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中国式”英语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0-02-27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国式母语汉语

朱 丹

(长春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英语,由于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不同,很多人在用英语进行交流时会出现“中国式”英语现象。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学习者习得目的语的过程具有明显的双语特征。在我国,很多“中国式”英语在课堂上长期使用,甚至已经成为标准范式的英文课堂用语,而实际上只是生搬硬套的中式英语。这对学生造成了很多不好的影响。以至于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虽然已经迈入大学校门接受高等教育,但是无论在口语还是书面语的应用上,仍然有不少“中国式”英语的存在。比如在大学英语写作课堂上,很多学生采用汉语思维模式进行写作。他们用汉语组织自己的语言,然后再逐字逐句地翻译成英语。然而,英汉思维方式之间存在差异。这就使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中出现了不少“中国式”英语,语言比较生硬,有的词语甚至让人啼笑皆非。

一、“中国式”英语及其与中国英语的区别

“中国式”英语和中国英语都是中国人使用的英语,都涉及到汉语语言和文化的迁移现象,它们在表层语言表达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却有不同的使用功能、目的及适用范围。

“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1]。中国式英语是受到母语文化干扰的不纯正的英语,是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只依靠字面含义翻译产生的英语,也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中介语”。应用语言学家L.Selinker早在1972年就提出“中介语”这个概念,二语学习者既受到目的语的影响,也受到其母语用法的影响,所使用的语言往往偏离二者的语言规范,出现大量的母语干扰和语言迁移现象[2]。如把“吃药”译成“to eat medicine”[3],把“他学习很好”译成 “He studies very good.”等等。很明显这些都是违背英语语言规律的不正确的语言现象。

1980年,葛传槼教授首次提出“中国英语”这一概念,他说:“在旧中国和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要表达。这些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应当称作China English[4]。”1991年,汪榕培先生将中国英语定义为:“它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5]。”

中国英语是一种使用性变体,由于群体需求,借用汉语思维,在遵守英语语法规范和保证语言的可理解与可接受性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将汉、英两种语言根据语用原则融合在一起。因此成为了连接中英语言文化的信息媒介,它的意义表达准确,以标准英语语言规范为核心,且通常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比如“一国两制”译为“one country,two system”;“四个现代化”译为“four modernizations”;“四人帮”译为“gang of four”等等。这些中国英语具有意义鲜明、不可替代等特点。他们不仅带有中国社会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还融合了英语语言文化,对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中国式”英语的成因分析

(一) 不同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语言和文化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文化对语言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人们的语言要受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影响。很多中国大学生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进行英语学习或用英语进行交流时,由于不注意这方面的差异,中国学生的英语表达很容易受到汉语的影响,即按照汉语的排列顺序进行表达,这就经常产生“中国式”英语。比如将“她1982年7月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的一个小村庄”说成是“He was born in 1982 in Hebei Province Pinshan country at a small village.”,则成了“中国式”英语。另外,在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中各种动物的象征意义不同,因而在一些词的选用或习惯表达方式上与汉语有别。比如,“爱屋及乌”英语当中叫做“love me love my dog”,狗在西方文化中被看作是人类的朋友,是正义勇敢的象征。而在中国文化中,狗往往被赋予贬义,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成语或俗语,比如“狐朋狗友”、“蝇营狗苟”、“狗急跳墙”、“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等。这些都说明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如果中国学生在表达英语时没有按照英语国家人们的惯常思维方式而是仍旧按中国人的惯常方式去表达,就势必会造成中国式英语的产生。

(二) 母语干扰的结果

根据二语习得理论,母语与目标语相似的地方产生正迁移,母语与目标语差异的地方差生负迁移。正迁移有助于学习者的二语学习,而负迁移却会阻碍学习者的二语学习。中国式英语之所以出现就在于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汉语和英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母语的负迁移现象比较普遍[6]。两者在语音,词法,句法,语义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比如,中国学生用英语描述较为复杂的事情时倾向于使用一系列短句,一般不愿意使用主从复合句来表达一个复杂的句子,这就体现了汉语与英语的语言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导致了“中国式”英语的产生。也给许多大学生学习英语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他们很容易就在英语学习中沿用汉语的表达习惯,而忽视了英语的语言规律。

(三) 对于词汇、语法以及语境的误用

很多中国学生在学语言时过分关注“单”词,这是二语学习者很常见的通病。在我们传统学习观念中,要读书先识字的理念非常普遍,很多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之路都是从学习和记忆大量英文单词开始的。然而,在英语中,许多“单”词在很多情况下是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完整的,只有把这些词“连”起来,才会成为有意义的“语言”。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很多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但是读句子还是读不懂,尤其是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他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句子中大部分单词都认识,就是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所以,这种不良的英语学习方法亟待改变,要使学生明白,只记住单个词汇的意义是没有太大作用的,要将单词放在一定的语境当中去理解和运用。比如,要表达“你能介绍一部好的电影给我吗”,有些学生会说“Can you introduce me a good movie?”。需要注意,“introduce”这个词虽然有“介绍”的意思,但一般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介绍,因此,这句话更为合适的说法是“Can you recommend a good movie?”。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说,这种对于词汇的误用在英语学习者身上是普遍存在的。

上述的英语表达方法在词汇使用方面受到中文的影响,从而成为中国式英语。这在英语交流中可能使人费解,进而影响交流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难以发挥语言的真正作用。究其本质,由于缺乏语言使用的真实环境,很多中国学生长期以来靠死记硬背单词来掌握词汇短语,他们过多的关注单词的意义,以为英文单词和汉语就是一一对应的,因此,完全根据汉语意思机械地将其翻译成英语,忽略了词汇的搭配和使用的不同语境。此外,这种误解和误用还体现在句式和语篇的错误使用上。通过分析可知,中国式英语是一种畸形语言现象,将随着英语的普及和中国英语使用者的“自我审视”而逐步减少或消亡[7]。

三、纠正“中国式”英语的对策和建议

语言是需要通过习得而获取的,不管通过何种途径来摆脱“中国式”英语,积累和模仿是必不可少的手段[8]。在现实生活中,不少英语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不能很好表达自己的思想或理解别人的情感,有些“中国式”英语让人感到一头雾水。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将探讨一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取何种教学对策来纠正“中国式”英语。

(一) 教师要夯实语言基础,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系统地掌握语音、词法、句法、语义知识,更要转变观念,改变那种 “讲课文先讲单词”的教学观念,这会导致学生只知道记住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不知道将它放在特定的语境下去适当地运用。这是导致“中国式”英语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英文原版材料,多多积累常见的表达方式。在英语学习中,“语感”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这种“语感”从根本是说就是对英语常见短语和句型的熟悉程度。熟悉程度越高,英语的表达就会越地道。写作方面,教师应要求学生经常查阅字典。在写作中遇到问题时,切忌生搬硬套,所用的短语和句型要尽量能够在词典上找到来源和出处。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报刊、杂志、英文电影等多种渠道了解英语国家最新最前沿的各种资讯,拓宽自己的视野,加深对英语国家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的了解,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够以身作则,将地道的英语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 教师要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加强文化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鉴赏一些英文原版电影,英语歌曲或英美电视剧等,以此来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教师备课时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联系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习惯和背景,引导学生加以对比,进行跨文化教学[9]。大学生“中国式”英语的产生,很多时候是由于他们对英语文化的理解程度不够,要减少这一现象,单单对其进行语言层面的基础训练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文化教学来培养其跨文化意识,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明白如何合理地去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这种跨文化意识的增强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具备足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意识去进行语言沟通。

(三) 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用英语来进行思考的习惯

思维与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思维离不开语言,另一方面思维又支配着语言[10]。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它们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很多大学生习惯于在进行英语表达时使用汉语思维,逐字逐句进行对应,这就导致他们的表达无法被理解以至于产生交际障碍。这种错误的思维模式违反了英语的语言规律。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培养阅读英语原著的兴趣,多背诵英文经典文章,多听英文广播,这些最能体现英语的时效性,反映英语语言的最新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积累到有用的词汇,短语和句型,这有助于他们形成充足的语言输入,从而产生高质量的语言输出。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之外定期举办英语角以及各种社团,比如英语戏剧社团,英语歌唱社团,英语演讲社团,通过这样的形式鼓励学生在课外抛弃害羞心理,大胆开口说英语,形成英语思维,扩大词汇量,最终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此外,还可以在每学期举行演讲、歌唱、戏剧比赛等活动,为学生学习英语创造良好的平台和环境。这样的课外活动既补充了课堂教学,又丰富了学习模式,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近距离接触纯正的英语,并合理运用所学语言技能,最终有效的避免“中国式”英语的出现。与此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在各项活动中,发挥和展示自己的才华。

四、结 语

“中国式”英语是在大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它介于不规范语言与规范目的语之间。对于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有很大的影响。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认真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才能够有效地进行纠正,并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帮助大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背景文化和习惯表达,培养他们的语感,引导他们学会运用英语思维方式进行交际,从而从根本上避免“中国式”英语的产生,有效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

猜你喜欢

中国式母语汉语
学汉语
中国式民主
母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母语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