而不能杀灭病原菌的特点,不遵守“首次突击量,以后用维持量,症状消失后使用最小量”的用药规则,或者长期、反复的使用磺胺药物,使原来对磺胺类药物比较敏感的微生物也产生了耐药性。
高敏药物可缩短疗程,减少药物投入,降低死亡率。兽医人员或有条件的养殖场在应用前最好进行药敏试验。切忌盲目相信某一药物的疗效,不考虑与其它药物的协同或拮抗作用,胡乱投药。滥用药物的结果往往是导致治疗成本增加,病原体对药物产生耐药性,给防治带来困难。
3.2 盲目联合用药
有些养殖户或某些兽医从业人员不懂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临床上胡乱用药、随意搭配。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不仅可能会因为药物之间的拮抗作用而降低疗效,也有可能使病原微生物产生变异,导致抗药性产生。
3.3 新药成分不明、使用不规范
现在市面上的兽药品种十分繁杂。新药往往都有一个神乎其神、让人真伪难辩的商品名称,标签上介绍的应用范围特别广、效果特别好,但又不标明主要有效成分。其中大部分抗病毒化学药物都仅仅只能抑制病毒,如:阿糖腺苷防治仔猪伪狂犬病,磷甲酸钠防治猪伪狂犬病,靛红-β-缩氨硫脲防治猪痘,都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来发挥作用的,况且有些抑制病毒的药物还具有明显的副作用,如:病毒唑可用于治疗流感病毒和痘病毒感染,但长期使用,会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利巴韦林在组织培养中,对病毒有抑制作用,但长期服用,容易产生免疫抑制。病毒对现有抗病毒药物都能产生耐药性变异株,甚至还会出现依赖药物的变异,使抗病毒药物效果不佳或根本无效。一些养殖户受广告的宣传,很容易随便接受、使用一些新药,个别兽医从业人员也都喜欢使用新兽药,目的是好抬高药价,谋取高额利润。虽然某些新药效果确实不错,但其主要成分仍然是抗生素之类,但如果使用不规范,则很容易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缩短这些药物的使用寿命,步青霉素、链霉素之后尘。
3.5 不科学的使用药物饲料添加剂
近年来抗生素作为促生长饲料添加剂,在饲料行业应用十分普遍,国内批准使用的抗菌药物添加剂有20多个品种,这些抗生素饲料添加剂在养殖业上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减少了动物感染发病的机会,提高了饲料报酬。但同时,因为长期使用某一种或某几种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特别是使用某些广谱抗菌药物,不但因药物残留造成畜产品的污染,还会使畜禽胃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受到抑制,导致消化功能紊乱,B 族维生素缺乏,更为严重的是可能会使一些细菌发生变异,如分泌某些酶类使抗生素失活,并可以将耐药性由非病原菌传给病原菌,使抗药性菌群进一步扩大,再发生疫病后,治疗起来就十分困难。
4 饲养管理不善
饲养管理人员要每日对畜禽的食欲、饮水、精神状态、粪便等正常与否认真观察,做到及时掌握畜禽群体的健康情况,防止产生应激反应,这是饲养的基本要求。一旦发现群体或个体不正常,应进行及早确诊,隔离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蔓延。但在饲养实践中,有的饲养户由于疏于日常管理,未能及时发现病情,进而波及群体,导致个体之间相互交叉传染,使疫病更加难以控制。
5 防疫监管不力
农村散养畜禽防疫不到位,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环节中运载工具消毒不严格,以及不法商贩购销病死动物的行为等,这些因素都是造成疫病传播和流行的重要隐患。
6 国外盲目引种
许多人认为国外品种就是良种,当地品种就是劣种,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国外引进品种的确具有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等特点,但却不具备当地品种抗病力强、适应性强、肉质好、耐粗饲等优点。近年来,我国为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从国外引进种畜、种禽,其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多,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测和国际贸易中的某些漏洞,致使诸如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鹅副粘病毒病等等随之进入国内,对这些新病种的出现,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应对措施,以致一旦出现发病,束手无策,无法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