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跳出“习惯引力”吧
2020-02-27文
文
跳出“习惯引力”,对新事物,要敢于尝试,乐于尝试。新事物未必都好,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用,不妨尝试之后,再做判断。
一介书生,两鬓染霜;
三余读书,四十有惑;
五味俱全,六根不净;
七言八语,九行十业。
每月十五号左右,在很多银行的大厅里,总能看到一些大爷大妈,排着长长的队伍到柜台前去刷一下存折,看看退休金有没有到账,或者将到账的钱取出来,存到自己另外开的存折上。
很多年轻人对他们这种行为感到不可理喻,觉得太“OUT”了。在他们看来,只需要在智能手机上动动手指下个App,开通掌上银行,或者关注各大银行微信公众号,就可以随时随地查询资金到账情况,轻轻松松完成转账、存款等业务。难道是这些操作太过高深,老年人学不会吗?未必。对个别文化水平不太高、学习能力差一些的老年人来说,这些操作可能存在“门槛”问题,但对绝大多数老同志来说,这些年在子女带动下,智能手机玩得溜着呢,朋友圈发得比年轻人都勤,要学会这点操作根本不是问题。他们之所以舍近求远,巴巴地去银行网点排队,恐怕很大程度上还是被老习惯“绑架”了,不愿尝试新鲜事物,尽管新事物的好处显而易见。
其实,不单是老年人,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被习惯所束缚,对些许“改变”抱以抗拒的态度,甚至到了迂腐、固执、冥玩不化的程度。
想当年,我使用电脑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时,总不愿意进行升级,尽管明知新版本比旧版本界面更合理,功能更强大,性能更完善。还有一些朋友,到现在连办公OA系统都不愿意用,还是习惯用笔签纸质文件,手里拿着配置很高的智能手机,却连微信、支付宝也没安装,更不用说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潮App,手机在他们手里,发挥的作用不比几百块钱的老年机强。
这不,去年岁末,交通行业两项便民利民的信息化措施,都遭到一些不愿改变习惯的人疯狂“吐槽”。
其一是火车票电子化。本来坐火车不用纸质车票了,直接刷身份证或二维码进站,既节省取票时间,又节约纸张。但很多人还是习惯把票拿在手里,即便没有报销需求,也要去打印一张。因为现在车票和报销凭证分开了,所以花费在打票上的时间反倒更多了,自助取票机前的队伍也更长了……
其二就是高速公路撤站推广ETC。上下高速不用取卡,无须现场交费,嗖地一下无感而过不好吗?既提高通行效率,又节能环保,当然很好。如果说前几年办理ETC不够方便、手续费高,公众有顾虑、不愿办还情有可原。可去年各大银行、收费站都上赶着为用户办理,既免手续费,又送小礼品,有些工作人员为了完成指标,恨不得自己掏腰包倒给用户钱,而且ETC走高速还有优惠……堪称有百利而无一害了吧,为何有些人还是死活不愿办?恐怕还是被老习惯套住了,不断夸大ETC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隐藏的风险,下意识拼命给自己找不办的借口。
日本作家古川武士指出,每个人都受“习惯引力”的影响,身体天然有“对抗新变化、维持现状”的倾向。他认为,对人类而言,保持在固定的状态会感觉比较舒适,变化则会被视为一种威胁。
然而,如果我们只愿呆在“舒适区”,跳不出“习惯引力”,对新鲜事物都抱以怀疑、否定和抗拒的态度,思维僵化,行为古板,就会失去很多乐趣,甚至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社会也将因缺少创新而停滞不前。
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我们不能将自己永远禁锢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中,而应该保持学习力和好奇心,保持头脑的开放性,多和善于接受新事物的人做朋友,多从他人的视角思考问题,时刻对自己的认知系统进行升级。对新事物,要敢于尝试,乐于尝试。新事物未必都好,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用,不妨尝试之后,再做判断。
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说:“一个尝试错误的人生,不但比无所事事的人生更荣耀,并且更有意义。”